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93443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3 04:47
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变窄,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的间隔变宽,第4透镜组(G4)固定,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2.5≦f2/fw≦4.5…(1)4.3≦Δ2GWT/fw≦8.0…(2)。

Zoom lens and camera device with the zoom lens

The first lens group zoom lens from the object side which has a negative refractive power of the lens group (G1), second (G2)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a third lens group of negative refractive power (G3), the fourth lens group having a positive refractive (G4), from the wide-angle end to the telephoto end magnification, the first lens group (G1) and the second lens group (G2) between the septum, the third lens group (G3) and the fourth lens group (G4)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wide, the fourth lens group (G4), meet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1), (2), 2.5 = f2/fw = 4.5... (1) 4.3 = 2GWT/fw = 8... (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数字摄像机和数字静态照相机等数字照相机迅速普及。在数字照相机中使用固体摄像元件、例如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在使用固体摄像元件的数字照相机中,能够使照相机主体小型化。并且,通过增多固体摄像元件的像素数、即多像素化,能够提高图像的画质。因此,便携性优良、与多像素化对应的变焦镜头的要求提高。而且,在变焦镜头中还要求具有大视场角。以这种要求为背景,特别是搭载了小型、广角且大口径的变焦镜头的照相机不断增加。作为这种变焦镜头,以往提出了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屈光力的透镜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透镜组构成的4组结构的变焦镜头。作为现有的变焦镜头,存在专利文献1、2和3所公开的变焦镜头。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4组结构的变焦镜头。该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构成。并且,在该变焦镜头中,变倍比为3.5倍左右,广角端的半视场角为34度左右,广角端的F值为2.1左右。进而,在该变焦镜头中,实现了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在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4组结构的变焦镜头。这些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构成。并且,在这些变焦镜头中,变倍比为5倍左右,广角端的半视场角为50度~90度左右,广角端的F值为2.8左右。进而,在这些变焦镜头中,实现了光学系统的小型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250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9850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22630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变焦镜头中,第2透镜组中的正屈光力较大。因此,当要在这些变焦镜头中进一步实现广角化和大口径化时,像差量增加,因此,光学性能的降低更加显著。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小型、广角且大口径、而且在变倍域的整个区域内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窄,第3透镜组与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宽,第4透镜组固定,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2.5≦f2/fw≦4.5(1)4.3≦Δ2GWT/fw≦8.0(2)其中,f2是第2透镜组的焦距,fw是广角端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Δ2GWT是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的第2透镜组的移动总量。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1透镜组固定,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窄,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宽,第4透镜组向像侧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a)、(2a),f2/fw≦5.0(1a)4.3≦Δ2GWT/fw(2a)其中,f2是第2透镜组的焦距,fw是广角端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Δ2GWT是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的第2透镜组的移动总量。并且,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摄像装置具有上述变焦镜头、以及将由变焦镜头形成的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小型、广角且大口径、而且在变倍域的整个区域内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时的镜头剖视图,(a)是广角端的镜头剖视图,(b)是中间2的镜头剖视图,(c)是望远端的镜头剖视图。图2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时的镜头剖视图,(a)是广角端的镜头剖视图,(b)是中间2的镜头剖视图,(c)是望远端的镜头剖视图。图3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时的镜头剖视图,(a)是广角端的镜头剖视图,(b)是中间2的镜头剖视图,(c)是望远端的镜头剖视图。图4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时的镜头剖视图,(a)是广角端的镜头剖视图,(b)是中间2的镜头剖视图,(c)是望远端的镜头剖视图。图5是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时的镜头剖视图,(a)是广角端的镜头剖视图,(b)是中间2的镜头剖视图,(c)是望远端的镜头剖视图。图6是示出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时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a)~(d)示出广角端的状态,(e)~(h)示出中间2的状态,(i)~(l)示出望远端的状态。图7是示出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时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a)~(d)示出广角端的状态,(e)~(h)示出中间2的状态,(i)~(l)示出望远端的状态。图8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时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a)~(d)示出广角端的状态,(e)~(h)示出中间2的状态,(i)~(l)示出望远端的状态。图9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时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a)~(d)示出广角端的状态,(e)~(h)示出中间2的状态,(i)~(l)示出望远端的状态。图10是示出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时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a)~(d)示出广角端的状态,(e)~(h)示出中间2的状态,(i)~(l)示出望远端的状态。图11是摄像装置的剖视图。图12是摄像装置的前方立体图。图13是摄像装置的后方立体图。图14是摄像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电路的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实施例的说明之前,对本专利技术的某个方式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另外,在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时,示出具体例进行说明。但是,与后述实施例的情况同样,这些例示的方式只不过是本专利技术所包含的方式中的一部分,在该方式中存在大量的变化。因此,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例示的方式。对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所具有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在基本结构中,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窄。通过设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能够确保大视场角,并且实现第1透镜组中的径向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减少构成变焦镜头的透镜组的数量,所以,还能够减少构成变焦镜头的透镜的总数。这样,使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成为负屈光力有利于广角化和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涉及镜框的薄型化和成本的削减。并且,通过改变第1透镜组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窄,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宽,所述第4透镜组固定,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2.5≦f2/fw≦4.5  (1)4.3≦Δ2GWT/fw≦8.0  (2)其中,f2是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fw是广角端的所述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Δ2GWT是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的所述第2透镜组的移动总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6.17 JP 2015-121920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窄,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宽,所述第4透镜组固定,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2.5≦f2/fw≦4.5(1)4.3≦Δ2GWT/fw≦8.0(2)其中,f2是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fw是广角端的所述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Δ2GWT是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的所述第2透镜组的移动总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透镜、负透镜、负透镜、正透镜这4枚透镜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0.5<(rf11+rR11)/(rf11-rR11)<5.0(3)其中,rf11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透镜中的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rR11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透镜中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5.0<(rf13+rR13)/(rf13-rR13)<-0.5(4)其中,rf13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物体侧起的第3个透镜中的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rR13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物体侧起的第3个透镜中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0.5<|(1-(mg3t)2)×(mg4t)2|<2.0(5)其中,mg3t是所述第3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倍率,mg4t是所述第4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倍率。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2.0(°/mm)&a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尾彰训中川孝司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