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膜,包含IM膜和保护膜,所述IM膜包含折射率匹配层,第一基材层和第一硬化层,所述第一硬化层表面通过粘合层与保护膜粘合,通过在IM远离折射率匹配层的一面贴合保护膜来解决IM的挺性差的问题,通过该问题的解决大大提高了IM膜表面溅射二氧化硅或ITO的平整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膜
:本技术涉及光学膜领域,具体涉及复合膜。技术背景:现有IM(IndexMatch)膜主要包括IM膜(1+1结构)和IM膜(1+3结构)。其中,IM膜(1+1结构)的雾度达到1.2%以上,作为ITO膜用时需在高折HC面溅镀三层材料(低折层及ITO层)。传统IM膜在溅射二氧化硅或ITO时,会存在IM挺性不足的问题,导致溅射表面不平整,影响了ITO层的外观。本技术设计出了复合膜IM膜通过贴合保护膜,使得IM的挺性得到提高,大大提高了IM膜表面溅射二氧化硅或ITO的平整度,以及在所述保护膜的一侧涂布硬化涂层,该硬化涂层能有效防止基材中低分子和溶剂迁移到保护膜的表面降低表面雾度。技术具体内容:本技术的目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复合膜,解决IM的挺性得到提高,大大提高了IM膜表面溅射二氧化硅或ITO的平整度,另一方面,在保护膜外侧设置一硬化层有效防止低分子和溶剂迁移到保护膜的表面降低其表面雾度,改善其外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复合膜,包含IM膜和保护膜,所述IM膜包含折射率匹配层,第一基材层和第一硬化层,所述第一硬化层表面通过粘合层贴合保护膜。进一步地,所述保护膜包含粘合层、第二基材层以及第二硬化层,所述第二硬化层设置在远离IM膜的第二基材层一光学表面上,所述第二硬化层的厚度为80-120nm。进一步地,所述IM膜和保护膜的总厚度为150-200μm。进一步地,所述基材层厚度为50-125μm,所述保护膜厚度为50-125μm。进一步地,所述折射率匹配层折射率范围为1.4-1.52。进一步地,所述折射率匹配层折射率范围为1.4-1.75。进一步地,所述折射率匹配层包含低折射率层和高折射率层,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范围为1.4-1.49,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范围为1.50-1.52。进一步地,所述折射率匹配层包含低折射率层和高折射率层,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范围为1.4-1.55,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范围为1.60-1.75。进一步地,所述基材选自PET、COP和POP。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基材层的厚度为30-80μm。进一步地,所述低折射率层的厚度范围为25-35nm。进一步地,所述高折射率层的厚度范围为1.0-1.5μm。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硬化层包含丙烯酸酯类预聚物树脂。进一步地,所述丙烯酸酯类预聚物树脂包含由a组分、b组分聚合而成的低聚物M、硅氧烷化合物、固化剂、固化促进剂、表面活性剂;所述低聚物M、硅氧烷化合物、固化剂、固化促进剂及表面活性剂重量百分比范围为(800~1250):(160~250):(0.8~1.2):(0.8~1.2):(0.8~1.2);所述a组分选自甲基氧杂环丁烷、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6,7-环氧基庚酯、对乙烯基苄基缩水甘油基醚、3-甲基-3-(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氧杂环丁烷、3-乙基-3-(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酸烯丙酯;所述b组分选自(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丙烯酸2-甲基环己酯、N-苯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对甲氧基苯乙烯、1,3-丁二烯。进一步地,所述硅氧烷化合物选自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3-乙基氧杂环丁烷-3-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乙基氧杂环丁烷-3-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三正丙氧基硅烷。进一步地,所述固化剂选自六氢邻苯二甲酸酐、二羧酸酐、甘油三偏苯三酸酐、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环戊烷四羧酸二酐、1,2,3,4-丁烷四羧酸二酐、乙二醇双偏苯三酸酐。