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9702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0 2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包括:连续炉13个加热段温度为:1加热段500℃±10℃,2加热段600℃±10℃,3加热段700℃±10℃,4加热段730℃±10℃,5加热段760℃±5℃,6加热段780℃±5℃,7加热段780℃±5℃,8加热段790℃±5℃,9加热段790℃±5℃,10加热段790℃±5℃,11加热段790℃±5℃,12加热段790℃±5℃,13加热段790℃±5℃;棒材在连续炉内采用单层平铺,支与支之间留有空隙,正火工艺辊速11‑13m/h,风机频率25‑35HZ。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保证出炉钢材的组织均匀以及脱碳合格,可以去除棒材的内应力,降低棒材的硬度,提高塑性。

The normalizing process of a rod bottom type annealing furnace for automobile shaft type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automobile shaft bar for roller hearth type annealing furnace normalizing process, including: continuous furnace 13 heating temperature: 1 heating period of 500 - 10 Deg. C, 2 heating section 600 - 10 Deg. C, 3 heating section 700 - 10 Deg. C, 4 heating section 730 C + 10 C, 5 heating section 760 - 5 Deg. C, 6 heating section 780 - 5 Deg. C, 7 heating section 780 - 5 Deg. C, 8 heating section 790 - 5 Deg. C, 9 heating section 790 - 5 Deg. C, 10 heating section 790 - 5 Deg. C, 11 heating section 790 - 5 Deg. C 12, the heating section 790 - 5 Deg. C, 13 heating section 790 - 5 Deg. C; the single bar tile in a continuous furnace, a gap is left between branch and branch, normalizing the roll speed 11 13m/h, 25 35HZ fan frequency. The invention can ensure the uniform organization of the rolled steel and the qualified decarburization, can remove the internal stress of the bar, reduce the hardness of the bar, and improve the plasti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冶金领域的一种正火工艺,具体的说是一种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
技术介绍
正火,是加热后,空冷(空气中冷却),适用于低碳钢。辊底式退火炉采用链条传动,驱使炉内辊道转动,炉辊等距离间隔,炉内最高加热温度为950℃。温度波动控制在±50和±10,正火工艺辊速12m/h,辊速较快,风机频率高,温度控制难度大,无法保证出炉钢材的组织均匀以及脱碳合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可以保证出炉钢材的组织均匀以及脱碳合格,可以去除棒材的内应力,降低棒材的硬度,提高塑性。本专利技术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包括以下步骤:㈠辊底式退火炉采用连续炉,将连续炉从头至尾分连续炉成13个加热段,温度分别控制为:第1加热段500℃±10℃,第2加热段600℃±10℃,第3加热段700℃±10℃,第4加热段730℃±10℃,第5加热段760℃±5℃,第6加热段780℃±5℃,第7加热段780℃±5℃,第8加热段790℃±5℃,第9加热段790℃±5℃,第10加热段790℃±5℃,第11加热段790℃±5℃,第12加热段790℃±5℃,第13加热段790℃±5℃;㈡使用废料保证炉内残氧小于10ppm,在残氧稳定在10ppm以下时装料,棒材在连续炉内采用单层平铺,支与支之间留有空隙,正火工艺辊速11-13m/h,风机频率25-35HZ。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可以保证出炉棒材的组织均匀以及脱碳合格,使珠光体和铁素体分布均匀,脱碳正火工艺几乎未增加脱碳,经检测30毫米圆棒材正火前脱碳0.17MM,正火后脱碳0.175MM,可以去除棒材的内应力,降低棒材的硬度,提高塑性,硬度由正火前的240-230HRW降低到220-210HRW。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是一种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包括以下步骤:辊底式退火炉采用连续炉,将连续炉从头至尾分连续炉成13个加热段,温度分别控制为:第1加热段500℃,第2加热段600℃,第3加热段700℃,第4加热段730℃,第5加热段760℃,第6加热段780℃,第7加热段780℃,第8加热段790℃,第9加热段790℃,第10加热段790℃,第11加热段790℃,第12加热段790℃,第13加热段790℃;使用废料保证炉内残氧小于10ppm,在残氧稳定在10ppm以下时装料,棒材在连续炉内采用单层平铺,支与支之间留有5-10mm空隙,正火工艺辊速11m/h,风机频率25HZ。本实施例的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可以保证出炉棒材的组织均匀以及脱碳合格,可以去除棒材的内应力,降低棒材的硬度,提高塑性。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一种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包括以下步骤:辊底式退火炉采用连续炉,将连续炉从头至尾分连续炉成13个加热段,温度分别控制为:第1加热段490℃,第2加热段590℃,第3加热段690℃,第4加热段720℃,第5加热段755℃,第6加热段775℃,第7加热段775℃,第8加热段785℃,第9加热段785℃,第10加热段785℃,第11加热段785℃,第12加热段785℃,第13加热段785℃;使用废料保证炉内残氧小于10ppm,在残氧稳定在10ppm以下时装料,棒材在连续炉内采用单层平铺,支与支之间留有5-10mm空隙,正火工艺辊速12m/h,风机频率30HZ。本实施例的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可以保证出炉棒材的组织均匀以及脱碳合格,可以去除棒材的内应力,降低棒材的硬度,提高塑性。实施例3本实施例是一种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包括以下步骤:辊底式退火炉采用连续炉,将连续炉从头至尾分连续炉成13个加热段,温度分别控制为:第1加热段510℃,第2加热段610℃,第3加热段710℃,第4加热段740℃,第5加热段765℃,第6加热段785℃,第7加热段785℃,第8加热段795℃,第9加热段795℃,第10加热段795℃,第11加热段795℃,第12加热段795℃,第13加热段795℃;使用废料保证炉内残氧小于10ppm,在残氧稳定在10ppm以下时装料,棒材在连续炉内采用单层平铺,支与支之间留有5-10mm空隙,正火工艺辊速13m/h,风机频率35HZ。本实施例的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可以保证出炉棒材的组织均匀以及脱碳合格,可以去除棒材的内应力,降低棒材的硬度,提高塑性。除上述实施例外,本专利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㈠辊底式退火炉采用连续炉,将连续炉从头至尾分连续炉成13个加热段,温度分别控制为:第1加热段500℃±10℃,第2加热段600℃±10℃,第3加热段700℃±10℃,第4加热段730℃±10℃,第5加热段760℃±5℃,第6加热段780℃±5℃,第7加热段780℃±5℃,第8加热段790℃±5℃,第9加热段790℃±5℃,第10加热段790℃±5℃,第11加热段790℃±5℃,第12加热段790℃±5℃,第13加热段790℃±5℃;㈡使用废料保证炉内残氧小于10ppm,在残氧稳定在10ppm以下时装料,棒材在连续炉内采用单层平铺,支与支之间留有空隙,正火工艺辊速11‑13m/h,风机频率25‑35HZ。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轴类用棒材辊底式退火炉的正火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㈠辊底式退火炉采用连续炉,将连续炉从头至尾分连续炉成13个加热段,温度分别控制为:第1加热段500℃±10℃,第2加热段600℃±10℃,第3加热段700℃±10℃,第4加热段730℃±10℃,第5加热段760℃±5℃,第6加热段780℃±5℃,第7加热段780℃±5℃,第8加热段790℃±5℃,第9加热段790℃±5℃,第10加热段790℃±5℃,第11加热段790℃±5℃,第12加热段790℃±5℃,第13加热段790℃±5℃;㈡使用废料保证炉内残氧小于10ppm,在残氧稳定在10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寿伟朱佺佺王环宇孙乐政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