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装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8346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3 1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装单元,目的在于实现与冷却流路隔离的逆变器的冷却,提高逆变器配置的自由度。电池单元(电装单元)(200)具有:壳体(202),其收纳有电池(206);冷却流路,其形成在壳体(202)内,与电池(206)或第一逆变器(210)相邻,流通有冷却媒介;第二逆变器(214),其在壳体(202)内与冷却流路或形成冷却流路的外壁隔离配置;以及传热部(230),其从冷却流路延伸到第二逆变器。

Electrical uni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electric charging unit, which aims to realize the cooling of the inverter which is isolated from the cooling flow path, and to improve the degree of freedom of the inverter configuration. The battery unit (power unit) (200) includes a housing (202), the storage battery (206); the cooling flow path, which is formed in the housing (202), and the battery (206) or the first inverter (210) adjacent circulation cooling medium; second (214), in the inverter the shell (202) and the cooling flow path or the formation of outer wall isolation configuration of cooling flow path; and (230), the heat transfer of flow path extends to the second inverter from coo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装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形成有冷却流路的电装单元。
技术介绍
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通过马达驱动的车辆中,搭载有电池单元等电装单元。在电装单元的壳体内,搭载有电池和逆变器,例如,形成有通过吸引风扇吸引空气而使空气流通的通道(冷却流路),电池和逆变器得以冷却。另外,公开了在电装单元中,将背面设置有散热鳍板的2个散热板的背面彼此相对配置,在散热鳍板的侧方设置侧壁部件形成冷却流路,以此高效密集地配置逆变器等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8403号公报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电装单元中,在逆变器上设置散热鳍板,将散热鳍板配置在冷却流路内,以此来冷却逆变器。但是,配置在电装单元内部的逆变器和电池的体积和数量等,有时会导致无法使逆变器接近冷却流路而配置。因此,产生了难以冷却与冷却流路隔离配置的逆变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所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与冷却流路隔离的逆变器的冷却,提高逆变器配置的自由度的车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电装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其收纳有电池;冷却流路,其形成在壳体内,与电池或第一逆变器相邻,流通有冷却媒介;第二逆变器,其在壳体内与冷却流路隔离配置;以及传热部,其从冷却流路或形成冷却流路的外壁延伸到第二逆变器。可选地,还具有中框架,其将壳体内划分成至少配置有电池的第一层、以及至少配置有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层。可选地,传热部是中框架的一部分。可选地,传热部是用热导率高于中框架的材料与中框架分开形成的。可选地,传热部上,在冷却流路侧的一端与第二逆变器侧的另一端之间,形成有与中框架隔离的隔离部。可选地,第一层与第二层在垂直方向上层叠,电池的任一部位在水平方向上与传热部的正下方隔离配置。可选地,还具有转换器,其与第一逆变器一同和冷却流路相邻,与该第一逆变器并列设置,其中,传热部在冷却流路中从第一逆变器与转换器之间延伸到第二逆变器。可选地,具有:第一鳍板,其设置在第一逆变器上,从第一逆变器的主体部向冷却流路内突出;以及第二鳍板,其设置在转换器上,从转换器的主体部向冷却流路内突出,其中,第一鳍板与第二鳍板之间的间隙大于第一逆变器的主体部与转换器的主体部之间的间隙。专利技术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与冷却流路隔离的逆变器的冷却,提高逆变器配置的自由度。附图说明图1是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电池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电池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连接的多个管道及电池的立体图;图5是用于说明冷却气流通道的第一冷却流路的图;图6是用于说明冷却气流通道的第二冷却流路(冷却流路)的图;图7是组装有传热部的中框架的图3中的VII箭头方向视图;图8是转换器、第一逆变器、中框架、以及电力电子冷却管道的图2中的VIII箭头方向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变形例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第二变形例的图。