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20077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4 0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提供多角度接入充电导致定位精确要求高且装置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具有导电性能的触碰机构与电极板,当不需要充电的时候,复位弹簧将触碰机构与电极板分开,此时,触碰机构不通电,在需要充电的时候,充电插槽的槽口的内表面将触碰机构向芯板推入,进而压缩复位弹簧,从而触碰机构靠近芯板一端与电极板接触,此时触碰机构通电的技术方案,较好的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移动机器人的自动充电装置的工业生产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移动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都是使用机载可充电蓄电池给自身供电,一般单靠蓄电池供电只能维持几个小时,一旦电能耗尽,就需要进行充电。由于人工充电浪费人力成本而且不智能,且降低移动机器人的长期自治,所以,机器人必须实现电能的自我制成,这样一旦监测到电能不足,立刻对自己进行充电。传统技术中的充电装置为插头式,不方便机器人的自动充电,而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充电装置对机器人与充电装置充电时的精确定位有较高的要求,除匹配精度要求高外,还需要其他辅助装置来进行定位,如红外装置定位等等。而且机器人或者充电装置的导电触点裸露在外部,容易造成短路且充电时接触面积比较小,充电速度也收到较大的限制且使用安全性低。中国技术专利ZL201620368156.X,主题为一种接触式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介绍了一种自动充电装置,包括有充电桩、行程开关、继电器与电源,通过机器人开启行程开关进而使充电桩带电,进而给机器人充电。但是该装置的占地面积较大,且无法提供多角度接入充电,定位精确度仍然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提供多角度接入充电导致定位精确要求高且装置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具提供机器人多角度接入充电且占地面积小的特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包括一充电基座与一设置于机器人上的充电插槽,所述充电插槽具有第一槽口,所述第一槽口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器人的电池的正负极相连,所述充电基座与充电插槽配合使用,所述充电基座包括:充电电源;一箱体支架;一端水平固定设置于所述箱体支架的芯板;固定设置于所述芯板上下两端的一对电极板,位于所述芯板上方的电极板与所述充电电源的第一端相连,位于所述芯板下方的电极板与所述充电电源的第二端相连;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箱体支架固定连接且包裹住所述芯板与电极板;至少一对触碰机构,一对所述触碰机构分别设置于上下所述电极板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触碰机构远离所述电极板的一端自所述外壳伸出一段距离;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一端通过一绝缘板抵设于所述电极板上,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二端抵住所述触碰机构靠近电极板的一端;当所述充电装置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槽口通过挤压所述触碰机构进而使所述复位弹簧向电极板方向压缩,所述触碰机构与电极板接触,所述机器人进行充电;当所述充电装置处于非充电状态时,所述复位弹簧使所述触碰机构与电极板分开。上述技术方案中,一对所述电极板对称设置于所述芯板的上下两端。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极板与所述芯板形状和尺寸相同,所述电极板在所述芯板的绝缘板的相应位置处开有供所述绝缘板穿过的电极板孔,且所述绝缘板远离所述芯板的端面突出于所述电极板远离所述芯板的端面。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极板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三对触碰机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触碰机构包括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绝缘件与导电连接件,所述绝缘件位于所述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之间,且所述第一导电件、绝缘件与第二导电件通过所述导电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绝缘件具有一台阶面;当所述充电装置处于非充电状态时,所述绝缘件的台阶面抵住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所述第二导电件自所述外壳伸出。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电件朝向所述复位弹簧开有第二槽口,当所述充电装置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绝缘板嵌入所述第二槽口中。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绝缘板上开有一容纳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一端的弹簧孔。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电件为一铜块;所述第二导电件为一铜片;所述绝缘件为一塑料块;所述导电连接件为铜螺丝。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箱体支架开有一供所述充电电源通过的电源孔和一供电源线通过的电线孔,所述充电电源设置于所述箱体支架内,所述充电电源与电极板通过穿过电线孔的电线相连。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触碰机构自所述外壳突出的部分具有圆滑倒角;所述第一槽口的开口处为平滑过渡。本技术中采用了充电基座与设置于机器人上的充电插槽配合使用,对机器人进行充电。在该充电基座处于充电状态时,充电插槽的槽口将设置芯板上下的触碰机构向芯板挤压,此时触碰机构靠近芯板的一端与设置在芯板上下两端的电极板接触,其中,触碰机构的第一导电件与电极板接触,且第一导电件通过导电连接件将电传输给第二导电件,第二导电件再将电传输给与第二导电件接触的充电插槽,进而对机器人的电池进行充电。