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轮车电动脚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3525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0 1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轮车电动脚撑,涉及双轮车支撑装置领域。包括平叉、脚撑、传动装置以及驱动装置;将平叉固定在双轮车底盘,通过驱动装置动小齿轮旋转,同时小齿轮受内齿轮件约束,沿内齿轮运动并带动连接板及与联动轴旋转,固定在联动轴上一端的脚撑运动一定角度后与平叉形成约90度和交角;脚撑下端与地面接触,将双轮车支起,达到对双轮车支撑的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将人工脚撑转换成电动脚撑方式,即节省工力也更安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复杂度低、结构紧凑,适用于各类双轮车使用。

An electric foot bracing of a double wheeled vehicl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electric foot support for a double wheeled vehicle, which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the supporting device of a double wheel vehicle. Including fork, foot supports, driving device and a driving device; the fork is fixed on the car chassis, driving device through the rotation of the pinion gear, and small gears in gear movement along the inner constraint, and drives the connecting plate and the linkage axis is fixed on the shaft end of the linkage leg movement after a certain point and a flat fork formed about 90 degrees and angles; the foot brace is in contact with the ground, the car will support, to support for the role of double car. The invention of artificial leg into electric foot brace, which saves more power; low complexity, the structure of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mpact structure, applicable to all types of car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轮车电动脚撑
本专利技术涉及双轮车支撑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双轮车电动脚撑。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拥挤,轻便二轮车成为人们短途活动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二轮车在泊车时,为保证二轮车的稳定性,需要把二轮车上的脚撑打开,使脚撑支撑住二轮车。目前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后脚撑的主体结构一般是一长短固定的倒U型管,在该倒U型管上焊接左右两个固定有孔耳朵。倒U型管固定在车架上,左边焊接踩杆,靠弹簧回位,使用时脚用力踩踏踩杆,手辅助将车身往上提,以便使后脚撑支撑起二轮车。但随着二轮车的载重量加大,二轮车的车身也相对较重,在对重车型或载重较大的二轮车进行泊车时,要使得后脚撑把二轮车的后身支离地面,就显得非常吃力。现有的双轮车用电动撑脚是采用两套传动装置分别对两个脚撑进行控制,结构复杂且占用空间大,因此小型双轮车无法安装电动脚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双轮车电动脚撑,解决现有的双轮车用电动脚撑结构复杂且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轮车电动脚撑,包括平叉:包括构成U形结构的第一平叉杆、第二平叉杆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平叉杆和第二平叉杆平行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两端;所述平叉水平设置,其上端面固定在双轮电动车车身底部,其开口朝向双轮电动车尾部;所述第一平叉杆下端面设置有第一伸出端,所述第一伸出端设置有第一销孔,所述第一销孔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放置方向平行;脚撑:包括构成U型结构的两个脚撑杆和第二连接杆,两个所述脚撑杆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杆两端;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上设置有对称分布的第二伸出端和第三伸出端,所述第二伸出端与所述第一销孔通过一销轴铰接;传动装置:包括内齿轮件、小齿轮和联动轴;所述内齿轮件大致呈板状等边三角形,其一角设置有垂直贯穿其两平行端面的轴孔,所述内齿轮件上设置有与所述轴孔同中心轴的扇形掏空部,所述扇形掏空部外圆柱面为内齿轮;所述内齿轮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平叉杆内侧面,所述轴孔位于所述第二平叉杆下端面之下;所述小齿轮位于所述扇形掏空部内,其齿形与所述内齿轮匹配;所述联动轴位于所述轴孔内,其一端与所述第三伸出端固定连接;以及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平叉内,包括连接板和减速电机;所述连接板呈长板形,所述连接板一侧固定在所述联动轴上并与所述内齿轮件平行;所述减速电机垂直固定在所述连接板上,其输出端位于所述扇形掏空部内并与所述小齿轮固定连接;所述小齿轮分度圆半径与所述小齿轮到联动轴中心轴线距离之和等于所述内齿轮分度圆半径。基于上述结构:将平叉固定在双轮车底盘,通过驱动装置动小齿轮旋转,同时小齿轮受内齿轮件约束,沿内齿轮运动并带动连接板及与联动轴旋转,固定在联动轴上一端的脚撑运动一定角度后与平叉形成约90度和交角;脚撑下端与地面接触,将双轮车支起,达到对双轮车支撑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联动轴外圆柱面上设置有沿其中轴线方向分布的缺口槽,所述第三伸出端与所述连接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二销孔和第三销孔,所述第二销孔和第三销孔上均设置有齿形突起,所述齿形突起与所述缺口槽相匹配。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联动轴上设置有缺口槽以及在第二销孔和第三销孔均设置有齿形突起,达到联动轴与连接板和脚撑联动和效果,该方式简单,无多余零件,无需采用焊接方式完成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减速电机输出轴为D型轴,所述小齿轮上设置有与所述D形轴匹配的D形孔。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方式简单可靠,无多余零件,减少整体装置复杂度。进一步的,所述脚撑杆包括U形杆、调节杆和锁紧件,所述U形杆封闭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杆一端与所述U形杆内腔相匹配并可沿U形杆长度方向直线运动,所述锁紧件设置有所述U形杆上,通过锁紧件可将U形杆和调节杆固定。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U形杆、调节杆和锁紧件可以调节脚撑的长度,使其同时适应不同底盘高度的双轮车,提高的电动脚撑的互换性,节约了成本。进一步的,所述轴孔直径与所述联动轴直径相同。