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舱回转液压驱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13105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7 07: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吊舱回转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吊舱回转液压驱动系统,包括双向变量泵、液压马达、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一溢流阀、第二溢流阀、第三溢流阀、第四溢流阀、二位四通电磁阀、第一液控单向阀、第二液控单向阀、二位二通电磁阀、冲洗阀、背压阀、冷却器和补油泵,采用闭式回路设计,避免了开式回路产生的能量损耗,提高了效率的同时,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采用第一液控单向阀和第二液控单向阀能够实现液压马达的自锁,从而使液压马达静止时始终处于稳定状态,通过设置二位二通电磁阀,能够实现液压马达的自由滑转,节约了能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Slewing hydraulic drive system of pod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od rotation device technical field, in particular to pod rotary hydraulic drive system, including bidirectional variable displacement pump, hydraulic motor, the first check valve, the second check valve, relief valve, the first second overflow valve, relief valve, the third valve two, four with electric magnetic valve, hydraulic control valve, the first second hydraulic control one-way valve, two position two way solenoid valve, flushing valve, back pressure valve, cooler and oil supply pump, using closed loop design, to avoid the loss of energy generated by the open circuit,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The first self-locking hydraulic control valve and hydraulic control valve can realize the second hydraulic motors, always in a stable state so that the hydraulic motor is stationary, by setting the two position two way solenoid valve, hydraulic motor can realize the free slip, save energy,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吊舱回转液压驱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吊舱回转装置
,具体涉及吊舱回转液压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配备吊舱推进装置的船舶在航行时,航行的动力由吊舱推进系统提供,而要实现船舶的偏航或倒航,则需通过吊舱回转系统来实现。吊舱回转系统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船舶的操纵性能和机动性。回转系统的驱动根据动力源的区别可分为电力回转驱动和液压回转驱动;当采用液压驱动时,一般通过转动回转系统中的回转齿轮来实现,但现有的吊舱回转液压驱动系统稳定性差、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性好、效率高的吊舱回转液压驱动系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吊舱回转液压驱动系统,包括双向变量泵、液压马达、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一溢流阀、第二溢流阀、第三溢流阀、第四溢流阀、二位四通电磁阀、第一液控单向阀、第二液控单向阀、二位二通电磁阀、冲洗阀、背压阀、冷却器和补油泵;所述双向变量泵的A1口与二位四通电磁阀的P2口连接,双向变量泵的B1口与二位四通电磁阀的T2口连接,所述第一溢流阀的进油口与双向变量泵的A1口连接,第一溢流阀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的B1口连接,所述第二溢流阀的进油口与双向变量泵的B1口连接,第二溢流阀的出油口与第一双向变量泵的A1口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的A1口连接,第一单向阀的进油口与第二单向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的B1口连接,所述补油泵的进油口与油槽连接,所述补油泵的出油口与第一单向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冲洗阀的P3口与双向变量泵的A1口连接,冲洗阀的Q3口与双向变量泵的B1口连接,冲洗阀的R3口与背压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背压阀的出油口通过冷却器与油槽连接,所述二位四通电磁阀的A2口与第一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与液压马达的C1口连接,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的液控口与第二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二位四通电磁阀的B2口与第二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与液压马达的D1口连接,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的液控口与第一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三溢流阀的进油口与液压马达的C1口连接,所述第三溢流阀的出油口与油槽连接,所述第四溢流阀的进油口与液压马达的D1口连接,所述第四溢流阀的出油口与油槽连接,所述二位二通电磁阀并联在液压马达的两端。如上所述的吊舱回转液压驱动系统,进一步说明为,所述补油泵的进油口设有过滤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闭式回路设计,避免了开式回路产生的能量损耗,提高了效率的同时,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采用第一液控单向阀和第二液控单向阀能够实现液压马达的自锁,从而使液压马达静止时始终处于稳定状态,通过设置二位二通电磁阀,能够实现液压马达的自由滑转,节约了能源,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双向变量泵;2、液压马达;3、第一单向阀;4、第二单向阀;5、第一溢流阀;6、第二溢流阀;7、第三溢流阀;8、第四溢流阀;9、二位四通电磁阀;10、第一液控单向阀;11、第二液控单向阀;12、二位二通电磁阀;13、冲洗阀;14、背压阀;15、冷却器;16、补油泵;17、油槽;18、过滤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阐述。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吊舱回转液压驱动系统,适用于吊舱回转使用,该吊舱回转液压驱动系统包括双向变量泵1、液压马达2、第一单向阀3、第二单向阀4、第一溢流阀5、第二溢流阀6、第三溢流阀7、第四溢流阀8、二位四通电磁阀9、第一液控单向阀10、第二液控单向阀11、二位二通电磁阀12、冲洗阀13、背压阀14、冷却器15、补油泵16和油槽17。所述双向变量泵1的A1口与二位四通电磁阀9的P2口连接,双向变量泵1的B1口与二位四通电磁阀9的T2口连接,所述第一溢流阀5的进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A1口连接,第一溢流阀5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B1口连接,所述第二溢流阀6的进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B1口连接,第二溢流阀6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A1口连接,即通过第一溢流阀5和第二溢流阀6能够保证双向变量泵1的高压输出端不超压,例如,当双向变量泵1的A1口作为输出,B1口作为输入时,第一溢流阀5能够保证输出油路不超压,即第一溢流阀5做安全阀使用;同理,当双向变量泵1的B1口作为输出,A1口作为输入时,第二溢流阀6能够保证输出油路不超压,即第二溢流阀6做安全阀使用。