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排气余热多级利用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388549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4 13:45
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发动机排气余热多级利用发电装置,包括热回收腔、热电转换器、喷管、储液罐、进液管、循环泵、蒸汽管、回收管、螺杆式膨胀发电机、稳压器、控制器、储电器、线束,第一热回收腔布置在涡轮及其前部排气管的外部,热电转换器布置在催化包的外部,喷管布置在热电转换器的外部,第二热回收腔布置在催化包、消音器之间排气管的外部,第一螺杆式膨胀发电机的工作介质为水蒸气,第二螺杆式膨胀发电机的工作介质为有机工质。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排气余热可以分级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余热回收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排气余热多级利用发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
的热电转换装置,特别是一种同时使用水蒸汽和有机工质作为发电介质的发动机排气余热多级利用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余热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能源利用设备中没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以及高压流体余压等七种。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余热回收利用是提高经济性、节约燃料的一条重要途径。余热发电,是利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用于发电的余热主要有高温烟气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废气、废液余热、低温余热,低于200℃等。余热的回收利用途径很多,一般说来,综合利用余热最好。在现有的技术中,发动机排气带有大量余热,这部分余热多数都被浪费掉。现有的发动机排气余热发电,也仅仅是单级发电,还有大量的排气余热没有被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排气余热多级利用发电装置,可以根据余热的温度高低分级利用排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排气余热多级利用发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排气余热多级利用发电装置,包括发动机(1)、排气管(2)、涡轮(3)、催化包(4)、消音器(5),排气管(2)的进气口与发动机(1)的排气道相连接,涡轮(3)、催化包(4)、消音器(5)依次布置在排气管(2)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热回收腔(6)、热电转换器(7)、喷管(8)、第二热回收腔(9)、第一储液罐(10)、第一进液管(11)、第一循环泵(12)、第一蒸汽管(13)、第一回收管(14)、第一螺杆式膨胀发电机(15)、第一稳压器(16)、第二储液罐(17)、第二进液管(18)、第二循环泵(19)、第二蒸汽管(20)、第二回收管(21)、第二螺杆式膨胀发电机(22)、第二稳压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排气余热多级利用发电装置,包括发动机(1)、排气管(2)、涡轮(3)、催化包(4)、消音器(5),排气管(2)的进气口与发动机(1)的排气道相连接,涡轮(3)、催化包(4)、消音器(5)依次布置在排气管(2)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热回收腔(6)、热电转换器(7)、喷管(8)、第二热回收腔(9)、第一储液罐(10)、第一进液管(11)、第一循环泵(12)、第一蒸汽管(13)、第一回收管(14)、第一螺杆式膨胀发电机(15)、第一稳压器(16)、第二储液罐(17)、第二进液管(18)、第二循环泵(19)、第二蒸汽管(20)、第二回收管(21)、第二螺杆式膨胀发电机(22)、第二稳压器(23)、控制器(24)、储电器(25)、线束(26),第一热回收腔(6)布置在涡轮(3)及其前部排气管(2)的外部,热电转换器(7)布置在催化包(4)的外部,喷管(8)布置在热电转换器(7)的外部,第二热回收腔(9)布置在催化包(4)、消音器(5)之间排气管(2)的外部,第一进液管(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热回收腔(6)、第一储液罐(10)的底部相连接,第一循环泵(12)布置在第一进液管(11)上,第一蒸汽管(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热回收腔(6)顶部出气口、第一螺杆式膨胀发电机(15)进气口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鹏飞王凯范颖伟郝世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重工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