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内侧底进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82612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3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内侧底进胶机构,包括行位铲基、行位座、行位镶件和斜导柱,行位镶件固定安装在行位座的前端并插入到后模仁内,行位镶件的前端设有胶口槽,后模仁上端面朝向行位铲基一侧设置有与型腔连通的流道,后模仁上位于型腔侧部设有供行位镶件插入的滑槽,模具闭合状态下,行位镶件前段的胶口槽与流道连通,水口顶针的顶部穿过后模仁延伸到流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型腔的进胶口设计在产品内侧底位置,开模时行位座在斜导柱的作用下向外侧运动,通过行位座将行位镶件从滑到内带出,使得延伸到滑到内的流道的一部分全部露出,克服了传统侧进胶方式成型的产品切除水口后产品侧面容易受损的情况。

An inner bottom injection mechanism for injection mo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内侧底进胶机构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内侧底进胶机构。
技术介绍
塑料件注塑成型过程中,进胶方式的不同往往对产品成型质量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薄壁结构的塑料件,如果将进胶口设置在产品上下表面的中部位置,由于进胶口设置在产品的上下表面,在开模过程中,存在产品顶出和水口顶出速度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产品更容易被顶出,而水口顶出相对困难,因此出现产品先于水口顶出,最终导致产品与水口连接处变形突出。为解决上述问题,塑料件大多采用侧进胶的方式成型,然而侧进胶意味着水口与产品在产品的端部连接,水口切除后产品侧部端面上会存在水口切除的痕迹,如果操作工不够熟练,经常会出现水口切除过多而损伤产品端面的情况。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通过行位机构实现产品内侧底进胶的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内侧底进胶机构。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内侧底进胶机构,包括行位铲基、行位座、行位镶件和斜导柱,行位铲基设置在后模仁的侧部并且与模具的动模板固定连接,斜导柱与模具的定模板固定连接,行位座滑动配合在行位铲基上,行位座上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注塑模具内侧底进胶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塑模具内侧底进胶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行位铲基(3)、行位座(4)、行位镶件(5)、斜导柱(6)和水口顶针(9),行位铲基(3)设置在后模仁(1)的侧部并且与模具的动模板固定连接,斜导柱(6)与模具的定模板固定连接,行位座(4)滑动配合在行位铲基(3)上,行位座(4)上设有与斜导柱(6)滑动配合的导向孔,行位镶件(5)固定安装在行位座(4)的前端并插入到后模仁(1)内,行位镶件(5)的前端面设有胶口槽(5a),后模仁(1)上端面朝向行位铲基(3)一侧设置有与型腔连通的流道(7),后模仁(1)上位于型腔侧部设有供行位镶件(5)插入的滑槽(8),流道(7)延伸到该滑槽(8)内,模具闭合状态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内侧底进胶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行位铲基(3)、行位座(4)、行位镶件(5)、斜导柱(6)和水口顶针(9),行位铲基(3)设置在后模仁(1)的侧部并且与模具的动模板固定连接,斜导柱(6)与模具的定模板固定连接,行位座(4)滑动配合在行位铲基(3)上,行位座(4)上设有与斜导柱(6)滑动配合的导向孔,行位镶件(5)固定安装在行位座(4)的前端并插入到后模仁(1)内,行位镶件(5)的前端面设有胶口槽(5a),后模仁(1)上端面朝向行位铲基(3)一侧设置有与型腔连通的流道(7),后模仁(1)上位于型腔侧部设有供行位镶件(5)插入的滑槽(8),流道(7)延伸到该滑槽(8)内,模具闭合状态下,行位镶件(5)前段的胶口槽(5a)与流道(7)连通,水口顶针(9)的顶部穿过后模仁(1)延伸到流道(7)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内侧底进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位铲基(3)包括有左铲基(3a)和右铲基(3b),左铲基(3a)和右铲基(3b)延伸的方向与滑槽(8)延伸的方向一致,左铲基(3a)和右铲基(3b)的间距与滑槽(8)的宽度相同,行位座(4)滑动配合在左铲基(3a)和右铲基(3b)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内侧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基学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烨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