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甲烷合成气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81241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方法关系到一种由部分氧化粗煤气生产甲烷合成气的方法。在本方法中,部分氧化粗煤气在气化器余热锅炉之后通过加入已作了转换的循环煤气而在退火区内被冷却。对由此产生的混合煤气除尘并紧接着将其分配为产品煤气部分气流和循环煤气部分气流。在对产品煤气部分气流作了相应的煤气处理之后将其引入到合成反应塔。与此同时,对循环煤气部分气流作CO转换并紧接着将其回流到退火区。(*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系到一种反应制出甲烷(methanol)合成气按一定比例对一氧化碳与氢气进行合成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对细微颗粒以至粉尘状的燃料在结渣熔点温度上段进行气化(部分氧化),同时将所产生的部分氧化粗煤气在一个直接联结于气化器之后的余热锅炉所产生水蒸汽中间接冷却,然后对其进行除尘、催化性CO转换脱硫而产生甲烷合成气。在对于细微颗粒以至粉尘状燃料进行气化而产生的部分氧化粗煤气中,随着所投入燃料的成分以及气化反应条件的不同,一氧化碳与氢气之比,应处于1∶1到2.7∶1的范围内。对于甲烷合成所得甲烷合成气中一氧化碳与氢气之比必须保持在0.4∶1到0.5∶1的范围内。为了达到这样的数值,就必须将多余的一氧化碳通过CO转换反应。产生氢气使前者从合成气中除去。此种从部分氧化粗煤气中生产甲烷合成气的方式是众所周知的。目前为进行CO转换而使用的催化剂不是固硫的,大多都是在转换之前而不是在转换之后进行脱硫。对于转换本身,则又必须将待转换的气体在其进入转换反应塔之前喷上水蒸汽并在转换之后再将多余的水蒸汽释出。为此,有众所周知的所谓“润湿去湿”系统。但是,在使用固硫的催化剂时,又可以以如下方式对部分氧化粗煤气喷上水蒸汽。即,在除尘之前,将水蒸汽直接喷-->射到加热的粗煤气上,然后在转换之后再使多余水蒸汽从气体中冷凝排出来。然而,如果该煤气应干燥除尘,该加热的部分氧化粗煤气其冷凝水回流的可能性就受到了限制。不论采用的“润湿”和“去湿”煤气的方法是那一种,都有许多热量在低温区与多余水蒸汽一起进行冷冷凝冷缩,而同时又需要进行很大的热交换来加热煤气等这些气体。而且,对于多余水蒸汽进行冷凝,还需要很高的设备费用。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将先有技术的方法加以改造,以避免上述的能量损失和高昂的设备费用,从而将微细颗粒以至粉尘状燃料生产甲烷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将全部设备的结构加以简化。为解决先有技术上述诸问题,本方法的特征见主要权利要求中的a)到g)款所说明。这就是说,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首先将部分氧化粗煤气在余热锅炉中冷却到600℃到1450℃的温度范围,最好冷却到800℃到1200℃,然后与已作了转换的循环煤气相混合,从而使所产生的混合煤气温度降低到200℃到800℃之间,最好是降低到300℃和450℃之间。在上述温度下,对混合煤气作干燥除尘,然后将其分配为产品煤气部分气流和循环煤气部分气流两部分。在分配中应注意,应在对循环煤气部分气流作了转换之后,将该煤气再引到处于余热锅炉之后的部分氧化粗煤气中,从而所产生的混合煤气使具有制成甲烷合成气所希望的成份,因此,在干燥除尘之后,应将混合煤气如此分配,即使得循环煤气部分气流的体积是产为煤气部分气流体积的20倍,这里,-->其中,u是CO转换中CO的转换率,即,进行转换的一氧化碳与投入的一氧化碳二者的预定比。