当充电完毕后,充电插槽不再给触碰机构施加一朝向芯板的力,触碰机构因为复位弹簧的回复力被推离电极板,此时,触碰机构不再带电。由于充电基座上的芯板为一板状结构,且若机器人要实现充电,只需给触碰机构一向芯板的力,使得触碰机构带电,进而进行充电,所以对机器人的接入角度没有角度要求,实现了机器人自动充电的多角度接入。本充电装置同对比文件相比,将调节充电基座是否带电的机构直接通过一触碰机构实现,不需要再充电基座外另外设置用于控制充电基座是否带电的开关,大大的减小了占地面积,且使用方便。同时,由于充电效率与充电的接触面积有关,当充电的接触面积越大,充电效率越高,由于本充电基座可以在设置数对触碰机构,所以,可以通过选择设置触碰机构的多少来决定充电效率,使得该充电装置的适应性更加广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避免由于机器人接入角度的不同而出现无法充电的现象,充电装置的占地面积小同时能够实现不同的充电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的充电基座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表示的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的充电基座的爆炸图;图3为图1表示的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的触碰机构的爆炸图;图4为图1表示的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的外壳和触碰机构的俯视图;图5为图4表示的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处于充电状态时沿着A-A方向的剖面图;图6为图1表示的移动机器人的充电基座与充电插槽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箱体支架,11-电线孔,20-外壳,21-顶部外壳,22-底部外壳,23-前部外壳,24-底部外壳孔,25-顶部外壳孔,30-芯板,31-绝缘板,32-弹簧孔,40-触碰机构,41-铜片,42-塑料块,43-铜块,44-铜螺丝,50-电极板,51-电极板孔,60-复位弹簧,70-充电插槽,71-圆滑倒角。明显的,本技术的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的运作过程如下:1、充电插槽70缓慢套住外壳20,充电插槽70的槽口的内表面挤压触碰机构40;2、将触碰机构40向芯板方向推入,触碰机构40压缩复位弹簧,直到触碰机构40的铜块43与电极板50接触,进而触碰机构40带电,此时充电基座10的与充电电源连接的电极板50开始对机器人的电池充电;3、充电结束,充电插槽70缓慢退出外壳20,触碰机构40在复位弹簧60的回复力的作用下与电极板50分开,此时触点机构40不再带电。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实施例一公开了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包括一充电基座与一设置于机器人上的充电插槽,所述充电插槽具有第一槽口,所述第一槽口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器人的电池的正负极相连,所述充电基座与充电插槽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基座包括:充电电源;一箱体支架;一端水平固定设置于所述箱体支架的芯板;固定设置于所述芯板上下两端的一对电极板,位于所述芯板上方的电极板与所述充电电源的第一端相连,位于所述芯板下方的电极板与所述充电电源的第二端相连;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箱体支架固定连接且包裹住所述芯板与电极板;至少一对触碰机构,一对所述触碰机构分别设置于上下所述电极板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触碰机构远离所述电极板的一端自所述外壳伸出一段距离;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一端通过一绝缘板抵设于所述电极板上,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二端抵住所述触碰机构靠近电极板的一端;当所述充电装置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槽口通过挤压所述触碰机构进而使所述复位弹簧向电极板方向压缩,所述触碰机构与电极板接触,所述机器人进行充电;当所述充电装置处于非充电状态时,所述复位弹簧使所述触碰机构与电极板分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包括一充电基座与一设置于机器人上的充电插槽,所述充电插槽具有第一槽口,所述第一槽口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器人的电池的正负极相连,所述充电基座与充电插槽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基座包括:充电电源;一箱体支架;一端水平固定设置于所述箱体支架的芯板;固定设置于所述芯板上下两端的一对电极板,位于所述芯板上方的电极板与所述充电电源的第一端相连,位于所述芯板下方的电极板与所述充电电源的第二端相连;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箱体支架固定连接且包裹住所述芯板与电极板;至少一对触碰机构,一对所述触碰机构分别设置于上下所述电极板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触碰机构远离所述电极板的一端自所述外壳伸出一段距离;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一端通过一绝缘板抵设于所述电极板上,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二端抵住所述触碰机构靠近电极板的一端;当所述充电装置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槽口通过挤压所述触碰机构进而使所述复位弹簧向电极板方向压缩,所述触碰机构与电极板接触,所述机器人进行充电;当所述充电装置处于非充电状态时,所述复位弹簧使所述触碰机构与电极板分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电极板对称设置于所述芯板的上下两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机器人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板与所述芯板形状和尺寸相同,所述电极板在所述芯板的绝缘板的相应位置处开有供所述绝缘板穿过的电极板孔,且所述绝缘板远离所述芯板的端面突出于所述电极板远离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雨张小章征贵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物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