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及其制作和安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262395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4 0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包括:护岸石本体,护岸石本体上设置有凹陷;凹陷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纤维层,纤维层设置在凹陷内,纤维层上设置土或培养基;湿地植物,湿地植物种植在土或培养基内;纤维绳,纤维绳一端与纤维层连接,另一端从通孔中穿过,纤维绳外表设有紧密贴合的防水布;支柱,至少三根支柱设置在护岸石本体底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的制作方法和安置方法,合理兼顾了环境友好和水岸自然美化,提高了水岸边坡处理的有效性、生态性和实用性。

Ecological revetment stone of growing wetland plant and its production and resettlement methods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growth of wetland plants include: ecological revetment stone, stone revetment stone revetment body, the body is provided with concave; concave bottom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hole; fiber layer, fiber layer is arranged in the recess, fiber layer arranged on the soil or medium; wetland plants, wetland plants in the soil or medium; fiber rope, fiber rope end and fiber layer connection, the other end passes through the hole, the exterior is provided with waterproof cloth fiber rope tightly; the pillar, at least three pillars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stone revetment ontology. The invention also provides a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 placement method for an ecological revetment stone for growing wetland plants, which takes account of the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and the natural beautifying of the waterbanks, and im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ecology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riparian slo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及其制作和安置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岸边坡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模拟自然的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及其制作方法、安置方法。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水岸边坡处理过程中,主要强调其强度功效,因此,曾一度广泛流行采用人工砌造硬质边坡的方式。在这一方式的生态学弊端日益显现之后,大多被放弃采用。后来,逐渐兴起采用直接种植植物的方式处理水岸边坡,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和加固,这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后来,也有人在此基础上做过一些微调,在基本不改变在边坡上种植植物的前提下,在近水的边坡岩土体上,铺上一条板材,以便于游人行走。该做法虽然较为人性化,但长期的水流冲刷,有时也会造成板下泥土被掏空的现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新的潜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在兼顾环境友好和水岸自然美化的前提下,提高水岸边坡处理的有效性、生态性和实用性。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生态护岸石,包括:护岸石本体,所述护岸石本体上设置有凹陷;所述凹陷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纤维层,所述纤维层设置在所述凹陷内,所述纤维层上设置土或培养基;湿地植物,所述湿地植物种植在所述土或培养基内;纤维绳,所述纤维绳一端与所述纤维层连接,另一端从所述通孔中穿过,纤维绳外表设有紧密贴合的防水布;支柱,所述至少三根支柱设置在所述护岸石本体底部。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生态护岸石中,所述支柱长短一致或沿同一方向呈梯度变化。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生态护岸石中,所述支柱呈上粗下细的单根状或分叉根状。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生态护岸石中,所述纤维绳外表设有紧密贴合的防水布,以防止或减少水分在纤维绳中通过时散失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生态护岸石的制作方法,在钢筋、铁丝网框架模型基础上进行水泥浇筑,并用丙烯颜料或氧化铁颜色上色;或采用树脂材料或制作仿真石的原料塑形而成。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生态护岸石的安置方法,在水岸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排或多排所述生态护岸石;当生态护岸石支柱长短一致时,将支柱直接全部插入或埋入泥土中并压实;当生态护岸石支柱长短沿同一方向呈梯度变化时,将较短的支柱插入或埋入近水边泥土中,较长的支柱插入或埋入远水边泥土中并压实;当生态护岸石相邻水体水位下降较多、且不能通过纤维绳向所述生态护岸石中的植物自动传输水分时,向所述生态护岸石中的植物补充水分。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生态护岸石安置方法中,多种形状的所述生态护岸石交错排列。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生态护岸石安置方法中,所述生态护岸石之间自然摆放,不刻意留出空隙,也不用粘合剂粘合。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及其制作方法、安置方法与完全没有建筑材料介入的典型生态护坡方式相比,水岸土壤被水流侵蚀的程度大为降低,因此,水土保持能力大为增强。