此外,γ是部分氧化粗煤气中一氧化碳对氢气的摩尔比,γs是预定生产的合成气中一氧化碳对氢气的摩尔比。在分配之后,将对两部分煤气流作进一步处理,最好先对产品煤气部分气流进行间接预冷,然后对其气洗(水洗)来清除余下的灰尘和氨气以及卤素,以便在紧接最终冷却之后以众所周知的方式对其脱硫和除去CO2。在此之后,这一部分气流就可用于合成,并可被引入到甲烷合成反应塔中,而那些在产品煤气最终冷却中所出现的冷凝水,则在循环煤气部分气流的循环中进一步加以使用。在混合气体分配之后,将循环煤气部分气流与在产品煤气部分气流最终冷却中所产生的冷凝水相接触,并在一定的场合下,与补充的水蒸汽接触,使得该煤气部分气流具有为进行转换反应所必须的一氧化碳对水蒸汽之比。CO转换本身是在固硫的催化剂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此,60%到95%,最好的有80%到95%,所投入的一氧化碳被转换了。-->紧接着,已作了转换的煤气在上述冷却并进行压缩之后,又被引入到本方法的第一阶段(阶段a),并且在此与部分氧化粗气混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进一步详情,由所提出的次要权利要求给出。并在下面借助于图示的流程图来加以说明。在这些流程图中,只是示出了对于说明本方法所必须的设备部分,所有的次要设备部分,例如,补充热的热交换器,泵,阀门等等,以及对于说明本方法并不重要的物质流程都没有示出。此外,在流程图中,也没有详细涉及安装在前面的气化设备和安放在后面的甲烷合成设备的详情,因为,这些处理阶段不是本专利技术的对象。但是,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处理阶段以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全部处理阶段都可以由众所周知的已有设备部件和机组构成。在流程图所示的方法中,所投入的燃料通过送料管道7引入到气化器2中,在这里,燃料的气化(部分氧化)是在气化的通常反应条件下并使用众所周知的气化器结构进行的,最好是使用旋流气化器(Fluqstromeuerqaser)作为气化器2,在其中,投入的燃料是在大于30bar的压力和1300℃到2000℃的温度下进行气化的。所产生的部分氧化粗煤气通过管道3离开气化器,并到达余热锅炉4。在实践中,余热锅炉4大都与气化器2成为一个整体结构,在余热锅炉4中,部分氧化粗煤气被冷却到600℃到1450℃的温度,最好是800℃到1200℃。在此所产生的余热蒸汽通过管道5引出,对其作进一步使用。从余热锅炉4出发,具有上述温度的煤气通过管道6到达退火区7,在这里,部分氧化粗煤气与通过管道8引入的已作了转换的循环煤气相混合,并同时被冷却,由此而产生的混合煤气应具有200℃到800℃的温度,最好是300℃到-->450℃的温度。在这样的温度下,混合煤气通过管道9被导入到干燥除尘塔10中,并在此被进一步除去与其一起流入的粉尘。在干燥除尘塔10之后,通过管道11流出的煤气流m被分配为两个部分气流,即产品煤气部分气流p和循环煤气部分气流k,从而得出下式:m=p+k其中,在循环煤气进行稳定CO转换时,有K=x.P其中因子的含意有如上述。产品煤气部分气流P通过由管道11分枝而成的管道12导出,并达到冷却器13。在这里,煤气受到间接预冷。紧接着煤气又通过管道14引入到温洗(水洗)塔15中。在这里,煤气被完全除尘和排出在一定的场合下存在的氨气和卤素化合物。在此之后,煤气通过管道76到达最终冷却器17。在这里,煤气被冷却到应该在该温度下进行脱硫的温度。为此,将该煤气通过管道18引入到酸洗塔19中。通常,酸洗是使用适于酸洗目的的起化学和/或物理作用的酸洗溶液进行的。