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87551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7 2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该超高速列车包括真空管道、车体、车上悬浮装置、车载推进装置、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车体底部靠外侧两边并列平行安装车上悬浮装置,与铺设在真空管道内底面的永磁轨道共同实现车体悬浮;车体底部中部位置安装超导磁体和杜瓦容器与铺设在真空管道内底面的推进线圈共同实现列车推进;车体与真空管道的直径比为0.5~0.7,横截面积比为0.3~0.5;电气设备为车体内部用电设备、车上悬浮装置和车载推进装置供电,控制系统通过控制车上悬浮装置和车载推进装置中电流的大小来控制车体的运行速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计车体和真空管道的尺寸参数,能够解决真空管道内出现气流拥塞、乘客舒适度以及能耗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
本技术涉及超高速列车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运行时速最高接近音速至超音速的真空磁悬浮列车,属于磁悬浮列车

技术介绍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列车所受到的气动阻力也快速增长,轮轨列车与轨道摩擦带来阻力和摩擦问题,为了解决这两个方面问题以大幅提升列车速度,出现了真空管道磁悬浮交通系统概念。但是,列车在真空管道中超高速(接近音速或超音速)运行将出现以下问题:真空管道内出现气流拥塞,列车截面积过大将使管道直径急剧增大,过度缩小列车截面积影响运载能力差;空气阻力对牵引系统降低能耗存在不利影响;流固耦合效应复杂,气动加热、气动噪声等影响乘客舒适度;列车重量对磁悬浮影响大,电磁悬浮方式能耗高等。超高速列车需要考虑的因素繁多,各设计要素和性能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需在诸多设计因素之间寻求平衡。具体在列车设计中,需要进行一体化总体设计,在管道空间约束、货物/人员装载量、列车尺寸和重量、运行能耗、气动热和气动噪声等主要指标之间达到平衡,综合优化整车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通过合理设计车体和真空管道的尺寸参数,能够解决真空管道内出现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该超高速列车包括真空管道、车体、车上悬浮装置、永磁轨道、车载推进装置、推进线圈、车载电池及控制系统;所述车体底部靠外侧两边并列平行安装两排高温超导块材及杜瓦容器组成的车上悬浮装置,车上悬浮装置与铺设在真空管道内底面的永磁轨道共同实现车体在真空管道内部的悬浮;所述车体底部中部位置安装超导磁体和杜瓦容器组成的车载推进装置,车载推进装置起电机的励磁线圈作用,车载推进装置与铺设在真空管道内底面的起电枢作用的推进线圈,共同实现列车推进;车体外形为圆形时,车体与真空管道的直径比为0.5~0.7,车体外形为非圆形时,车体与真空管道的横截面积比为0.3~0.5,真空管道内的真空度≤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该超高速列车包括真空管道、车体、车上悬浮装置、永磁轨道、车载推进装置、推进线圈、车载电池及控制系统;所述车体底部靠外侧两边并列平行安装两排高温超导块材及杜瓦容器组成的车上悬浮装置,车上悬浮装置与铺设在真空管道内底面的永磁轨道共同实现车体在真空管道内部的悬浮;所述车体底部中部位置安装超导磁体和杜瓦容器组成的车载推进装置,车载推进装置起电机的励磁线圈作用,车载推进装置与铺设在真空管道内底面的起电枢作用的推进线圈,共同实现列车推进;车体外形为圆形时,车体与真空管道的直径比为0.5~0.7,车体外形为非圆形时,车体与真空管道的横截面积比为0.3~0.5,真空管道内的真空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凯黄承静赵明李少伟林晔刘国鉴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