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TF家族拮抗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9265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sRα∶β↓[1]异二聚体蛋白,它包括一种可溶性决定α特异性的细胞因子受体组分和一种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的β↓[1]组分。(*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虽然由于不同的生物学活性而得以发现,但是纤毛神经营养因子(CNT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oncostatin M(OSM)和白介素6(IL-6)包含于一个新近定义的细胞因子家族(在此指细胞因子“CNTF”家族)。这些细胞因子由于它们远缘的结构相似性,而且也许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共享“β”信号转导组分。而归于一类。该细胞因子家族可以由这些β组分的同二聚体化或异二聚体化而进行受体激活。。IL-6受体激活需要gp130同二聚体化,gp130是一种蛋白,它最初被鉴定为IL-6信号转换部。由gp130和被称为LIFR β的第二个gp130相关蛋白之间的异二聚体化而引起CNTF LIF和OSM受体激活。LIFR β最初由于它结合于LIF而得以鉴定。在β组分之外,这些细胞因子之中几个还需要决定特异性的“α”组分。与β组分相比,“α”组分在其组织分布上更受限制,因而决定了特定细胞因子的细胞靶点。因此,LIF和OSM是广泛作用因子,它们可能仅需应答细胞上gp130和LIFR的出现,而CNTF则需要CNTFR α,IL-6需要IL-6Rα。CNTFRα(Davis et al.,Science 2591736-1739(1993)和IL-6Rα作为可溶性蛋白而起作用,这与这一学说相一致它们并不与胞内信号分子相互作用,而是辅助它们的配体与合适的信号转导β亚基相互作用。来自其它细胞因子系统的另外的证据也支持这一学说二聚体化提供了一种共同机制,借此机制所有细胞因子受体起始信号转导。关于这点生长激素(GH)可能能够作为最好的例证。晶体学研究揭示每个GH分子包含两个不同的受体结合位点,这两个位点都可被受体的同一结合域所识别,使得单个GH分子接合了两个受体分子。二聚体化顺次发生,GH上的位点I首先结合于受体分子,然后结合于第二个受体分子。关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受体的研究结果与二聚体化在受体激活过程中的重要性相一致,因为借助于改变一个氨基酸而导入一个半胱氨酸残基,从而造成二硫键相联的同二聚体,使得EPO受体被组成性地激活。在以β亚基的同或异二聚体化作为受体激活的关键步骤之外,第二个重要的特点是由细胞因子CNTF家族形成最终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的形成借助于一种通过配体有顺序的与受体组分逐个结合的机制。因而CNTF首先与CNTFRα形成一个复合物,该复合物随后与gp130结合以形成并不足以产生信号的中间产物(在此叫做αβ1中间产物),因为在最终补充LIFRβ以形成起始信号转导的β组分的异二聚体之前,它仅有一个单个的β组分。虽然一个类似的包含结合于IL-6Rα的IL-6和gp130的单个分子的中间产物还没有被直接分离得到,通过与其远亲CNTF类比,以及激活的IL-6受体复合物补充了两个gp130单体的事实我们推断上述中间产物并不存在,总之,这些发现引起关于遗传的细胞因子受体复合物(Figune 1)的结构的建议每个细胞因子可有多至3个受体结合位点一个位点结合于任选的α特异性决定组分(α位点),一个位点结合于第一个β信号转导组分(β1位点),以及一个位点结合于第二个β信号转导组分(β2位点)。这3个位点被顺次使用,在最后步骤中形成复合物——导致β组分二聚体化--这对于起始信号转导来说,是关键性的。受体激活的细节的知晓和对于CNTF非功能性β1中间产物的存在,引出这样的发现在一些情况下CNTF是IL-6的高度亲和拮抗物,并提供了在下面详尽描述的设计细胞因子CNTF家族的配体或基于受体的拮抗物的战略基础。