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86958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4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包括基底、浮置板、隔振单元、短轨枕、凸台和钢轨;基底设置于盾构管片上,浮置板设置于基底上;隔振单元设置于浮置板内;短轨枕设置于隔振单元上,且顶部与浮置板顶面齐平;凸台设置于浮置板上,且中心与盾构管片的中心重合,钢轨设置于短轨枕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短轨枕的轨面与浮置板顶面设置成齐平,降低轨道结构高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浮置板板中增设凸台,降低系统的固有频率,提高减震性能,提高浮置板的抗弯刚度及整体强度,弥补隔振单元内移以及浮置板变薄带来的弊端。

A vibration damping floating slab structure suitable for shield tunne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
本技术属于地下轨道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
技术介绍
地铁轨道道床分为普通道床,中等减振道床及减振浮置板道床。为降低地下轨道交通运营时对沿线环境敏感点的影响,根据环评要求,轨道系统目前大量采用了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隧道未打偏时,标准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盾构管片1、基底2,水沟3、隔振单元4、浮置板5、检查孔6、短轨枕7、钢轨9、密封条10、盖板12、横向排水沟13、空隙14,轨道结构高度为L1=920mm,隔振单元4中心距离线路中心线距离为L2=950mm,钢轨9中心距离线路中心线距离为L4=717.5mm,短轨枕7比浮置板5面高L6=30mm,浮置板5厚L3=340mm,空隙14的高度为L5=30mm。在盾构侵限地段,如隧道上浮时,轨道结构高度达不到920mm。地下轨道交通普遍采用5.4m内径的圆形隧道,预留给减振浮置板道床的轨道结构高度设计值为870-920mm。但是,受不利地质条件及施工操作水平的影响,盾构隧道的推进路线可能会与设计路线发生偏移而侵限,这将导致轨道结构高度值达不到原设计要求;在保证浮置板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可降低隔振单元支撑面的宽度,从而降低轨道结构高度;但是隔振单元内移后,浮置板的整体稳定性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解决5.4m内径圆形隧道侵限地段铺设减振浮置板道床时限界紧张的技术问题。一种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包括基底、浮置板、隔振单元、短轨枕、凸台和钢轨;所述基底设置于盾构管片上,所述浮置板设置于基底上;所述隔振单元设置于浮置板内;所述短轨枕设置于隔振单元上,且顶部与浮置板顶面齐平;所述凸台设置于浮置板上,且中心与盾构管片的中心重合,所述钢轨设置于短轨枕上。更优地,所述浮置板的厚度为320mm。更优地,所述钢轨中心至线路中心的距离为760mm,隔振单元中心至线路中心的距离不小于钢轨中心至线路中心的距离。更优地,所述隔振单元中心至线路中心的距离不小于800mm。更优地,所述凸台的侧边至钢轨侧边的距离为250mm。更优地,还包括密封条,所述密封条设置于所述浮置板的顶部与所述盾构管片的连接处。更优地,还包括检查孔,所述检查孔贯穿于凸台与浮置板内,且检查孔的中心线与线路中心重合。更优地,还包括板顶连接装置,所述板顶连接装置设置于相邻两块所述浮置板的连接处。更优地,还包括水沟,所述水沟设置于检查孔下方,且位于浮置板下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将短轨枕的轨面与浮置板顶面设置成齐平,降低轨道结构高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2、浮置板板中增设凸台,降低系统的固有频率,提高减震性能,提高浮置板的抗弯刚度及整体强度,弥补隔振单元内移以及浮置板变薄带来的弊端。3、施工工序简单、可靠,保证可轨道结构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浮置板道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浮置板道床的直线地段横断面图;图3为本技术浮置板道床的曲线地段横断面图;图4为本技术浮置板道床的平面图。其中:1-盾构管片,2-基底,3-水沟,4-隔振单元,5-浮置板,6-检查孔,7-短轨枕,8-扣件,9-钢轨,10-密封条,11-板顶连接装置,12-盖板,13-横向排水沟,14-空隙,15-凸台,16-线路中心,17-隧道中心。