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阮群超专利>正文

中置电机与后轮轮毂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85612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3 15:01
一种中置电机与后轮轮毂的连接结构,包括:后平叉,包括连接轴和两根垂直设置在所述连接轴上且相平行的臂杆;还包括:电机,位于所述后平叉的前端;后轮轮毂,位于所述后平叉的后端且与两所述臂杆连接;主动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从动轮,位于所述后轮轮毂的一侧且与所述主动轮同侧;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设计简单合理、结构稳固性能好、制造成本低、外观美感度高等优点。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intermediate motor and rear wheel hub

Including the connection structure, a motor and a rear wheel hub: the rear fork, which comprises a connection shaft and two vertical arranged on the connecting arm shaft and parallel; also comprises a motor, a flat fork is located in front of the rear wheel hub, located in the fork; the rear end of the connection and after and the two arm; driving wheel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motor output shaft; a driven wheel, is located on the side of the rear wheel and the driving wheel at the same side; the driving wheel and the driven wheel is connecte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and reasonable design, good structure stability, low manufacturing cost and high appearance aesthetic degre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置电机与后轮轮毂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两轮车
,特别涉及一种中置电机与后轮轮毂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电动车简而言之就是以电力为驱动,以电力为能源的车子。后平叉作为电动车的主要部件之一,其位于电动车下部,是用以固定电动车后轮。现有的大多数电动车的中置电机与后轮轮毂之间通过传动连接,但后轮轮毂与从动轮之间的连接结构容易变形、稳定性能差且制造成本较高,使得电动车整体外形美观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置电机与后轮轮毂的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结构稳定性差、制造成本高且外形美观度低等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置电机与后轮轮毂的连接结构,包括:后平叉,包括连接轴和两根垂直设置在所述连接轴上且相平行的臂杆;还包括:电机,位于所述后平叉的前端;后轮轮毂,位于所述后平叉的后端且与两所述臂杆连接;主动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从动轮,位于所述后轮轮毂的一侧且与所述主动轮同侧;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连接。优选地,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均为齿轮,所述主动轮、从动轮之间通过同步皮带连接。优选地,所述从动轮包括齿圈,所述齿圈固定于所述后轮轮毂的边缘外侧,并且所述齿圈的轴线和所述后轮轮毂的轴线重合。优选地,所述从动轮还包括内圈、外圈,所述齿圈嵌合在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之间,通过螺丝依次穿过所述内圈、所述齿圈、所述外圈将三者固定。优选地,自所述后轮轮毂侧面向外延伸出若干个支架,所述齿圈固定在所述支架的端面上。优选地,自所述后轮轮毂侧面向外延伸出若干个支架,所述内圈固定在所述支架的端面上。优选地,所述齿圈的内壁上对应所述支架设有若干个贯穿的拱形凸起,所述支架自端面向下设有螺孔,通过螺栓穿过所述拱形凸起插入所述螺孔内将所述齿圈与所述支架固定。优选地,所述从动轮的外径等于所述后轮轮毂的外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的效果是:本技术通过优化设计,使后轮轮毂与从动齿轮之间的连接结构不易变形且易于拆卸安装,本技术具有设计简单合理、结构稳固性能好、制造成本低、外观美感度高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从轮齿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后轮轮毂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是一种中置电机与后轮轮毂的连接结构,包括:后平叉1,还包括:电机2、后轮轮毂3、主动齿轮4、从动齿轮5。具体地,如图1所示,后平叉1包括连接轴11和两根垂直设置在连接轴上且相平行的臂杆12;电机2位于后平叉1的前端;后轮轮毂3位于后平叉1的后端且与两臂杆12连接;主动轮4固定连接于电机2的输出轴(图中未示出)上;从动轮5位于后轮轮毂3的一侧且与主动轮4同侧;主动轮4与从动轮5连接。电机2与后轮轮毂3之间通过主动轮4驱动从动轮5转动。主动轮、从动轮均为齿轮,主动轮、从动轮之间通过同步皮带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主动轮4与从动轮5之间优选采用同步皮带6连接,也可采用铰链连接。具体地,从动轮5包括齿圈52,齿圈52固定于后轮轮毂3的边缘外侧,并且齿圈52的轴线和后轮轮毂3的轴线重合。从动轮5还包括内圈51、外圈53,齿圈52嵌合在内圈52和外圈53之间,通过螺丝7依次穿过内圈52、齿圈52、外圈53将三者固定。从动轮5包括外圈53、齿圈52和内圈51,三者结构简单、拆卸安装便捷、稳定性能好同时制造成本低。自后轮轮毂3侧面向外延伸出若干个支架31,齿圈52固定在支架31的端面上。自后轮轮毂3侧面向外延伸出若干个支架31,内圈51固定在支架31的端面上。齿圈52的内壁上对应支架31设有若干个贯穿的拱形凸起521,支架31自端面向下设有螺孔311,通过螺栓8穿过拱形凸起521插入螺孔311内将齿圈52与支架11固定。详细地叙述,支架31与后轮轮毂3为一体成型且支架31端面上设有凸块,用于卡合齿圈52。齿圈与轮毂通过支架固定,有助于提升其结构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避免齿圈与轮毂发生形变。从动齿轮5的外径等于后轮轮毂3的外径。其结构可以使传动效率达到最优效果。本技术通过优化设计,使后轮轮毂与从动齿轮之间的连接结构不易变形且易于拆卸安装,本技术具有设计简单合理、结构稳固性能好、制造成本低、外观美感度高等优点。由技术常识可知,本技术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技术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技术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技术包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中置电机与后轮轮毂的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置电机与后轮轮毂的连接结构,包括:后平叉,包括连接轴和两根垂直设置在所述连接轴上且相平行的臂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位于所述后平叉的前端;后轮轮毂,位于所述后平叉的后端且与两所述臂杆连接;主动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从动轮,位于所述后轮轮毂的一侧且与所述主动轮同侧;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置电机与后轮轮毂的连接结构,包括:后平叉,包括连接轴和两根垂直设置在所述连接轴上且相平行的臂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位于所述后平叉的前端;后轮轮毂,位于所述后平叉的后端且与两所述臂杆连接;主动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从动轮,位于所述后轮轮毂的一侧且与所述主动轮同侧;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置电机与后轮轮毂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均为齿轮,所述主动轮、从动轮之间通过同步皮带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置电机与后轮轮毂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包括齿圈,所述齿圈固定于所述后轮轮毂的边缘外侧,并且所述齿圈的轴线和所述后轮轮毂的轴线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置电机与后轮轮毂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群超
申请(专利权)人:阮群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