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LTCC multi structure broadband 90 degree hybrid electric bridge, which adopts the upper and lower symmetry mechanism and is a stripline directional coupler. Directional coupler is an important device for measuring microwave power. Multistage coupler is usually large. The LTCC multilayer structure and strip line coupling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volume of the device.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large power, small volume, weak coupling, simple structure, easy processing and low cost. It can be installed and welded by automatic placement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LTCC多层结构宽带90°混合电桥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波
,特别涉及一种在通信领域对尺寸及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宽带90°混合电桥。
技术介绍
随着工作频段和标准的增加,传统的多频和多标准收发机中的片上硅面积和片外无源器件数目增加,导致系统尺寸变大、设计成本增加、系统功耗增加和电池使用寿命变短等问题。为应对多频通信系统设计带来的挑战:尺寸小、成本低、功耗低,学术界和工业界已在多频系统方面和单体多频器件方面提出了各种创新。耦合器作为微波通信系统中最基本的无源器件,广泛应用于平衡放大器、混频器以及天线阵列的馈电网络等微波电路。相继有各种类型的混合电桥被设计和实现,如专利号CN2777771Y和专利号CN101034877A中设计实现的混合电桥,但两者均存在体积较大、可靠性较低等问题。低温共烧陶瓷技术采用独特的材料体系,烧结温度低,可与金属导体共烧,大大降低了工艺的复杂性,提高了元件的可靠性;低温共烧陶瓷技术所使用的材料介电常数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动,增加了电路设计的灵活性;低温共烧陶瓷技术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易于实现多层布线与封装一体化结构,可进一步减小体积和重量,提高 ...
【技术保护点】
一种LTCC多层结构宽带90°混合电桥,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端口(P1)、直通端口(P2)、耦合端口(P4)、隔离端口(P5)、接地端口(P3)、接地端口(P6)、输入引线(Lin)、直通引线(Ls)、耦合引线(Lc)、隔离引线(Li)、接地板(G1)、接地板(G2)、接地板(G3)、连接柱(H1)、连接柱(H2)、连接柱(H3)、连接柱(H4)、连接柱(H5)、连接柱(H6)、连接柱(H7)、连接柱(H8)、连接柱(H9)、连接柱(H10)、第一级耦合线(L1)、第二级耦合线(L2)、第三级耦合线(L3)、第四级耦合线(L4)、第五级耦合线(L5)、第六级耦合线(L6);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TCC多层结构宽带90°混合电桥,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端口(P1)、直通端口(P2)、耦合端口(P4)、隔离端口(P5)、接地端口(P3)、接地端口(P6)、输入引线(Lin)、直通引线(Ls)、耦合引线(Lc)、隔离引线(Li)、接地板(G1)、接地板(G2)、接地板(G3)、连接柱(H1)、连接柱(H2)、连接柱(H3)、连接柱(H4)、连接柱(H5)、连接柱(H6)、连接柱(H7)、连接柱(H8)、连接柱(H9)、连接柱(H10)、第一级耦合线(L1)、第二级耦合线(L2)、第三级耦合线(L3)、第四级耦合线(L4)、第五级耦合线(L5)、第六级耦合线(L6);第一级耦合线(L1)与第二级耦合线(L2)的连接通过连接柱(H3)、连接柱(H4)实现,第一级耦合线(L1)的上带状线通过连接柱(H3)与第二级耦合线(L2)的上带状线连接,第一级耦合线(L1)的下带状线通过连接柱(H4)与第二级耦合线(L2)的下带状线连接;第二级耦合线(L2)与第三级耦合线(L3)的连接通过连接柱(H7)、连接柱(H8)实现,第二级耦合线(L2)的上带状线通过连接柱(H7)与第三级耦合线(L3)的上带状线连接,第二级耦合线(L2)的下带状线通过连接柱(H8)与第三级耦合线(L3)的下带状线连接;第一级耦合线(L1)与第四级耦合线(L4)的连接通过连接柱(H1)实现,第一级耦合线(L1)的下带状线通过连接柱(H1)与第二级耦合线(L2)的上带状线连接;第四级耦合线(L4)与第五级耦合线(L5)的连接通过连接柱(H5)、连接柱(H6)实现,第四级耦合线(L4)的上带状线通过连接柱(H5)与第五级耦合线(L5)的上带状线连接,第四级耦合线(L4)的下带状线通过连接柱(H6)与第五级耦合线(L5)的下带状线连接;第五级耦合线(L5)与第六级耦合线(L6)的连接通过连接柱(H9)、连接柱(H10)实现,第五级耦合线(L5)的上带状线通过连接柱(H9)与第六级耦合线(L10)的上带状线连接,第五级耦合线(L5)的下带状线通过连接柱(H10)与第六级耦合线(L6)的下带状线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亚君,严浩嘉,戴永胜,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