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轴孔直径与联动轴直径相同可使联动轴运动更平稳可靠,提高作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销轴两端和联动轴两端均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上依次固定有垫片和螺栓,所述垫片直径大于所述销轴直径或联动轴直径。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有垫片,可使销轴和联动轴运动是工件表面不受伤,同时可防止销轴和联动轴上零件脱落。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平叉固定在双轮车底盘,通过驱动装置动小齿轮旋转,同时小齿轮受内齿轮件约束,沿内齿轮运动并带动连接板及与联动轴旋转,固定在联动轴上一端的脚撑运动一定角度后与平叉形成约90度和交角;脚撑下端与地面接触,将双轮车支起,达到对双轮车支撑的作用;将人工脚撑转换成电动脚撑方式,即节省工力也更安全。2.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机采用D形轴方式配合和采用内齿轮配合等方法,尽可能减少整体装置零件数量以及缩小结构尺寸,保证了本专利技术的复杂度低、结构紧凑,适用于各类双轮车使用。3.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垫片、齿形突起和相匹配的轴孔、联动轴,具有使用时安静,噪音小的优点,并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其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支撑状态三维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平叉三维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脚撑三维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传动装置和驱动装置三维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联动轴装配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连接板三维图。附图中,1-平叉、2-脚撑、3-传动装置、4-驱动装置、11-第一平叉杆、12-第二平叉杆、13-第一连接杆、111-第一伸出端、112-第一销孔、113-销轴、21-脚撑杆、22-第二连接杆、211-U形杆、212-调节杆、213-锁紧件、221-第二伸出端、222-第三伸出端、223-第二销孔、224-齿形突起、31-内齿轮件、32-小齿轮、33-联动轴、311-轴孔、312-扇形掏空部、313-内齿轮、321-D形孔、331-缺口槽、332-螺纹孔、333-垫片、334-螺栓、41-连接板、42-减速电机、411-第三销孔、421-D形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双轮车电动脚撑,包括平叉1、脚撑2、传动装置3和驱动装置4;平叉1包括构成U形结构的第一平叉杆11、第二平叉杆12和第一连接杆13,所述第一平叉杆11和第二平叉杆12平行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12两端;所述平叉1水平设置,其上端面固定在双轮电动车车身底部,其开口朝向双轮电动车尾部;所述第一平叉杆11下端面设置有第一伸出端111,所述第一伸出端111设置有第一销孔112,所述第一销孔112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13放置方向平行;如图3所示,脚撑2包括构成U型结构的两个脚撑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两个所述脚撑杆21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杆22两端;所述第二连接杆22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3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22上设置有对称分布的第二伸出端221和第三伸出端222,所述第二伸出端221与所述第一销孔112通过一销轴113铰接;销轴113两端均设置有螺纹孔332,螺纹孔332上依次固定有垫片333和螺栓334,垫片333直径大于销轴113直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轮车电动脚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轮车电动脚撑,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叉:包括构成U形结构的第一平叉杆、第二平叉杆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平叉杆和第二平叉杆平行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两端;所述平叉水平设置,其上端面固定在双轮电动车车身底部,其开口朝向双轮电动车尾部;所述第一平叉杆下端面设置有第一伸出端,所述第一伸出端设置有第一销孔,所述第一销孔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放置方向平行;脚撑:包括构成U型结构的两个脚撑杆和第二连接杆,两个所述脚撑杆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杆两端;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上设置有对称分布的第二伸出端和第三伸出端,所述第二伸出端与所述第一销孔通过一销轴铰接;传动装置:包括内齿轮件、小齿轮和联动轴;所述内齿轮件大致呈板状等边三角形,其一角设置有垂直贯穿其两平行端面的轴孔,所述内齿轮件上设置有与所述轴孔同中心轴的扇形掏空部,所述扇形掏空部外圆柱面为内齿轮;所述内齿轮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平叉杆内侧面,所述轴孔位于所述第二平叉杆下端面之下;所述小齿轮位于所述扇形掏空部内,其齿形与所述内齿轮匹配;所述联动轴位于所述轴孔内,其一端与所述第三伸出端固定连接;以及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平叉内,包括连接板和减速电机;所述连接板呈长板形,所述连接板一侧固定在所述联动轴上并与所述内齿轮件平行;所述减速电机垂直固定在所述连接板上,其输出端位于所述扇形掏空部内并与所述小齿轮固定连接;所述小齿轮分度圆半径与所述小齿轮到联动轴中心轴线距离之和等于所述内齿轮分度圆半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轮车电动脚撑,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叉:包括构成U形结构的第一平叉杆、第二平叉杆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平叉杆和第二平叉杆平行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两端;所述平叉水平设置,其上端面固定在双轮电动车车身底部,其开口朝向双轮电动车尾部;所述第一平叉杆下端面设置有第一伸出端,所述第一伸出端设置有第一销孔,所述第一销孔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放置方向平行;脚撑:包括构成U型结构的两个脚撑杆和第二连接杆,两个所述脚撑杆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杆两端;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上设置有对称分布的第二伸出端和第三伸出端,所述第二伸出端与所述第一销孔通过一销轴铰接;传动装置:包括内齿轮件、小齿轮和联动轴;所述内齿轮件大致呈板状等边三角形,其一角设置有垂直贯穿其两平行端面的轴孔,所述内齿轮件上设置有与所述轴孔同中心轴的扇形掏空部,所述扇形掏空部外圆柱面为内齿轮;所述内齿轮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平叉杆内侧面,所述轴孔位于所述第二平叉杆下端面之下;所述小齿轮位于所述扇形掏空部内,其齿形与所述内齿轮匹配;所述联动轴位于所述轴孔内,其一端与所述第三伸出端固定连接;以及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平叉内,包括连接板和减速电机;所述连接板呈长板形,所述连接板一侧固定在所述联动轴上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柳钢大菱电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