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88142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6 2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包括:S1:切割板料的外缘,以使外缘形成为连接在中部板料上的第一截锥体和第二截锥体;S2:沿轴向旋压第一截锥体的侧壁和第二截锥体的侧壁,使第一截锥体被沿轴向旋压并形成第三截锥体和连接在所述第三截锥体的端部的第一翻边,使第二截锥体被沿轴向旋压并形成第四截锥体和连接在所述第四截锥体的端部的第二翻边;S3:沿轴向旋压第三截锥体的侧壁和第四截锥体的侧壁,以使第三截锥体和第四截锥体分别形成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分别形成为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生产出的产品表面质量高、力学性能均匀、成本低。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wo-way cylindrical parts with flange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anufacturing method includes a flange two-way cylindrical parts: outer S1: cutting sheet, so that the outer edge is formed on the sheet connec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truncated cone frustum; the side wall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of S2: spinning first frustum of side wall and second truncated cone, the the first is a truncated cone spinning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and formed third truncated cone and connected on the first flange end portion of the third truncated cone, second truncated cone was spinning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and formed fourth truncated cone and connected to the fourth end of the truncated cone second flanging; S3: the side wall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of spinning section third the cone wall and fourth truncated cone, so that the third and fourth truncated cone frustum formed the first cylinder and the second cylinder respectively, the first and second respectively form a flange flanging the first flange and the second flange. The product has high surface quality, uniform mechanical performance and low cost, according to the example of the invention, which is produced by two-way cylindrical parts with flang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旋压加工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可采用铸造、锻造、焊接等方式制造。但是利用上述传统的加工方式生产出的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存在以下缺陷:1)采用整体铸造方式加工成形出来的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力学性能较差,而且容易产生铸造缺陷;2)由于锻造加工成形的工艺局限性,生产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加工难度加大,尤其是尺寸加大的零件对生产设备吨位要求较高,成品率较低,材料利用率低;3)采用拼焊成形工艺生产出的零件的整体力学性能不均匀,焊缝处极易出现断裂,生产效率较低;而已有的采用旋压成型通常用于加工筒形零件,具体包括以下两种:一种是采用多道次旋压增厚以及变薄旋压的工艺,另一种是采用铲旋后拉伸旋压,最终变薄旋压的工艺。上述两种旋压加工方式分别存在以下问题:1)采用第一种加工方式生产零件时,由于成形过程不稳定,板料外缘在增厚过程中易产生折叠等缺陷,且板料金属纤维流向紊乱,力学性能不均匀;而且变薄旋压过程中,旋轮与板料之间接触面积大,成形力较大,对设备的要求较高;2)采用第二种加工方式生产零件时,在成形铲旋过程中,上筒壁形成类似于金属堆料的过程,金属晶粒间的相互作用受到一定破坏,力学性能降低,且成形出的筒壁厚度严重不均匀,存在上薄底厚的问题;在变薄旋压过程中板料筒壁与芯模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成形力急剧增大,对设备要求较高。此外,上述两种旋压成型方式通常只用于筒形零件的加工,对于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加工仍是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能够生产出表面质量高、力学性能均匀、成本低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包括:S1:切割板料的外缘,以使外缘形成为连接在中部板料上的第一截锥体和第二截锥体;S2:沿轴向旋压第一截锥体的侧壁和第二截锥体的侧壁,使第一截锥体被沿轴向旋压并形成第三截锥体和连接在所述第三截锥体的端部的第一翻边,使第二截锥体被沿轴向旋压并形成第四截锥体和连接在所述第四截锥体的端部的第二翻边;S3:沿轴向旋压第三截锥体的侧壁和第四截锥体的侧壁,以使第三截锥体和第四截锥体分别形成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分别形成为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在零件成形过程中板料金属纤维流向均匀,零件力学性能均匀,同时旋轮与板料之间接触面积较小,金属流动顺畅,成形力较低,旋轮与芯模之间所承受的压力较小,进而使筒壁厚度分布均匀、零件具有表面质量高、力学性能均匀、成形精度高。此外,生产设备成本低,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经济效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步骤S1和S2之间还包括以下步骤:对所述第一截锥体和所述第二截锥体的夹角倒钝。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所述第一截锥体和所述第二截锥体的夹角倒钝具体包括:采用与步骤S1中断面开角相同且具有圆角的旋轮沿板料的径向进给,以使第一截锥体的外壁与第二截锥体的外壁的过渡连接处形成圆角。