在此,与硫化物一起还有CO2以及其他酸性成份从煤气中被清理出去,对于煤气的脱硫,在一定的场合下,还可以采用另外的方法,例如干燥脱硫的方法。在酸洗塔19之后,煤气已具有适合于合成的成份和纯度,可以通过管道20引入到流程图中没有示出的甲烷合成反应塔中。与此同时,循环煤气部分气流Vk通过管道11被引导到饱和器(Sattiqer)21中,同时还通过管道22将在最终冷却器17中出现的冷凝水引到该饱和器中,使得这些冷凝水可用于对循环煤气-->进行的水蒸汽饱合中。紧接着,循环煤气通过管道23到达湿洗塔24中,并在其中在冷凝温度下被湿洗。其后,循环煤气通过管道25导入到热交换器26中,在这里通过与来自转换反应塔30的工作了转换的煤气之间的间接热交换。循环煤气被加热到转换反应发生温度,通常,转换反应发生温度大于270℃。此已被加热了的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按一定比例对一氧化碳与氢气进行合成反应制出甲烷合成气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对细小颗粒以至粉尘状燃料在结渣溶点上段温度下进行(煤)气化(部分氧化),同时将所产生的部分氧化粗煤气在一个直接联结在气化器之后的余热锅炉中所产生水蒸汽中间接冷却,然后对其进行除尘催化性CO转换,脱硫以生产甲烷合成气,其特征为,a)在余热锅炉之后,通过加入已作了转换的循环煤气,对部分氧化粗煤气进行进一步冷却。b)对所产生的混合煤气进行干燥除尘。c)然后,将混合煤气分配为产品煤气部分气流和循环 煤气部分气流。d)对产品煤气部分气流进行进一步冷却,紧接着进行气洗以除去剩余粉尘和其他不洁物,再进行最终冷却以使水蒸汽冷凝以及脱硫和清出CO↓[2],以便在此之后将产品煤气导引到合成反应器中。e)对循环煤气部分气流在利用在产品煤气部 分气流量最终冷却中产生的冷凝水的同时,利用水蒸汽进行饱合,并在煤气凝点温度下进行水洗。f)对按上述方式净化了的循环煤气部分气流在一种固硫的催化剂在场的情况下进行CO转换,以调定所需一氧化碳对氢气的比值。q)在对已作了转换的循环煤气冷 却到接近水蒸汽冷凝温度和相应地压缩之后,将循环煤气与阶段a)中的部分氧化粗煤气混合。...

【技术特征摘要】
DE 1989-7-10 39 22 612.31、一种按一定比例对一氧化碳与氢气进行合成反应制出甲烷合成气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对细小颗粒以至粉尘状燃料在结渣溶点上段温度下进行(煤)气化(部分氧化),同时将所产生的部分氧化粗煤气在一个直接联结在气化器之后的余热锅炉中所产生水蒸汽中间接冷却,然后对其进行除尘催化性CO转换,脱硫以生产甲烷合成气,其特征为,a)在余热锅炉之后,通过加入已作了转换的循环煤气,对部分氧化粗煤气进行进一步冷却。b)对所产生的混合煤气进行干燥除尘。c)然后,将混合煤气分配为产品煤气部分气流和循环煤气部分气流。d)对产品煤气部分气流进行进一步冷却,紧接着进行气洗以除去剩余粉尘和其他不洁物,再进行最终冷却以使水蒸汽冷凝以及脱硫和清出CO2,以便在此之后将产品煤气导引到合成反应器中。e)对循环煤气部分气流在利用在产品煤气部分气流最终冷却中产生的冷凝水的同时,利用水蒸汽进行饱合,并在煤气凝点温度下进行水洗。f)对按上述方式净化了的循环煤气部分气流在一种固硫的催化剂在场的情况下进行CO转换,以调定所需一氧化碳对氢气的比值。q)在对已作了转换的循环煤气进行冷却到接近水蒸汽冷凝温度和相应地压缩之后,将循环煤气与阶段a)中的部分氧化粗煤气混合。2、权利要求1中的方法,其特征为,循环煤气部分气流的体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尔夫韦茨尔贝尔哈德费尔哈勃
申请(专利权)人:克虏伯科佩尔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