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2134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能够减小车辆重量的增加量,同时进一步提高车厢内的安静性。设置在翼子板内空间(R)中的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20)具有由泡沫材形成并且以彼此之间留出间隔的方式配置的壁部(20e、20f),其中,上述翼子板内空间(R)形成在作为汽车的外板的翼子板(3)与形成轮室(5)的内翼子板(6)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设置在汽车的翼子板上的噪声降低部件,特别是属于与减少进入车厢内的噪声的构造相关的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汽车的翼子板具有作为车辆的外板的翼子板和形成轮室的内翼子板,在翼子板与内翼子板之间形成有翼子板内空间。需要说明的是,汽车有多个翼子板,将形成在前轮胎侧的翼子板称为前翼子板,将形成在后轮胎侧的翼子板称为后翼子板,此外,在不区分前后的情况下,将两者综合起来,简称为翼子板。前翼子板内空间与前格栅连通,因此,有时车厢外的噪声经由前格栅进入前翼子板内空间。此外,前翼子板内空间与发动机室相邻,因此发动机室内的噪声容易进入前翼子板内空间。而且,前翼子板内空间与轮室相邻,因此,在汽车行驶时所产生的道路噪声也容易进入前翼子板内空间。此外,后翼子板内空间与排气系统相邻,因此,排气噪声容易进入翼子板内空间。另外,前翼子板内空间的后侧仅仅是由车厢和面板等隔开而已,因此进入到前翼子板内空间内的噪声容易进入车厢。而且,前翼子板内空间的后侧与借助设置在车身的侧部的前门得以打开、关闭的上车下车口较近,因此,前翼子板内空间的噪声容易透过车门的密封部件而从上车下车口进入车厢,从而会导致车厢内的安静性恶化。同样,进入到后翼子板内空间内的噪声容易进入其前侧的车厢。作为提高车厢内的安静性的构造,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4所公开的构造。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沿着内翼子板的上表面形成的板状防声部件安装在该内翼子板的上表面上,从而实现降低发动机声、道路噪声。在专利文献2中,在翼子板内空间的后侧配置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平板状的缓冲部件。在专利文献3中,经由安装部件将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平板状的隔声部件安装在间隙内,上述间隙形成在前翼子板与柱板(pillarpanel)之间。在专利文献4中,通过前翼子板、挡泥板下部构件(fenderapronlowermember)和挡泥板上部构件(fenderapronuppermember),在内翼子板上方且与内翼子板分开的位置上隔开形成了空间,在上述空间内设置了具备两个泡沫部的密封部件。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4-2851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技术第304812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4-26060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0-11598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近年来,对车厢内的安静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需要更加安静的环境,而另一方面,还对车辆提出轻量化要求,在如专利文献1~4所公开的、设置了吸音部件、隔声部件的情况下,期望尽可能地减小重量的增加量。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仅仅将防声部件安装在内翼子板的上表面上,因此存在尤其是从前方进入到翼子板内空间的噪声会直接到达翼子板内空间的后侧而从上车下车口进入车厢的忧虑。于是,可以考虑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那样在翼子板内空间的后侧配置缓冲部件的方式,但是由于缓冲部件呈简单的平板状,因此可知,即使能得到隔声效果,但是吸音效果也并不那么高。专利文献3中的隔声部件也是一样的。而且,在专利文献4中构成为具备基板和从两侧夹住该基板的泡沫板,因而制造工序复杂,同时,产品的最终形状也是与专利文献2、3一样的简单的一张平板状,因此可知吸音效果并不那么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减小车辆重量的增加量,同时进一步提高车厢内的安静性。-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将由泡沫材形成且设有间隙的多重壁构造的部件安装在面向内翼子板内空间的面上,从而做到了重量轻且能够充分吸收翼子板内空间的噪声,同时提高了隔声性。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其设置在翼子板内空间中,上述翼子板内空间形成在作为汽车的外板的翼子板与形成轮室的内翼子板之间,上述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具有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上述第一壁部及上述第二壁部由泡沫材形成并且安装在面向上述翼子板内空间的面上,即车身的一部分上、内翼子板等上而沿着从该面突出的方向延伸,上述第一壁部及上述第二壁部以彼此之间留出间隔的方式配置。根据该构成方式,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在翼子板内空间内沿着从面向翼子板内空间的面突出的方向延伸而构成了多重壁构造,因此轻量的同时使翼子板内空间的噪声难以向外部泄露出去,从而提高了隔声效果。而且,由于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由泡沫材形成,因此实现了轻量的构造,而且,翼子板内空间的噪声被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双方吸收,从而确保了较广的吸声面积,提高了吸声性能。