所述第一单向阀3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A1口连接,第一单向阀3的进油口与第二单向阀4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4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B1口连接,所述补油泵16的进油口与油槽17连接,所述补油泵16的出油口与第一单向阀3的进油口连接,即补油泵16通过第一单向阀3或第二单向阀4向双向变量泵1的低压侧进行补油,例如,当双向变量泵1的A1口作为输出,B1口作为输入时,补油泵16输出的液压油就经过第二单向阀4进行补油,同理,当双向变量泵1的B1口作为输出,A1口作为输入时,补油泵16输出的液压油就经过第一单向阀3进行补油。所述冲洗阀13的P3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A1口连接,冲洗阀13的Q3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B1口连接,冲洗阀13的R3口与背压阀14的进油口连接,所述背压阀14的出油口通过冷却器15与油槽17连接,由于采用循环闭式结构,油液温度较高,所以采用冲洗阀13来进行油液进行输出降温,所述冲洗阀13,在两端压差的作用下开启,使系统中低压侧的热油经冲洗阀13、背压阀14、冷却器15后流回油槽17中,冷却器15起加快油液冷却作用。例如,当双向变量泵1的A1口作为输出,B1口作为输入时,这时冷却器15就位于上工位,从而油液通过冲洗阀13的Q3口流进,R3口流出,使油液流向油槽17中。所述二位四通电磁阀9的A2口与第一液控单向阀10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10的出油口与液压马达2的C1口连接,通过液压马达2的转动从而带动吊舱回转机构进行转动,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10的液控口与第二液控单向阀11的进油口连接,所述二位四通电磁阀9的B2口与第二液控单向阀11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11的出油口与液压马达2的D1口连接,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11的液控口与第一液控单向阀10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三溢流阀7的进油口与液压马达2的C1口连接,所述第三溢流阀7的出油口与油槽17连接,所述第四溢流阀8的进油口与液压马达2的D1口连接,所述第四溢流阀8的出油口与油槽17连接,所述二位二通电磁阀12并联在液压马达2的两端。作为优选,所述补油泵16的进油口设有过滤器18,通过过滤器18能对补充的液压油进行过滤,从而使液压油更加清洁,保护了系统中的各个设备,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的同时,提供了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当回转机构转动时,即通过液压马达2来驱动回转机构进行转动,使二位四通电磁阀9位于左工位,二位二通电磁阀12位于上工位,这时双向变量泵1输出的液压油直接驱动液压马达2进行转动,通过调节双向变量泵1的输出流量和方向,可以改变液压马达2的转速和旋转方向,从而对吊舱回转机构进行调节;当不需要回转机构转动时,使二位四通电磁阀9位于处于右工位,这时二位二通电磁阀12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结果,当二位二通电磁阀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吊舱回转液压驱动系统

【技术保护点】
吊舱回转液压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向变量泵(1)、液压马达(2)、第一单向阀(3)、第二单向阀(4)、第一溢流阀(5)、第二溢流阀(6)、第三溢流阀(7)、第四溢流阀(8)、二位四通电磁阀(9)、第一液控单向阀(10)、第二液控单向阀(11)、二位二通电磁阀(12)、冲洗阀(13)、背压阀(14)、冷却器(15)、补油泵(16)和油槽(17);所述双向变量泵(1)的A1口与二位四通电磁阀(9)的P2口连接,双向变量泵(1)的B1口与二位四通电磁阀(9)的T2口连接,所述第一溢流阀(5)的进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A1口连接,第一溢流阀(5)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B1口连接,所述第二溢流阀(6)的进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B1口连接,第二溢流阀(6)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A1口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3)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A1口连接,第一单向阀(3)的进油口与第二单向阀(4)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4)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B1口连接,所述补油泵(16)的进油口与油槽(17)连接,所述补油泵(16)的出油口与第一单向阀(3)的进油口连接,所述冲洗阀(13)的P3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A1口连接,冲洗阀(13)的Q3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B1口连接,冲洗阀(13)的R3口与背压阀(14)的进油口连接,所述背压阀(14)的出油口通过冷却器(15)与油槽(17)连接,所述二位四通电磁阀(9)的A2口与第一液控单向阀(10)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10)的出油口与液压马达(2)的C1口连接,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10)的液控口与第二液控单向阀(11)的进油口连接,所述二位四通电磁阀(9)的B2口与第二液控单向阀(11)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11)的出油口与液压马达(2)的D1口连接,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11)的液控口与第一液控单向阀(10)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三溢流阀(7)的进油口与液压马达(2)的C1口连接,所述第三溢流阀(7)的出油口与油槽(17)连接,所述第四溢流阀(8)的进油口与液压马达(2)的D1口连接,所述第四溢流阀(8)的出油口与油槽(17)连接,所述二位二通电磁阀(12)并联在液压马达(2)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1.吊舱回转液压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向变量泵(1)、液压马达(2)、第一单向阀(3)、第二单向阀(4)、第一溢流阀(5)、第二溢流阀(6)、第三溢流阀(7)、第四溢流阀(8)、二位四通电磁阀(9)、第一液控单向阀(10)、第二液控单向阀(11)、二位二通电磁阀(12)、冲洗阀(13)、背压阀(14)、冷却器(15)、补油泵(16)和油槽(17);所述双向变量泵(1)的A1口与二位四通电磁阀(9)的P2口连接,双向变量泵(1)的B1口与二位四通电磁阀(9)的T2口连接,所述第一溢流阀(5)的进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A1口连接,第一溢流阀(5)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B1口连接,所述第二溢流阀(6)的进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B1口连接,第二溢流阀(6)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A1口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3)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A1口连接,第一单向阀(3)的进油口与第二单向阀(4)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4)的出油口与双向变量泵(1)的B1口连接,所述补油泵(16)的进油口与油槽(17)连接,所述补油泵(16)的出油口与第一单向阀(3)的进油口连接,所述冲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泊其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源云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