本专利技术与传统的硬质水岸的边坡工程相比,有效阻遏了水岸土壤被水流侵蚀的程度,增强了水土保持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岸上植被与水体之间的水文连通和微生物的自由流通和交换,保持了很强的生态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支柱沿一个方向呈梯度变化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通孔的设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过程、条件、实验方法等,除以下专门提及的内容之外,均为本领域的普遍知识和公知常识,本专利技术没有特别限制内容。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模拟自然的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包括护岸石本体1、纤维层、湿地植物、纤维绳和支柱2。本实施例中,纤维层、纤维绳选用纤维棉层和纤维棉绳。其中,护岸石本体1上设置有凹陷3;在生态护岸石的凹陷3处,垫上纤维棉层,其上装土或培养基质,在土或培养基质内,种植适宜当地的湿地植物。凹陷3的下方,设有一到多个通孔44,用于将吸水性强的纤维棉绳从中穿过。纤维棉绳的上端与纤维棉层相连,下端穿过通孔4与外部相通,纤维绳外表设有紧密贴合的防水布。在实际情况下,纤维棉绳的下端与水岸相接,用于自动吸收外界水分,并向生态护岸石中的湿地植物输送水分。生态护岸石的最下方,设有三根以上支柱。支柱均匀分散排列,以达到稳定支撑生态护岸石的效果。支柱可以长短一致,且支柱长度最好大于生态护岸石的高度,因为这样插入或埋入泥土中更加稳固。支柱也可以沿一个方向呈梯度(参考值30-45度)变化(例如图2)且最长支柱的长度大于生态护岸石的高度。支柱呈上粗下细的单根状或分叉根状。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模拟自然的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的制作方法,可以选用不同材料制作生态护岸石:1)可以选用颜色与自然岩土接近的树脂材料,按照事先确定的一种或多种模型,来进行塑形。2)按照事先确定的一种或多种模型,在钢筋、铁丝网框架模型基础上,用水泥浇筑而成,内设凹陷3。基本模样形成后,用丙烯颜料或氧化铁颜色上色,以达到仿真效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其颜色褪去或出现斑驳等情况时,可以随时补色。3)采用通常制作仿真石的原料,按照事先确定的一种或多种模型,来进行塑形,内设凹陷3。至少一个通孔4均匀设置在所述的生态护岸石凹陷3底部。至少三根所述支柱设置在所述护岸石本体1底部,相互连接成为一体,或以插孔方式插入,可拆卸。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模拟自然的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的安置方法:当生态护岸石的所有下方支柱长短一致时,在实际地点安置时,将下方支柱直接全部插入或埋入泥土中并压实即可;当生态护岸石支柱的长短沿一个方向呈梯度变化时,在实际地点安置时,将较短的支柱插入或埋入近水边泥土中,较长的支柱插入或埋入远水边泥土中并压实。当有多种形状的生态护岸石时,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将它们交错排列,以达到自然美化效果。在水岸的两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分别排列一排或多排生态护岸石。对于生长在生态护岸石中的湿地植物,在相邻水体水位正常情况下,不必浇水,只有当相邻水体水位下降较多、且不能通过纤维棉绳向生态护岸石中的植物自动传输水分时,需向生态护岸石中的植物适当补充水分。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生态护岸石,平时需要定期巡视,检查生态护岸石以及其中植物的生长情况,发现小问题,需及时补救处理,对出现严重问题的生态护岸石或其中植物,需及时进行更换或大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模拟自然的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的有益效应:生态护岸石安置后,岸边植被与水体之间不是完全阻隔的关系。它们之间的水分和微生物的自由流通和交换过程,可以通过生态护岸石之间的缝隙自然实现,生态护岸石之间自然摆放,不刻意留出空隙,也不用粘合剂粘合。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及其制作方法、安置方法与完全没有建筑材料介入的典型生态护坡方式相比,水岸土壤被水流侵蚀的程度大为降低,因此,水土保持能力大为增强。本专利技术与传统的硬质水岸的边坡工程相比,有效阻遏了水岸土壤被水流侵蚀的程度,增强了水土保持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岸上植被与水体之间的水文连通和微生物的自由流通和交换,保持了很强的生态功能。本专利技术的保护内容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背离专利技术构思的精神和范围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变化和优点都被包括在本专利技术中,并且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及其制作和安置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岸石本体,所述护岸石本体上设置有凹陷;所述凹陷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纤维层,所述纤维层设置在所述凹陷内,所述纤维层上设置土或培养基;湿地植物,所述湿地植物种植在所述土或培养基内;纤维绳,所述纤维绳一端与所述纤维层连接,另一端从所述通孔中穿过;支柱,至少三根所述支柱设置在所述护岸石本体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生长湿地植物的生态护岸石,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岸石本体,所述护岸石本体上设置有凹陷;所述凹陷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纤维层,所述纤维层设置在所述凹陷内,所述纤维层上设置土或培养基;湿地植物,所述湿地植物种植在所述土或培养基内;纤维绳,所述纤维绳一端与所述纤维层连接,另一端从所述通孔中穿过;支柱,至少三根所述支柱设置在所述护岸石本体底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护岸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长短一致或沿同一方向呈梯度变化。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护岸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呈上粗下细的单根状或分叉根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护岸石,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绳外表设有防水布。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护岸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可拆卸地与所述护岸石本体的底部连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护岸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与所述护岸石本体一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志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