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57264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8 2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G6,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透镜组G1~G6彼此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且满足预定的条件式。由此,提供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公开了应用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4-32358号公报。但是,如专利文献1那样的变倍光学系统存在光学性能不充分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3235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所述透镜组彼此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30<(-fA)/fB<0.60其中,fA: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fB: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进行变倍时,使相邻的所述透镜组彼此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且使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30<(-fA)/fB<0.60其中,fA: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fB: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附图说明图1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的剖视图。图2A、图2B以及图2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3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的剖视图。图4A、图4B以及图4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5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的剖视图。图6A、图6B以及图6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7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的剖视图。图8A、图8B以及图8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9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的剖视图。图10A、图10B以及图10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1是示出具备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的结构的图。图12是示出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所述透镜组彼此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0.30<(-fA)/fB<0.60其中,fA: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fB: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条件式(1)规定相对于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的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良好地对像面弯曲和远焦端状态下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当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变小且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变大。由此,难以在远焦端状态下对球面像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使条件式(1)的下限值为0.40。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变大且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变小。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全长变大,难以对像面弯曲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使条件式(1)的上限值为0.52。通过以上的结构,能够实现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2)0.40<(-fC)/fB<0.72其中,fC:配置在从像侧起第二个的透镜组的焦距条件式(2)规定相对于配置在从像侧起第二个的透镜组的焦距的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2),能够良好地对广角端状态下的像面弯曲和变倍时的彗差的变动进行校正。当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配置在从像侧起第二个的透镜组的焦距变小且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变大。由此,难以在广角端状态下对像面弯曲和彗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使条件式(2)的下限值为0.48。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2)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配置在从像侧起第二个的透镜组的焦距变大且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变小。由此,难以对变倍时的彗差的变动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使条件式(2)的上限值为0.7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3)0.20<fD/fB<0.50其中,fD:配置在从像侧起第三个的透镜组的焦距条件式(3)规定相对于配置在从像侧起第三个的透镜组的焦距的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3),能够良好地对广角端状态下的像面弯曲和变倍时的彗差的变动进行校正。当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3)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配置在从像侧起第三个的透镜组的焦距变小且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变大。由此,难以在广角端状态下对像面弯曲和彗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使条件式(3)的下限值为0.265。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3)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配置在从像侧起第三个的透镜组的焦距变大且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变小。由此,难以对变倍时的彗差的变动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使条件式(3)的上限值为0.495。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的是,在进行对焦时,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所述第3透镜组作为对焦透镜组来移动。通过该结构,能够使对焦透镜组的直径变得比较小,而且能够减少透镜个数。因此,能够实现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小型轻量化和对焦动作的静音化。另外,通过利用具有负的光焦度的对焦透镜组来进行对焦,能够良好地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各像差的变动进行校正。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的是,所述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由两个或三个透镜成分构成。通过该结构,能够兼顾各像差特别是球面像差、像面弯曲以及畸变的校正和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小型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所述透镜组彼此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30<(‑fA)/fB<0.60其中,fA: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fB: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5.29 JP 2015-110078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所述透镜组彼此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30&lt;(-fA)/fB&lt;0.60其中,fA: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焦距fB: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40&lt;(-fC)/fB&lt;0.72其中,fC:配置在从像侧起第二个的透镜组的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20&lt;fD/fB&lt;0.50其中,fD:配置在从像侧起第三个的透镜组的焦距。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透镜成分构成。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成分和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成分构成。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具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町田幸介铃木刚司上原健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