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2、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包括基底2、浮置板5、隔振单元4、短轨枕7、凸台15和钢轨9;基底2设置于盾构管片1上,浮置板5设置于基底2上,隔振单元4设置于浮置板5内,短轨枕7设置于隔振单元4上,且顶部与浮置板5顶面齐平,凸台15设置于浮置板5上,且中心与盾构管片1的中心重合,钢轨9设置于短轨枕7上。短轨枕7上还设置有扣件8,钢轨9设置于扣件8上,钢轨9通过扣件8固定于短轨枕7上。短轨枕7的作用是提高铺轨时钢轨9的精度及速度。浮置板5的厚度为L7=320mm。浮置板5的厚度变薄后,其抗弯强度下降,参振质量减小从而导致减振效果变差,在浮置板5中增设凸台,可以提高浮置板5的抗弯刚度,增大浮置板5的参振质量,从而弥补浮置板5变薄之后带来的弊端。该种结构的优点为降低轨道结构高度,提高减振浮置板道床对现场的适应性。钢轨中心至线路中心16的距离为L8=760mm,隔振单元4中心至线路中心16的距离不小于钢轨9中心至线路中心16的距离。该种结构的优点为增加浮置板5的安全性,防止浮置板5倾覆的现象出现。隔振单元4中心至线路中心16的距离不小于L9=800mm。该种结构的优点为安全性更好。凸台15的侧边至钢轨9侧边的距离为L10=250mm。该种结构的优点为减少对信号应答器的安装影响,避免影响钢轨9维修时的锯轨及换轨操作。凸台15的顶部至浮置板5顶部的距离为L11=130mm。一种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还包括密封条10,密封条10设置于浮置板5的顶部与盾构管片1的连接处。该种结构的优点为可阻挡杂物进入浮置板5底部,避免影响浮置板道床的减振性能。一种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还包括检查孔6,检查孔6贯穿于凸台15与浮置板5内,检查孔6的中心线与线路中心16重合。检查孔6用来检查水沟是否堵塞,若出现堵塞现象,可以用高压水枪疏通水沟。一种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还包括板顶连接装置11,板顶连接装置11设置于相邻两块浮置板5的连接处。一种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还包括水沟3,水沟3设置于检查孔6下方,且位于浮置板5下方。图3为曲线地段截面图,倾斜的角度是根据曲线半径和行车速度来定的,在曲线地段直接设置,用来平衡列车过曲线时的离心力。本技术的铺设步骤:如图2所示,盾构管片1上设置基底2,基底2中浇筑成型水沟3,基底2上设置隔振单元4,隔振单元4浇筑于浮置板5内,浮置板5内预埋检查孔6及短轨枕7,扣件8将短轨枕7和钢轨9联结成为一个轨排,浮置板5顶部与盾构管片1连接处设置密封条10,两块相邻浮置板5纵端设置板顶连接装置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将短轨枕的轨面与浮置板顶面设置成齐平,降低轨道结构高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2、浮置板板中增设凸台,降低系统的固有频率,提高减震性能,提高浮置板的抗弯刚度及整体强度,弥补隔振单元内移以及浮置板变薄带来的弊端。3、施工工序简单、可靠,保证可轨道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适用于轨道结构高度要求为L12=800mm的情况。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浮置板、隔振单元、短轨枕、凸台和钢轨;所述基底设置于盾构管片上,所述浮置板设置于基底上;所述隔振单元设置于浮置板内;所述短轨枕设置于隔振单元上,且顶部与浮置板顶面齐平;所述凸台设置于浮置板上,且中心与盾构管片的中心重合,所述钢轨设置于短轨枕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浮置板、隔振单元、短轨枕、凸台和钢轨;所述基底设置于盾构管片上,所述浮置板设置于基底上;所述隔振单元设置于浮置板内;所述短轨枕设置于隔振单元上,且顶部与浮置板顶面齐平;所述凸台设置于浮置板上,且中心与盾构管片的中心重合,所述钢轨设置于短轨枕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置板的厚度为320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轨中心至线路中心的距离为760mm,隔振单元中心至线路中心的距离不小于钢轨中心至线路中心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盾构侵限地段的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单元中心至线路中心的距离不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武史海欧罗信伟刘堂辉吴嘉王仲林周再玲尹华拓袁江丁先立卓文海涂勤明祝朋玮黄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