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承载轴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98001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0 2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承载轴瓦,该一种高承载轴瓦包括在半径处分离的上轴瓦和下轴瓦,所述上轴瓦的中部设置有沿周向分布的上油槽,所述下轴瓦的轴向上的中部沿周向设置有两个段油槽,两个所述段油槽分别贯穿下轴瓦的两个周向端面,所述段油槽按照周向的长度分为长槽和短槽,所述短槽的两端与圆心形成夹角小于30°,所述长槽的两端与圆心形成的夹角为60°~100°,优化上轴瓦和下轴瓦的轴向和周向方向扩散构成,有效的缓解了下轴瓦的在转动的后半段油液不足而产生干摩擦的状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承载轴瓦
本技术涉及一种转动润滑配件,特别涉及一种高承载轴瓦。
技术介绍
轴瓦是柴油机、汽油机等内燃机和工程机械类的主要配件,同时也用于压缩机、注水泵等工程类运动机械的配件,也是主要的易损零件,随着现代汽车、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的发展,其工程机械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对轴瓦的应用技术越来越广泛。授权公告号为CN20593744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柴油机用涨断连杆轴瓦,包括连杆体和连杆上盖,连杆体与连杆上盖紧固连接并形成连杆大头孔,连杆大头孔内固定有轴瓦本体,轴瓦本体包括连杆上瓦和连杆下瓦,下瓦上设置有一油孔。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下轴瓦为平面,也就是说其最终的储油位置为上轴瓦的端部;下轴瓦与穿设在其中的主轴之间的油膜主要由主轴对储油位置的带动扩散形成;其下周瓦的结构在主轴受力较大,或速度较低或过高的状态下,后半段的油膜可能无法及时扩散补充,从而产生干摩擦的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承载轴瓦,具有油膜保持效果好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高承载轴瓦,包括在半径处分离的上轴瓦和下轴瓦,所述上轴瓦的中部设置有沿周向分布的上油槽,所述下轴瓦的轴向上的中部沿周向设置有两个段油槽,两个所述段油槽分别贯穿下轴瓦的两个周向端面,所述上油槽与段油槽连通;所述段油槽按照周向的长度分为长槽和短槽,所述短槽的两端与圆心形成夹角小于30°,所述长槽的两端与圆心形成的夹角为60°~100°。采用上述方案,沿半径分为两个部分的轴瓦可以使得在安装的时候更加方便;在使用的时候,油液从上油孔进入轴瓦的内侧,而后进入上油槽,上油槽的油液一部分沿轴瓦的轴向,在上轴瓦与安装在轴瓦内的主轴的间隙形成油膜,另一部分沿周向扩散进入段油槽;主轴在沿短槽至长槽的方向旋转的时候,主要的承压面在短槽与长槽之间,也就是以短槽所在的下轴瓦端面的为起点的60°~90°区域;在主轴旋转的时候,短槽内的油液同样会产生轴向和周向的扩散,以此,在主轴和下轴瓦0`30°之间形成油膜,并随主轴转动将油膜继续周向扩散,而长槽的部分通过扩散在主轴的后半段形成油膜;从而在保持承载能力的状况下,使得整个下轴瓦与主轴之间均能始终保持有油膜,避免了下轴瓦的在转动的后半段油液不足而产生干摩擦的状况,有效的减少了主轴和轴瓦之间的磨损,提高使用寿命。进一步优选为:两个所述段油槽的槽深均为自轴瓦的周向端面所在的端口至另一端逐渐减少。采用上述方案,一方面便于加工的时候便于收刀,另一方面随槽底与主轴表面的逐渐靠近,在两者之间会形成油液的压力区,使得油液更好的形成周向和轴向的扩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段油槽的侧壁与槽底成一定角度倾斜设置,且两个油槽的侧壁组成的开口逐渐增大。采用上述方案,倾斜设置的段油槽侧壁优化了油液在轴瓦的轴向方向扩散构成,使得油液在从油孔进入段油槽之后,可以沿轴向储存在主轴与段油槽的侧壁之间,并在主轴转动或窜动过程中产生油膜的轴向输送。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上油槽的端部开口与段油槽的端部开口相同,在上轴瓦和下轴瓦对接的时候,上油槽的端部开口与段油槽的开口刚好对接。采用上述方案,使得段油槽和上油槽之间能够进行通畅的油液传输,并上油槽的同样具有倾斜的侧壁结构使得,油液在上游槽也能产生很好的轴向扩散效果。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油槽的侧壁的夹角为60°。采用上述方案,增大油槽侧壁的夹角可以增大油液在轴瓦轴向的扩散效果,而在增大油槽侧壁的夹角的同时也增大了油槽的开口大小,也就是说主轴与轴瓦的抵接面积会相应的减少,轴瓦对主轴的承载效果也会下降,并且加工难度也会增大;在侧壁夹角为60°的时候可以对上述三者的条件都取得较好的值。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上油槽内贯穿设置有两个沿周向分布的长腰型的油孔,所述油孔贯穿油槽的部分侧壁。