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上述泡沫材在表面上具有坚固的表层。即,坚固的表层起到隔声壁的作用。而且,有时,雨水或洗车时的水等从外部浸入翼子板内空间内,该水有时会附着在第一壁部或第二壁部上。由于在泡沫材的表面上有坚固的表层,因此即使水附着在第一壁部、第二壁部上,几乎也会不渗入到内部,从而能够抑制隔声性能及吸声性能下降。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上述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是将上述泡沫材以产生褶子的方式折弯来形成的。根据该构成方式,由于形成了多个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因此提高了隔声性能及吸声性能。此外,由于以产生褶子的方式将泡沫材折弯,因此容易制造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上述第一壁部及上述第二壁部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之间留出间隔的方式配置。根据该构成方式,翼子板内空间的噪声被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阻挡而难以从该翼子板内空间向车厢侧、车身的上车下车口方向泄露出去。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在上述第一壁部与上述第二壁部之间设置有吸声部件。根据该构成方式,进入到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之间的噪声被吸声部件吸收,因此,向翼子板内空间的外部传出去的噪声会减少。此外,利用吸声部件抑制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发生变形,因此能够长期维持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的隔声性能。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从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上述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还具备后侧噪声降低部件,上述后侧噪声降低部件具有多个壁部,多个上述壁部由泡沫材形成并且设置在上述翼子板内空间中而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上述壁部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之间留出间隔的方式配置。根据该构成方式,由于后侧噪声降低部件在翼子板内空间中沿上下方向延伸,因此翼子板内空间的噪声难以从翼子板内空间向车厢侧、上车下车口方向泄露出去。由此,翼子板内空间的噪声的隔声效果进一步提高。第七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从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上述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具备:由泡沫材形成的多个板材;以及具有被插入至上述板材中的插入部的结合部件,上述结合部件用于通过将上述板材结合来使上述板材一体化,上述结合部件的上述插入部是以插入到面向上述翼子板内空间的面中的状态被固定住的。根据该构成方式,利用结合部件将构成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的多个板材一体化。若将该结合部件的插入部插入面向翼子板内空间的面即内翼子板、或者汽车的车身如前侧架等中,则能够将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固定在该部件上。第八方面的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其设置在翼子板内空间中,上述翼子板内空间形成在作为汽车的外板的翼子板与形成轮室的内翼子板之间,上述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具有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上述第一壁部及上述第二壁部由泡沫材形成并且安装在面向上述翼子板内空间的面上而沿着从该面突出的方向延伸,上述第一壁部及上述第二壁部以彼此之间留出间隔的方式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7.05 JP 2016-133352;2017.05.19 JP 2017-100111.一种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其设置在翼子板内空间中,上述翼子板内空间形成在作为汽车的外板的翼子板与形成轮室的内翼子板之间,上述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具有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上述第一壁部及上述第二壁部由泡沫材形成并且安装在面向上述翼子板内空间的面上而沿着从该面突出的方向延伸,上述第一壁部及上述第二壁部以彼此之间留出间隔的方式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泡沫材在表面上具有坚固的表层。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是将上述泡沫材以产生褶子的方式折弯来形成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翼子板用噪声降低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壁部及上述第二壁部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之间留出间隔的方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西伸和小原义弘
申请(专利权)人:西川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