进一步地,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二烷基,聚氧乙烯月桂基醚、聚氧乙烯硬脂基醚、聚氧乙烯油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聚氧乙烯壬基苯基醚。聚氧乙烯二烷基酯、聚氧乙烯二月桂酸酯、聚氧乙烯二硬脂酸酯。有益效果:一种复合膜,通过在IM远离折射率匹配层的一面贴合保护膜来解决IM的挺性差的问题,通过该问题的解决大大提高了IM膜表面溅射二氧化硅或ITO的平整度,以及在保护膜外侧设置一硬化层其特定的组分、硅氧烷化合物、固化剂、固化促进剂、表面活性剂有效防止了基材层中低分子和溶剂迁移到保护膜的表面降低其表面雾度,改善其外观。附图说明:下面结合图1及实施例1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复合膜,包含IM膜21和保护膜22,所述IM膜21的基材为厚度50μmCOP第一基材层213,所述第一基材层213包含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在所述第一光学面涂布折射率为1.50的硬化胶水,固化后形成厚度为1.5μm第一硬化层214,在所述第二光学面涂布折射率为1.52高折射率胶水固化后形成厚度为1.2μm的高折射率层2112;所述保护膜22包含粘合层225、第二基材层226以及第二硬化层227所述第二硬化层227设置在远离IM膜21的第二基材层226一光学表面上,所述第二基材层226为厚度125μm的PET,所述第二硬化层227为厚度为100nm,折射率为1.50丙烯酸酯类预聚物固化形成的硬化层。将所述IM膜21通过保护膜22的粘合层225与保护膜22粘合在一起,最后通过溅射工艺在高折射率层2112表面一次溅射折射率为1.42,厚度为25nm的低折射率层2111。所述丙烯酸酯类预聚物的制备:在反应釜中加入10重量份的引发剂2,2’-偶氮二(2-甲基丙腈),溶剂400重量份丙二醇甲基醚丙酸酯,14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60重量份的苯乙烯,在氮气保护下加热到90℃搅拌7h,得到低聚物M,然后将100重量份的低聚物M与25重量份的3-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50重量份的固化剂六氢邻苯二甲酸酐,0.1重量份的固化促进剂2-苯基咪唑和0.1重量份表面活性剂,一定量的稀释剂丙二醇甲基醚丙酸酯搅拌混合后得到固含量为30%(重量)丙烯酸酯类预聚物。实施例2一种复合膜,包含IM膜21和保护膜22,所述IM膜21的基材为厚度50μmPET第一基材层213,所述第一基材层213包含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在所述第一光学面涂布折射率为1.65的硬化胶水,固化后形成厚度为1.5μm第一硬化层,在所述第二光学面涂布折射率为1.70高折射率胶水固化后形成厚度为1.2μm的高折射率层2112;所述保护膜22包含粘合层225、第二基材层226以及第二硬化层227,所述第二硬化层227设置在远离IM膜21的第二基材层226一光学表面上,所述第二基材层226为厚度125μm的PET,所述第二硬化层227为厚度为100nm,折射率为1.65丙烯酸酯类预聚物固化形成的硬化层。将所述IM膜21通过保护膜22的粘合层225与保护膜22粘合在一起,最后通过溅射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膜(100),包含IM膜(21)和保护膜(22),所述IM膜(21)包含折射率匹配层(211),第一基材层(213)和第一硬化层(21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化层(214)表面通过粘合层(225)与保护膜(22)粘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膜(100),包含IM膜(21)和保护膜(22),所述IM膜(21)包含折射率匹配层(211),第一基材层(213)和第一硬化层(21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化层(214)表面通过粘合层(225)与保护膜(22)粘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膜(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22)包含粘合层(225)、第二基材层(226)以及第二硬化层(227),所述第二硬化层(227)设置在远离IM膜(21)的第二基材层(226)一光学表面上,所述第二硬化层(227)的厚度为80-120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膜(100),其特征在于,所述IM膜(21)和保护膜(22)的总厚度为150-200μ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膜(100),其特征在于,所述IM膜(21)的厚度为50-125μm,所述保护膜(22)厚度为50-125μ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晓峰,徐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