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6027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包括机身、螺旋桨和支架,机身上还设有顶部拍摄机构、底部拍摄机构、转向机构和收放机构,该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当需要进行拍摄时,通过收放机构驱动底部拍摄机构运动至支架的下方,避免支架对镜头造成遮挡,提高画质,其次,当无人机降落时,通过收放机构将底部拍摄机构抬高,再通过底部拍摄机构将第二摄像头折叠,避免第二摄像头被凸起的石头撞到而损坏,同时,通过转向机构驱动顶部拍摄机构和底部拍摄机构同时工作,能够兼顾对机身下方和上方的空间的拍摄,真正实现360度全景拍摄。

A aerial aerial vehicle used for 360 degree panorama in mountain area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for mountain 360 degree panoramic shooting aerial drones, including the propeller and the bracket is arranged on the top of the fuselage, shooting mechanism, bottom shooting mechanism, a steering mechanism and a retracting mechanism, for the 360 degree panoramic mountain shooting aerial drones, when the need for shooting, shooting mechanism below the movement to the bracket through the retraction mechanism at the bottom of the driver, to avoid causing stent occlus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lens, then, when the UAV landing, the retraction mechanism at the bottom elevation shooting mechanism mechanism second, and then through the bottom folding camera shooting, the camera was raised to avoid second stone hit and damage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steering driving top and bottom work mechanism while shooting shooting mechanism, can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fuselage below and above the space of the shooting, really 360 degree panoramic shoo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人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
技术介绍
无人机是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或机载计算机程控系统进行操控的不载人飞行器。无人机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不但能完成有人驾驶飞机执行的任务,更适用于有人飞机不宜执行的任务。目前,无人机被广泛地运用到了航拍领域,运用无人机进行航拍能够清晰的表现地理形态,被运用于军事、交通建设、水利工程、生态研究、城市规划等方面。当使用无人机在山区进行航拍时,首先,现有的无人机,当摄像头被安装在机身上后,机身下方的支架会在摄像头全景拍摄时对摄像头造成一定的遮挡,造成所摄制的影像包含有支架的局部影像,遮住了所要摄制的外界景物的局部,影响画质,其次,山区的地面大都有许多石头,当无人机降落时,摄像头很容易被凸起的石头撞到而损坏,同时,现有的无人机的全景拍摄,大都只是针对无人机的周围及下方的空间,而无人机上方的空间则无法被拍摄到,因而难以实现真正的360度全景拍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包括机身、螺旋桨和支架,所述机身上还设有顶部拍摄机构、底部拍摄机构、转向机构和收放机构,所述顶部拍摄机构位于机身的上方,所述收放机构位于机身内,所述转向机构设置在机身的顶部,所述转向机构分别与顶部拍摄机构和收放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底部拍摄机构位于机身的下方,所述收放机构与底部拍摄机构传动连接;所述转向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蜗杆、第一蜗轮、转动轴、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一蜗杆传动连接,所述转动轴竖向设置,所述转动轴穿过机身的顶面且转动轴通过第一轴承与机身的顶面连接,所述第一蜗轮套设在转动轴上,所述第一蜗杆与第一蜗轮啮合,所述第一转盘水平设置在转动轴的上方,所述第二转盘水平设置在转动轴的下方,所述顶部拍摄机构设置在第一转盘的上方,所述收放机构设置在第二转盘的下方;所述顶部拍摄机构包括第二电机、主动轮、皮带、从动轮、第一转轴、第一转动杆和第一摄像头,所述第二电机与主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转轴通过轴承座与第一转盘连接,所述从动轮套设在第一转轴上,所述主动轮通过皮带与从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与第一转轴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摄像头设置在第一转动杆的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所述收放机构包括第三电机、第二蜗杆、第二蜗轮、丝杆和套筒,所述第三电机与第二蜗杆传动连接,所述丝杆竖向设置,所述丝杆的顶部通过第二轴承与第二转盘连接,所述丝杆的底部位于套筒内,所述套筒