采用上述方案,长腰形的油孔使得轴瓦的油孔在与主轴箱的油孔配合的时候允许具有较大的周向的位置偏差量,而在宽度上,贯穿油槽的侧壁的长腰型油孔也增大了宽度上的尺寸,在安装的时候给予主轴箱的油孔一定的位置择选,倾斜设置的油槽侧壁优化了油液在轴瓦的轴向方向扩散构成,使得油液在从油孔进入油槽之后,可以沿轴向储存在主轴与油槽的侧壁之间,并在主轴转动或窜动过程中产生油膜的轴向输送;此外,长腰型的油孔会在油槽的内形成一段环绕主轴的高储油量的环状储存腔,从使得润滑油更好的产生周向的扩散效果。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油孔的内壁垂向于油槽的周向端面。采用上述方案,垂向的内壁使得长腰槽更容易的冲压成型,便于加工,且成型的之后的油槽的弧状内壁会与其所在轴瓦的径向线存在一定的夹角;也就是在进油的时候,油槽的内壁会形成顺向于转动的方向的引导作用,从而加强油液的引导与扩散。进一步优选为:两个所述油孔呈对称设置,且两个油孔与圆心之间的夹角为48°~54°。采用上述方案,由于重力的作用,在主轴与下轴瓦贴合比较紧密,而将油孔的设置位置偏向于上轴瓦的周向端面会更好的使油液产生扩散和润滑的效果;而当油孔过于靠近下轴瓦的周向端部的时候,可能或导致下轴瓦与主轴之间的油液存在过多,下轴瓦的内表面与主轴之间会形成较厚的油膜,这将导致主轴会产生浮动甚至晃动的效果;将油孔的的位置设置在48°~54°能够刚好获得较好的油膜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优化上轴瓦和下轴瓦的轴向和周向方向扩散构成,使得穿设在轴瓦内的主轴与轴瓦的整个周向间隙之间都能形成足够厚度的油膜,有效的避免了下轴瓦的在转动的后半段油液不足而产生干摩擦的状况。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轴瓦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实施例1的下轴瓦由上至下视角的结构图;图3是实施例1的上轴瓦的结构图;图4是实施例1的上轴瓦由下至上视角的结构图;图5是实施例1的上轴瓦的结构图。图中,1、下轴瓦;2、上轴瓦;3、销孔;4、油槽;5、油孔;6、段油槽;61、长槽;62、短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1:一种高承载轴瓦,如图1所示,包括上轴瓦2和下轴瓦1,两者均为半圆,在安装的时候以端面抵接组成一个完整的轴瓦整圆,以用于穿设主轴。参照图1和图2,下轴瓦1的轴向的中部沿周向设置有两个段油槽6,两个段油槽6的槽深均为自轴瓦的周向端面所在的端口至另一端逐渐减少。段油槽6按照周向的长度分为长槽61和短槽62,短槽62的两端与圆心形成夹角小于30°,长槽61的两端与圆心形成的夹角为60°~100°。参照图3和图4,上轴瓦2的中部设置有沿周向分布的上油槽4,上油槽4的两个侧壁的夹角为60°,且两个上油槽4的侧壁组成的开口逐渐增大,以此加强润滑油的沿轴瓦的轴向的扩散效果。段油槽6的端部开口与上油槽4的端部开口相同,在上轴瓦2和下轴瓦1对接的时候,上油槽4的端部开口与段油槽6的开口刚好对接。在使用的时候,油液从上油孔5进入轴瓦的内侧,而后进入上油槽4,上油槽4的油液一部分沿轴瓦的轴向,在上轴瓦2与安装在轴瓦内的主轴的间隙形成油膜,另一部分沿周向扩散进入段油槽6;主轴在沿短槽62至长槽61的方向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承载轴瓦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承载轴瓦,包括在半径处分离的上轴瓦(2)和下轴瓦(1),所述上轴瓦(2)的中部设置有沿周向分布的上油槽(4),其特征是:所述下轴瓦(1)的轴向上的中部沿周向设置有两个段油槽(6),两个所述段油槽(6)分别贯穿下轴瓦(1)的两个周向端面,所述上油槽(4)与段油槽(6)连通;所述段油槽(6)按照周向的长度分为长槽( 61)和短槽(62),所述短槽(62)的两端与圆心形成夹角小于30°,所述长槽( 61)的两端与圆心形成的夹角为60°~10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承载轴瓦,包括在半径处分离的上轴瓦(2)和下轴瓦(1),所述上轴瓦(2)的中部设置有沿周向分布的上油槽(4),其特征是:所述下轴瓦(1)的轴向上的中部沿周向设置有两个段油槽(6),两个所述段油槽(6)分别贯穿下轴瓦(1)的两个周向端面,所述上油槽(4)与段油槽(6)连通;所述段油槽(6)按照周向的长度分为长槽(61)和短槽(62),所述短槽(62)的两端与圆心形成夹角小于30°,所述长槽(61)的两端与圆心形成的夹角为60°~1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承载轴瓦,其特征是:两个所述段油槽(6)的槽深均为自轴瓦的周向端面所在的端口至另一端逐渐减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承载轴瓦,其特征是:所述段油槽(6)的侧壁与槽底成一定角度倾斜设置,且两个油槽(4)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跃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汽车轴瓦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