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06085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7 2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包括一对前独立驱动悬架、一对后独立驱动悬架及转向装置;每个前独立驱动悬架和每个后独立驱动悬架均包括一个主悬架结构;每个主悬架结构包括轮架、电机、上摆臂及下摆臂;轮架包括内侧和外侧,轮架设有贯穿的旋转轴;电机固定在轮架的内侧;上摆臂的一端和下摆臂的一端分别固定在轮架上且对应的电机位于上摆臂和下摆臂之间,上摆臂的另一端和下摆臂的另一端均与车架相连;每个前独立驱动悬架还包括推力杆和转向横拉杆,转向横拉杆一端与轮架连接;转向装置包括转向直拉杆、方向机和转向节臂;转向节臂与转向横拉杆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整车底盘低、重量轻且乘坐舒适。

Wheel edge motor drive system of independent suspens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wheel independent suspension motor drive system includes a pair of front suspension independent drive and a pair of rear drive independent suspension and steering device; each independent front suspension and drive each independent suspension drive comprises a main suspension structure; each suspension structure comprises a wheel frame, a motor, swing the arm and the lower arm; the wheel frame includes inner and outer wheel, rack is arranged through the rotating shaft; the motor is fix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wheel frame; one end of one end of the swing arm and the lower arm are respectively fixed on the wheel carri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motor is located on the swing arm and the lower arm, the other end of the swing arm on the other one end and lower arm are connected with the bracket; each independent front suspension also includes driving thrust rod and steering tie rod, tie rod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wheel frame; steering device comprises a steering rod, steering and steering knuckle The arm; the steering knuckle arm and the steering cross bar.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hat the chassis of the whole vehicle is low, light weight and comfortable to r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
,尤其涉及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电动客车已逐渐成为行业主流,目前,电动客车需要携带的电池箱容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客车自身的重量,影响续航里程。此外,电动客车的底盘多采用钢板弹簧或空气弹簧悬架加整体式车桥的结构,进一步增加车身自重,还存在底盘高、乘客上下车不便及乘车舒适性不佳等缺点。另外,电动客车大部分采用传统单电机驱动方式,使得整车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行驶环境,实用性较差。鉴于以上弊端,实有必要提供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以克服以上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整车底盘低、重量轻且乘坐舒适的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包括一对前独立驱动悬架、一对后独立驱动悬架及转向装置,所述一对前独立驱动悬架对称布置在车架两侧,所述一对后独立驱动悬架对称布置在车架两侧;每个前独立驱动悬架和每个后独立驱动悬架均包括一个主悬架结构;每个主悬架结构包括轮架、电机、上摆臂及下摆臂;所述轮架包括内侧和外侧,所述轮架设有贯穿所述内侧及所述外侧并用于安装车轮的旋转轴;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轮架的内侧,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轴转动;所述上摆臂的一端和所述下摆臂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轮架上且对应的所述电机位于所述上摆臂和所述下摆臂之间,所述上摆臂的另一端和所述下摆臂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车架相连;每个前独立驱动悬架还包括推力杆和转向横拉杆,所述推力杆的一端与对应的下摆臂相连、另一端通过安装座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转向横拉杆一端与对应的轮架连接;所述转向装置包括转向直拉杆及分别与所述转向直拉杆的两端相连的方向机和转向节臂;所述转向节臂与所述转向横拉杆活动连接。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向节臂包括第一节臂和第二节臂,所述第一节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节臂的一端成一定角度相连且安装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节臂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直拉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节臂的另一端同时与一对前独立驱动悬架的两个转向横拉杆远离对应轮架的一端活动连接。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臂和所述第二节臂形成的角度在70度至120度之间。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悬架结构还包括制动气室,所述制动气室固定在所述轮架上并与对应的所述电机同侧。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摆臂和所述下摆臂均呈U字型且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轮架上;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相互远离的一端与所述车架相连。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悬架结构还包括气囊和减震器,所述气囊固定在所述上摆臂上,所述减震器通过固定座固定在所述车架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采用轮边驱动设计,动力性能优越;结合独立悬架布置使结构更加紧凑、底盘低、重量轻且乘坐舒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的转向装置与一对前独立驱动悬架的连接结构俯视图。