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丝杆与套筒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蜗轮套设在丝杆上,所述第二蜗杆与第二蜗轮啮合,所述套筒的外壁上设有限位块,所述第二转盘上竖向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穿过限位块且限位杆与限位块滑动连接,所述机身的底面设有开口,所述套筒经开口伸出机身外,所述底部拍摄机构设置在套筒的下方;所述底部拍摄机构包括固定板、第四电机、圆柱齿轮、外齿轮、第二转轴、第二转动杆和第二摄像头,所述固定板竖向设置在套筒的下方,所述第四电机设置在固定板的一侧,所述第四电机与圆柱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平行,所述第二转轴通过第三轴承与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与第二转轴垂直连接且第二转动杆穿过第二转轴,所述外齿轮为半圆环形,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与外齿轮的内圈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摄像头连接,所述外齿轮与圆柱齿轮啮合。作为优选,为了在无人机降落时保护支架,所述支架的底部设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若干个缓冲组件,所述支架的底部设有若干个凹槽,各凹槽的槽口朝下设置,各缓冲组件分别设置在各凹槽内,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第一缓冲块、弹簧和第二缓冲块,所述第一缓冲块设置在凹槽的槽底上,所述弹簧竖向设置在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之间,所述第二缓冲块的底部位于凹槽外。作为优选,为了增强缓冲效果,所述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均有磁性且磁性相同。作为优选,为了保护弹簧,所述弹簧上套设有波纹管,所述波纹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连接。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无人机降落时的稳固性,所述第二缓冲块的底部设有橡胶垫。作为优选,为了使第二摄像头快速收放,所述丝杆的制作材料为不锈钢。作为优选,为了保证套筒移动的稳定性,所述限位块与限位杆的表面均设有耐磨涂料。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掌握第二摄像头升降的高度,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红外线测距仪,所述机身内还设有PLC,所述红外线测距仪和第三电机均与PLC电连接。作为优选,为了使各机构的工作状态智能化,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和第四电机均为伺服电机。作为优选,为了延长续航时间,所述机身上设有光伏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当需要进行拍摄时,通过收放机构驱动底部拍摄机构运动至支架的下方,避免支架对镜头造成遮挡,提高画质,其次,当无人机降落时,通过收放机构将底部拍摄机构抬高,再通过底部拍摄机构将第二摄像头折叠,避免第二摄像头被凸起的石头撞到而损坏,同时,通过转向机构驱动顶部拍摄机构和底部拍摄机构同时工作,能够兼顾对机身下方和上方的空间的拍摄,真正实现360度全景拍摄。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的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的顶部拍摄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的收放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的底部拍摄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的缓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身,2.螺旋桨,3.支架,4.顶部拍摄机构,5.底部拍摄机构,6.转向机构,7.收放机构,8.第一电机,9.第一蜗杆,10.第一蜗轮,11.转动轴,12.第一转盘,13.第二转盘,14.第二电机,15.主动轮,16.皮带,17.从动轮,18.第一转轴,19.第一转动杆,20.第一摄像头,21.第三电机,22.第二蜗杆,23.第二蜗轮,24.丝杆,25.套筒,26.固定板,27.第四电机,28.圆柱齿轮,29.外齿轮,30.第二转轴,31.第二转动杆,32.第二摄像头,33.第一缓冲块,34.弹簧,35.第二缓冲块。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6所示,一种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包括机身1、螺旋桨2和支架3,所述机身1上还设有顶部拍摄机构4、底部拍摄机构5、转向机构6和收放机构7,所述顶部拍摄机构4位于机身1的上方,所述收放机构7位于机身1内,所述转向机构6设置在机身1的顶部,所述转向机构6分别与顶部拍摄机构4和收放机构7传动连接,所述底部拍摄机构5位于机身1的下方,所述收放机构7与底部拍摄机构5传动连接;当需要进行拍摄时,通过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1)、螺旋桨(2)和支架(3),所述机身(1)上还设有顶部拍摄机构(4)、底部拍摄机构(5)、转向机构(6)和收放机构(7),所述顶部拍摄机构(4)位于机身(1)的上方,所述收放机构(7)位于机身(1)内,所述转向机构(6)设置在机身(1)的顶部,所述转向机构(6)分别与顶部拍摄机构(4)和收放机构(7)传动连接,所述底部拍摄机构(5)位于机身(1)的下方,所述收放机构(7)与底部拍摄机构(5)传动连接;所述转向机构(6)包括第一电机(8)、第一蜗杆(9)、第一蜗轮(10)、转动轴(11)、第一转盘(12)和第二转盘(13),所述第一电机(8)与第一蜗杆(9)传动连接,所述转动轴(11)竖向设置,所述转动轴(11)穿过机身(1)的顶面且转动轴(11)通过第一轴承与机身(1)的顶面连接,所述第一蜗轮(10)套设在转动轴(11)上,所述第一蜗杆(9)与第一蜗轮(10)啮合,