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重组靶向融合蛋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2165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领域。具体地,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靶向性抗HIV/SIV的蛋白质及编码它的融合基因。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XE-TNFαm1、RN-TNFαm1和XE-TNFαm2的融合基因、包含所述融合基因的表达型重组体、包含所述表达型重组体的工程菌、由此工程菌表达和分离纯化的靶向融合蛋白XE-TNFαm1、RNTNFαm1和XE-TNFαm2以及这些融合蛋白中任意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的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领域。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靶向性抗HIV/SIV的蛋白质及编码它的融合基因。本专利技术还涉及RN-TNFαm1、XE-TNFαm1和XE-TNFαm2融合基因、包含所述融合基因的表达型重组体、包含所述表达型重组体的工程菌、由此工程菌表达和分离纯化的靶向融合蛋白RN-TNFαm1、XE-TNFαm1和XE-TNFαm2以及这些融合蛋白中任意一种的用于治疗艾滋病用途。
技术介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即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性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引起。HIV主要感染表达CD4分子的T细胞、单核/巨噬和树突状细胞,以及中枢神经细胞。据WHO2003年的数据,全球HIV感染者已超过6000万,其中1/3已死亡。在今后20年内,估计死亡人数将达到6800万。目前全球HIV/AIDS人数已居各种疾病的首位,艾滋病已成为全球的瘟疫.2003年的最新数据表明,中国艾滋病实际感染者已达一百余万人,以青壮年为主,其中已经死亡的约20万。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到2010年感染者数量有可能达到1000万。若防治得力在2010年可将感染者数量控制在150万以内。中国艾滋病防治形势相当严峻。尽管目前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 Active Antiretrovirus Therapy,HAART)在发达国家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大多数HIV感染者都集中在经济不发达地区,HAART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它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全球HIV感染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不足100万。同时HAART本身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如HAART的毒副作用大、容易导致病毒的耐药和病毒的潜伏,而且价格昂贵。动物实验表明,此类药物长期给药有致癌的危险性。HAART不能彻底根治艾滋病。艾滋病疫苗虽然一度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但实际上,从疫苗的研发到真正应用于人类仍然是困难重重。不仅如此,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包括其它各种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均未取得成功。靶向性治疗技术又称为“生物导弹”技术,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种生物导弹的设计思路是将单克隆抗体与药物、抗生素或核素偶联在一起用于临床治疗,其主要问题是靶向性差;另一种生物导弹的设计思路是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不同的功能区段拼接所构建的融合蛋白作为“分子导向”型导弹,如人工构建的融合蛋白CD4178-PE40用于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此类融合蛋白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但PE40毒素蛋白质对人体而言是异源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可迅速诱导体内产生特异针对PE40的抗体,抗体产生中和效应使融合蛋白失效,无法应用于临床治疗。所以在治疗AIDS领域急需低毒高效的靶向性药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研究高效低毒且无免疫原性的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运用于抗HIV/SIV的三类融合蛋白,所述融合蛋白是包含受体多肽与来源于人体的具有杀细胞作用的杀伤多肽的靶向性融合蛋白。在人体内,仅有被HIV感染的细胞才会表达gp120蛋白。可与gp120特异结合的靶向分子能将具有杀细胞作用的TNFαm1和TNFαm2导向被HIV感染的细胞。被HIV/SIV感染的细胞有内化(Internalization)功能,通过gp120介导的内化作用而将TNFαm1和TNFαm2导入到细胞内部引发细胞凋亡。正常细胞由于不表达gp120,靶向融合蛋白不会与其结合,不会杀伤正常组织细胞。因此该类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由于靶向设计,可以既有效降低TNFα的毒性,又可以将TNFα的杀伤作用集中于受HIV/SIV感染的细胞,更有效发挥融合蛋白的杀伤作用,同时兼顾安全和高效。融合蛋白在杀伤受HIV/SIV感染细胞的同时,其靶向分子RN、XE还能中和游离的HIV/SIV,实现对正常细胞的保护。因此这三种融合蛋白都是双功能的活性多肽。并且,实验设计得到细胞试验结果的支持。同时,由于RN、XE和TNFαm均来自人体,最大限度降低了免疫原性。不仅如此,在RN、XE和TNFαm之间还分别引入了富含柔性氨基酸的氨基酸序列,可以帮助靶向分子RN、XE和效应分子TNFαm各自保持独立的的三维空间结构来行使其功能,并各自独立作为人体内源蛋白被免疫系统识别而不被免疫系统错误识别为异源蛋白产生免疫反应,避免最终导致药物失效。本专利技术涉及两种人HIV/SIV的gp120和/或gp41的受体或辅助受体多肽的cDNA,它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3所示。所述的SEQ ID NO1,3的核苷酸序列用于融合蛋白的导向作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两种人HIV/SIV的gp120和/或gp41的受体多肽,它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4所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一种TNF-α的变异体的cDNA,它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NO5所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一种TNF-α的变异体,它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不。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一种TNF-α的变异体的cDNA,它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NO7所示。所述的SEQ ID NO5和7的核苷酸序列用于融合蛋白的杀灭作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一种TNF-α的变异体,它的氨基酸列如SEQ ID NO8所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三种靶向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融合蛋白为包含能够结合HIV/SIV的gp120和/或gp41的受体多肽和具有杀细胞作用的杀伤多肽的靶向性融合蛋白。所述的受体多肽优选是RN或XE,或者它们的相关片断,类似物或突变体;所述的杀伤多肽是包括TNFα、TNFβ、TNFγ或其衍生物或其突变体的TNF家族成员;或TNF超家族成员,如Trail,Light或者是它们的活性功能区域、突变体或类似物;或所述的多肽是来源于人体的穿孔素、补体成分C9及颗粒溶解素;或者来源于人体的颗粒酶家族的颗粒酶A,B,C,D,E、丝氨酸酯酶;或蛋白激酶C、蛋白激酶A、天冬氨酸激酶、细胞色素或DNA核酸内切酶;或可以抵御细菌的多肽和酶,如溶菌酶、防御素;或抗癌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如P53,以及一切来源于人体的具有致死细胞功能的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或者是它们的活性功能区域、突变体或类似物。优选地,编码所述的RN的基因序列为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优选地,所述的RN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优选地,所述的杀伤多肽是TNFα的突变体TNFαm1,编码它的cDNA序列为SEQ ID NO5所示的核苷酸序列。优选地,所述的TNFαm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优选地,所述的杀伤多肽是TNFα的突变体TNFαm2,编码它的cDNA序列为SEQ ID NO7所示的核苷酸序列。优选地,所述的杀伤多肽是TNFαm2,它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8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包括SEQ D NO1的cDNA和SEQ ID NO5的cDNA的融合基因的重组体p30a-RNTNFαm1;包括SEQ ID NO3的cDNA和SEQ IDNO5的cDNA的融合基因的重组体pCW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编码靶向融合蛋白的基因,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编码能够结合HIV/SIV的gp120和/或gp41的受体多肽的基因和编码具有杀细胞作用的杀伤多肽的基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圣栋杨晶王憬惺李涛李兆忠申景平丛哲涂新明蒋虹陈伟京路金芝佟巍魏强秦川张兵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