一旦细胞因子结合诱导了受体复合物的形成、β组分二聚体化激活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引起多种底物磷酸化。酪氨酸激酶的激活看来对于下游事件是关键性的,因为封阻酪氨酸磷酸化的抑制剂也阻止了晚期事件,例如基因诱导的发生。近来,我们证实了一个新近发现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包括Jak1,Jak2及Tyk2(称为Jak/Tyk激酶) 以及与其它细胞因子一同卷入了信号转导。在没有配体的情况下,预先结合gp130和LIFRβ的β亚基的胞浆域,在配体加入时,变为酪氨酸磷酸化的和激活的。因而这些激酶看来是由配体在细胞外结合引起的胞内信号转导在细胞内激活的最接近的一步。在下面描述了基于此系统的,用于筛选具有特异激动物或拮抗物活性的小分子收集物的试验系统。细胞因子的CNTF家族在很多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具有作为拮抗物和激动物在治疗中应用的潜能。专利技术概要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生产可用于治疗IL-6相关疾病和紊乱的IL-6拮抗剂。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在此描述的IL-6拮抗剂在治疗骨质疏松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在此描述的IL-6拮抗剂在治疗癌症,包括多发性骨髓瘤的首发及继发效应中的应用。而本专利技术的中另一目的是在此描述的IL-6拮抗剂在治疗恶性病质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建立一种筛选体系,这种体系用于鉴定细胞因子CNTF家族成员的新的激动剂或拮抗剂。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建立一种筛选体系,这种体系用于鉴定作为细胞因子CNTF家族成员的激动剂或拮抗剂的小分子。这些和其他目的都通过使用CNTF家族受体组分以形成非功能性中间产物而实现,这些中间产物具有IL-6和CNTF拮抗剂治疗活性,以及在用于鉴定CNTF细胞因子家族成员的新激动剂和拮抗剂的试验体系的实用性。附图简述附图说明图1遗传的细胞因子受体模型中受体组分的顺序结合。本模型指出细胞因子最多含有3个受体结合位点,通过首先与任选的组分结合随之与β1结合,然后与β2结合而与它们的受体组分相互作用。许多细胞因子受体的β组分通过近膜区(阴影方块)与Jak/Tyk家族的胞浆蛋白酪氨酸激酶相互作用。只有当β组分二聚体化时才起始信号转导。正如所示的β组分和Jak/Tyk激酶酪氨酸磷酸化。图2CNTF抑制PC12细胞系(称为PC12D)中IL-6应答。PC12表达IL6Rα、gp130、CNTFRα,但不表达LIFRβ。将无血清培养的PC12D与在如图所示的加入或不加入CNTF的情况下加上IL-6(50ng/ml)温育。如图所示一些板上也加入了可溶性IL6Rα(1mg/mL)或可溶性CNTFRα(1mg/mL)细胞溶胞物用抗-gp130抗体进行免疫沉淀,用抗磷酸酪氨酸抗体进行免疫印迹。gp130的酪氨酸磷酸化是IL-6诱导的IL-6受体系统激活的指征,这种激活在同加入CNTF时被封阻。图3碘标记CNTF结合于PC12D细胞的Scatchard分析。在加入或不加入过量非放射活性竞争物的情况下,将PC12D细胞与不同浓度的碘标CNTF温育,从而确定特异性结合。图中出示了碘标CNTF特异性结合的量的Satchard曲线,并给出数据。数据与解离常数分别是9pM和3.4nM两个结合位点相一致。专利技术详述本专利技术基于为细胞因子例如CNTF细胞因子家族所共有的受体组分,提供了一类新的拮抗物。这一项专利技术仔细考虑了针对使用了α特异性决定组分的任何细胞因子的拮抗物的产生,当该组分与细胞因子结合后,结合到第一个β信号转导组分而形成非功能性中间产物,然后结合到第二个β信号转导组分而引起β受体的二聚体化,紧接着进行信号转导,根据本专利技术,受体的可溶性α特异性决定组分和细胞因子受体(β1)的第一β信号转导组分的胞外域结合而形成异二聚体,通过结合细胞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N斯塔尔赫尔A埃科挪米德斯GD杨科波劳斯
申请(专利权)人:里珍纳龙药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