所述第一转盘(12)水平设置在转动轴(11)的上方,所述第二转盘(13)水平设置在转动轴(11)的下方,所述顶部拍摄机构(4)设置在第一转盘(12)的上方,所述收放机构(7)设置在第二转盘(13)的下方;所述顶部拍摄机构(4)包括第二电机(14)、主动轮(15)、皮带(16)、从动轮(17)、第一转轴(18)、第一转动杆(19)和第一摄像头(20),所述第二电机(14)与主动轮(15)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8)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转轴(18)通过轴承座与第一转盘(12)连接,所述从动轮(17)套设在第一转轴(18)上,所述主动轮(15)通过皮带(16)与从动轮(17)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19)与第一转轴(18)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摄像头(20)设置在第一转动杆(19)的远离第一转轴(18)的一端;所述收放机构(7)包括第三电机(21)、第二蜗杆(22)、第二蜗轮(23)、丝杆(24)和套筒(25),所述第三电机(21)与第二蜗杆(22)传动连接,所述丝杆(24)竖向设置,所述丝杆(24)的顶部通过第二轴承与第二转盘(13)连接,所述丝杆(24)的底部位于套筒(25)内,所述套筒(25)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丝杆(24)与套筒(25)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蜗轮(23)套设在丝杆(24)上,所述第二蜗杆(22)与第二蜗轮(23)啮合,所述套筒(25)的外壁上设有限位块,所述第二转盘(13)上竖向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穿过限位块且限位杆与限位块滑动连接,所述机身(1)的底面设有开口,所述套筒(25)经开口伸出机身(1)外,所述底部拍摄机构(5)设置在套筒(25)的下方;所述底部拍摄机构(5)包括固定板(26)、第四电机(27)、圆柱齿轮(28)、外齿轮(29)、第二转轴(30)、第二转动杆(31)和第二摄像头(32),所述固定板(26)竖向设置在套筒(25)的下方,所述第四电机(27)设置在固定板(26)的一侧,所述第四电机(27)与圆柱齿轮(28)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30)与第一转轴(18)平行,所述第二转轴(30)通过第三轴承与固定板(26)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31)与第二转轴(30)垂直连接且第二转动杆(31)穿过第二转轴(30),所述外齿轮(29)为半圆环形,所述第二转动杆(31)的一端与外齿轮(29)的内圈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31)的另一端与第二摄像头(32)连接,所述外齿轮(29)与圆柱齿轮(28)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山区的360度全景拍摄的航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1)、螺旋桨(2)和支架(3),所述机身(1)上还设有顶部拍摄机构(4)、底部拍摄机构(5)、转向机构(6)和收放机构(7),所述顶部拍摄机构(4)位于机身(1)的上方,所述收放机构(7)位于机身(1)内,所述转向机构(6)设置在机身(1)的顶部,所述转向机构(6)分别与顶部拍摄机构(4)和收放机构(7)传动连接,所述底部拍摄机构(5)位于机身(1)的下方,所述收放机构(7)与底部拍摄机构(5)传动连接;所述转向机构(6)包括第一电机(8)、第一蜗杆(9)、第一蜗轮(10)、转动轴(11)、第一转盘(12)和第二转盘(13),所述第一电机(8)与第一蜗杆(9)传动连接,所述转动轴(11)竖向设置,所述转动轴(11)穿过机身(1)的顶面且转动轴(11)通过第一轴承与机身(1)的顶面连接,所述第一蜗轮(10)套设在转动轴(11)上,所述第一蜗杆(9)与第一蜗轮(10)啮合,所述第一转盘(12)水平设置在转动轴(11)的上方,所述第二转盘(13)水平设置在转动轴(11)的下方,所述顶部拍摄机构(4)设置在第一转盘(12)的上方,所述收放机构(7)设置在第二转盘(13)的下方;所述顶部拍摄机构(4)包括第二电机(14)、主动轮(15)、皮带(16)、从动轮(17)、第一转轴(18)、第一转动杆(19)和第一摄像头(20),所述第二电机(14)与主动轮(15)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8)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转轴(18)通过轴承座与第一转盘(12)连接,所述从动轮(17)套设在第一转轴(18)上,所述主动轮(15)通过皮带(16)与从动轮(17)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19)与第一转轴(18)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摄像头(20)设置在第一转动杆(19)的远离第一转轴(18)的一端;所述收放机构(7)包括第三电机(21)、第二蜗杆(22)、第二蜗轮(23)、丝杆(24)和套筒(25),所述第三电机(21)与第二蜗杆(22)传动连接,所述丝杆(24)竖向设置,所述丝杆(24)的顶部通过第二轴承与第二转盘(13)连接,所述丝杆(24)的底部位于套筒(25)内,所述套筒(25)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丝杆(24)与套筒(25)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蜗轮(23)套设在丝杆(24)上,所述第二蜗杆(22)与第二蜗轮(23)啮合,所述套筒(25)的外壁上设有限位块,所述第二转盘(13)上竖向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穿过限位块且限位杆与限位块滑动连接,所述机身(1)的底面设有开口,所述套筒(25)经开口伸出机身(1)外,所述底部拍摄机构(5)设置在套筒(2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雷凌广通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