符号说明200电池单元(电装单元)202壳体204中框架206电池210第一逆变器210a主体部210c鳍板(第一鳍板)212转换器212a主体部212c鳍板(第二鳍板)214第二逆变器226电力电子冷却管道(外壁)230、330、430传热部230e一端230f另一端230g隔离部Fb第二冷却流路(冷却流路)Sa第一层Sb第二层Sc间隙Sd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数值等,只是为了便于理解专利技术所做的例示而已,除特别指出的情况外,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关于具有实质相同的功能、构成的要素,通过附加相同符号省略重复说明,另外,与本专利技术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省略图示。图1是车辆100的侧视图。在此,作为车辆100,例举以发动机102和马达104为驱动源的混合动力车辆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辆100中搭载有发动机102、马达104、以及电池单元(电装单元)200。发动机102配置在车体100a的前后方向(图1中用双向箭头表示)的前方侧,在发动机102的后方配置有马达104。电池单元200配置在车体100a的后方侧。在此,车辆100中配备有如下行驶模式:马达行驶模式,当电池剩余电量充足时,与发动机102相比,优先利用马达104行驶;以及发动机并用模式,当电池剩余电量较少时,并用马达104和发动机102行驶。例如,车辆100根据电池单元200中搭载的电池的剩余电量选择行驶模式,当选择了发动机并用模式时,会根据行驶状态切换发动机102和马达104的驱动状态,能够提高能量效率,同时削减CO2等废气。电池单元200配置在乘车者进入的车室100b的后方侧的后备箱内下部,位于车体100a的前后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马达104的后方。图2是电池单元200的立体图。图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电池单元200的壳体202,并表示壳体202的上盖202a打开的状态。在下文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将配线和端子的图示省略。如图2所示,在壳体202内收纳有:中框架204、电池206、连接单元208、第一逆变器210、转换器212、第二逆变器214。图2中,上下方向为大致垂直方向,图2中的下侧为车体100a的高度方向的下侧,上侧为车体100a的高度方向的上侧。电池单元200的底面和上盖202a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壳体202的侧面由相对的2个长面202b和相对的2个短面202c构成,长面202b与短面202c交替配置。短面202c的水平方向的长度短于长面202b。中框架204例如由与壳体202的底面和上盖202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平板构成。中框架204上形成有从上表面204a贯通至下表面204b的贯通孔204c、204d、204e(参考图3)。中框架204将壳体202内划分为第一层Sa和第二层Sb。第一层Sa和第二层Sb成为在垂直方向上层叠的空间,第一层Sa位于第二层Sb的下侧。第一层Sa中配置有电池206和连接单元208。电池206例如为长方体形状,2个电池206以各自的长边并排的状态并列设置,电池206的长边与壳体202的短面202c平行配置。连接单元208由母线、保险丝、继电器等构成,与电池206连接。图2中,将连接单元208的外形简化,用长方体表示。连接单元208的上表面设置有未图示的端子台,通过形成在中框架204上的未图示的贯通孔,端子台向第二层Sb侧露出。中框架204的端子台上连接有第一逆变器210、转换器212、第二逆变器214,通过连接单元208,电池206与第一逆变器210、转换器212、第二逆变器214连接。2个电池206以长度方向与连接单元208平行的状态配置。2个电池206共同配置在连接单元208的单侧(在此为图2中的纵深侧)。即,图2中是按照2个电池206、连接单元208的顺序从纵深侧排列。第二层Sb中配置有第一逆变器210、转换器212、第二逆变器214。马达104驱动时,第一逆变器210将电池206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转换器212对从第一逆变器210输出的交流电力的电压进行降压并向马达104侧供给。另外,伴随车辆100的制动等的再生电力充电时,马达104发挥发电机的功能,转换器212对从马达104侧输出的再生电力进行升压,第一逆变器210将从转换器212输出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装单元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装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其收纳有电池;冷却流路,其形成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电池或第一逆变器相邻,流通有冷却媒介;第二逆变器,其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冷却流路隔离配置;以及传热部,其从所述冷却流路或形成该冷却流路的外壁延伸到所述第二逆变器。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7.26 JP 2016-1467371.一种电装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其收纳有电池;冷却流路,其形成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电池或第一逆变器相邻,流通有冷却媒介;第二逆变器,其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冷却流路隔离配置;以及传热部,其从所述冷却流路或形成该冷却流路的外壁延伸到所述第二逆变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装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中框架,其将所述壳体内划分成至少配置有所述电池的第一层、以及至少配置有所述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部为所述中框架的一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部是用热导率高于所述中框架的材料与该中框架分开形成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部上,在所述冷却流路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口匠佐藤朋也夏目侑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斯巴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