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步骤S1具体包括:将板料固定在上芯模和下芯模之间且通过上芯模和下芯模带动板料转动,通过具有呈锐角的切割角的第一旋轮沿板料的径向进给并自外向内切割板料,以使被切割的外缘形成所述第一截锥体和所述第二截锥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步骤S2具体包括:S21:第二旋轮在第一截锥体的外侧沿板料的轴向向上进给并将第一截锥体的端部旋压在位于第一截锥体的上方的第三旋轮上,以得到第三截锥体和连接在第三截锥体的上端的第一翻边;S22:第四旋轮在第二截锥体的外侧沿板料的轴向向下进给并将第二截锥体的端部旋压在位于第二截锥体下方的第五旋轮上,以得到第四截锥体和连接在第四截锥体的下端的第二翻边;其中步骤S21和步骤S22同步进行或先后进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旋轮和所述第五旋轮在上下方向相对,所述第二旋轮、所述第四旋轮位于所述上芯模和所述下芯模整体的一侧,所述第三旋轮、所述第五旋轮位于所述上芯模和所述下芯模整体的另一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重复步骤S21和S22多次后实施步骤S3,每次重复步骤S21之前都要进行如下操作:使第二旋轮沿径向向内进给预设距离;每次重复步骤S22之前都要进行如下操作:使第四个旋轮沿径向向内进给预设距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旋轮和所述第第四旋轮同轴设置且两者的中心轴线与上芯模和下芯模的中心轴线互相平行,所述第三旋轮和第五旋轮平行设置且两者的中心轴线与上芯模和下芯模的中心轴线互相垂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步骤S3具体包括:S31:第六旋轮在第三截锥体的外侧沿板料的轴向向上进给并沿轴向旋压第三截锥体的侧壁,以将第一翻边旋压在位于第一翻边的上方的第三旋轮上,并使第三截锥体形成第一筒体且使第一翻边形成第一法兰;S32:第七旋轮在第四截锥体的外侧沿板料的轴向向下进给并沿轴向旋压第四截锥体的侧壁,以将第二翻边旋压在位于第二翻边下方的第五旋轮上,以使第四截锥体形成第二筒体且使第二翻边形成第二法兰,其中步骤S31和步骤S32同步进行或先后进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六旋轮的朝向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为边缘下凹的阶梯面,所述第七旋轮的朝向所述第二翻边的一端为边缘下凹的阶梯面。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第一步的加工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板料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第一旋轮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第二步的加工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第八旋轮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第三步的加工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第二旋轮和第四旋轮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第四步的加工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第五步的加工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第六旋轮和第七旋轮的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双向筒形零件的示意图。附图标记:上芯模1,下芯模2,圆形板料3,第三旋轮4,第五旋轮5,第一旋轮6,第一加工件7,第八旋轮8,第二旋轮9,第四旋轮10,第三加工件11,第四加工件12,第六旋轮13,第七旋轮14,双向筒形零件15,第一截锥体16,第二截锥体17,第一筒体18,第二筒体19,第一法兰20,第二法兰21,第一翻边22,第二翻边23,第三截锥体24,第四截锥体2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包括:S1:切割板料的外缘,以使外缘形成为连接在中部板料上的第一截锥体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切割板料的外缘,以使外缘形成为连接在中部板料上的第一截锥体(16)和第二截锥体(17);S2:沿轴向旋压第一截锥体(16)的侧壁和第二截锥体(17)的侧壁,使第一截锥体(16)被沿轴向旋压并形成第三截锥体(24)和连接在所述第三截锥体(24)的端部的第一翻边(22),使第二截锥体(17)被沿轴向旋压并形成第四截锥体(25)和连接在所述第四截锥体(25)的端部的第二翻边(23);S3:沿轴向旋压第三截锥体(24)的侧壁和第四截锥体(25)的侧壁,以使第三截锥体(24)和第四截锥体(25)分别形成第一筒体(18)和第二筒体(19),第一翻边(22)和第二翻边(23)分别形成为第一法兰(20)和第二法兰(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切割板料的外缘,以使外缘形成为连接在中部板料上的第一截锥体(16)和第二截锥体(17);S2:沿轴向旋压第一截锥体(16)的侧壁和第二截锥体(17)的侧壁,使第一截锥体(16)被沿轴向旋压并形成第三截锥体(24)和连接在所述第三截锥体(24)的端部的第一翻边(22),使第二截锥体(17)被沿轴向旋压并形成第四截锥体(25)和连接在所述第四截锥体(25)的端部的第二翻边(23);S3:沿轴向旋压第三截锥体(24)的侧壁和第四截锥体(25)的侧壁,以使第三截锥体(24)和第四截锥体(25)分别形成第一筒体(18)和第二筒体(19),第一翻边(22)和第二翻边(23)分别形成为第一法兰(20)和第二法兰(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和S2之间还包括以下步骤:对所述第一截锥体(16)和所述第二截锥体(17)的夹角倒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截锥体(16)和所述第二截锥体(17)的夹角倒钝具体包括:采用与步骤S1中断面开角相同且具有圆角的旋轮沿板料的径向进给,以使第一截锥体(16)的外壁与第二截锥体(17)的外壁的过渡连接处形成圆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具体包括:将板料固定在上芯模(1)和下芯模(2)之间且通过上芯模(1)和下芯模(2)带动板料转动,通过具有呈锐角的切割角的第一旋轮(6)沿板料的径向进给并自外向内切割板料,以使被切割的外缘形成所述第一截锥体(16)和所述第二截锥体(1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法兰的双向筒形零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具体包括:S21:第二旋轮(9)在第一截锥体(16)的外侧沿板料的轴向向上进给并将第一截锥体(16)的端部旋压在位于第一截锥体(16)的上方的第三旋轮(4)上,以得到第三截锥体(24)和连接在第三截锥体(24)的上端的第一翻边(22);S22:第四旋轮(10)在第二截锥体(17)的外侧沿板料的轴向向下进给并将第二截锥体(17)的端部旋压在位于第二截锥体(17)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巩子天纵于淼
申请(专利权)人: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