图2为沿图1所示A方向的前独立驱动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的后独立悬架的结构俯视图。图4为沿图3所示B方向的后独立驱动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技术,并不是为了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包括一对前独立驱动悬架100、一对后独立驱动悬架200及转向装置。所述一对前独立驱动悬架100对称布置在车架(图未示)两侧,所述一对后独立驱动悬架200也对称布置在车架两侧。请同时参考图2和图4,每个前独立驱动悬架100和每个后独立驱动悬架200均包括一个主悬架结构。每个主悬架结构包括轮架11、电机12、上摆臂13及下摆臂14。所述轮架11包括内侧和与所述内侧相背的外侧,所述轮架11的中心轴处设有贯穿所述内侧和所述外侧并用于安装车轮的旋转轴111。具体的,所述车轮位于所述轮架11的外侧并固定在所述旋转轴111上。所述电机12固定在所述轮架11的内侧,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轴111转动。所述上摆臂13的一端和所述下摆臂14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轮架11上且对应的所述电机12位于所述上摆臂13和所述下摆臂14之间,所述上摆臂13的另一端和所述下摆臂1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车架相连。具体的,所述上摆臂13和所述下摆臂14均与所述轮架11所在的方向垂直。所述上摆臂13和所述下摆臂14用于将对应的主悬架结构固定在所述车架上且所述上摆臂13位于所述车架的上侧,所述下摆臂14位于所述车架的下侧。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摆臂13和所述下摆臂14均呈U字型且包括第一摆臂131和第二摆臂132。所述第一摆臂131和所述第二摆臂132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轮架11上;所述第一摆臂131和所述第二摆臂132相互远离的一端与所述车架相连。进一步的,请再次参考图1和图2,每个前独立驱动悬架100还包括推力杆15和转向横拉杆16,所述推力杆15的一端与对应的下摆臂14相连、另一端通过安装座151固定在所述车架上。具体的,所述推力杆15沿所述车架的前后方向设置,用于承受前后方向的力,使整个系统更加稳定。一对前独立驱动悬架100的两个转向横拉杆16沿所述车架的左右方向设置,每个转向横拉杆16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轮架11相连。进一步的,所述转向装置包括转向直拉杆21及分别与所述转向直拉杆21的两端相连的方向机22和转向节臂23,所述转向节臂23还与一对前独立驱动悬架100的两个转向横拉杆16活动连接。具体的,所述转向节臂23包括第一节臂231和第二节臂232,所述第一节臂23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节臂232的一端成一定角度相连且安装在所述车架上。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臂231和所述第二节臂232形成的角度在70度至120度之间。所述第一节臂231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直拉杆21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节臂232的另一端同时与一对前独立驱动悬架100的两个转向横拉杆16远离对应轮架11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转向装置与所述转向横拉杆16配合,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提供转向和助力作用。进一步的,所述主悬架结构还包括制动气室17,所述制动气室17固定在所述轮架11上并与对应的电机12同侧。所述制动气室17用于辅助车辆进行减速或停止动作。此外,所述主悬架结构还包括气囊18和减震器19,所述气囊18固定在所述上摆臂13上,所述减震器19通过固定座191固定在所述车架上。当车辆在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所述气囊18和所述减震器19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有效减轻车辆的震动,确保乘客乘坐的舒适性。本技术提供的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采用轮边驱动设计,动力性能优越;结合独立悬架布置使结构更加紧凑、底盘低、重量轻且乘坐舒适。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包括一对前独立驱动悬架、一对后独立驱动悬架及转向装置,所述一对前独立驱动悬架对称布置在车架两侧,所述一对后独立驱动悬架对称布置在车架两侧;其特征在于:每个前独立驱动悬架和每个后独立驱动悬架均包括一个主悬架结构;每个主悬架结构包括轮架、电机、上摆臂及下摆臂;所述轮架包括内侧和与所述内侧相背的外侧,所述轮架设有贯穿所述内侧及所述外侧并用于安装车轮的旋转轴;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轮架的内侧,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轴转动;所述上摆臂的一端和所述下摆臂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轮架上且对应的所述电机位于所述上摆臂和所述下摆臂之间,所述上摆臂的另一端和所述下摆臂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车架相连;每个前独立驱动悬架还包括推力杆和转向横拉杆,所述推力杆的一端与对应的下摆臂相连、另一端通过安装座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转向横拉杆一端与对应的轮架连接;所述转向装置包括转向直拉杆及分别与所述转向直拉杆的两端相连的方向机和转向节臂;所述转向节臂与所述转向横拉杆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统,包括一对前独立驱动悬架、一对后独立驱动悬架及转向装置,所述一对前独立驱动悬架对称布置在车架两侧,所述一对后独立驱动悬架对称布置在车架两侧;其特征在于:每个前独立驱动悬架和每个后独立驱动悬架均包括一个主悬架结构;每个主悬架结构包括轮架、电机、上摆臂及下摆臂;所述轮架包括内侧和与所述内侧相背的外侧,所述轮架设有贯穿所述内侧及所述外侧并用于安装车轮的旋转轴;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轮架的内侧,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轴转动;所述上摆臂的一端和所述下摆臂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轮架上且对应的所述电机位于所述上摆臂和所述下摆臂之间,所述上摆臂的另一端和所述下摆臂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车架相连;每个前独立驱动悬架还包括推力杆和转向横拉杆,所述推力杆的一端与对应的下摆臂相连、另一端通过安装座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转向横拉杆一端与对应的轮架连接;所述转向装置包括转向直拉杆及分别与所述转向直拉杆的两端相连的方向机和转向节臂;所述转向节臂与所述转向横拉杆活动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独立悬架轮边电机驱动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保庚黄志威王志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