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ECU集成控制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9731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5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ECU集成控制单元,上盖和下盖相互连接固定在其内形成了固定区域,在固定区域内,电磁阀组件和PCB组件位于同一水平面,ECU主板位于两者下方且与两者电连接,电磁阀组件中电磁阀基座上部的气流通道穿过上盖上的圆形预留口,PCB组件中的上连接器上部的外接线路端穿过上盖上的条形预留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汽车在运动过程中,车身高度的自动调节,提高驾乘的安全性,增加了车辆的通过性,且极大的缩小控制单元的体积和降低成本,具体摒弃传统多个控制单元和电磁阀分开布置的工作机理。

A ECU integrated control uni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ECU integrated control unit, the upper cover and the lower cover are mutually connected and fixed form in the fixed area, in the fixed area, solenoid valve and PCB components at the same level, both located below the ECU motherboard and connected with the electric solenoid valve, air flow passage components in electromagnetic the upper part of the valve base through the upper cover of the round reserved ports,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PCB connector components in the circuit through the end strip on the cover of the reserved port. The utility model can realize the car in the process of movement,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body height, improve the safety of driving the increase of vehicles through, and greatly reduce the volume and the cost control unit, the control unit and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multiple solenoid valve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separate clo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ECU集成控制单元
本技术涉及空气悬挂自动调节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ECU集成控制单元。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越来越普遍的融入到普通家庭的生活中,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车的性能指标。其中操稳、驾乘安全以及驾乘的舒适性是人们关注的重要指标,而噪音和舒适度主要提高是提高车辆噪音的传递和震动的传递,主要是地面的颠簸和发动机的震动,而这些主要通过悬架传递,故而现在研究出一种空气悬挂,能够极大的降低这种噪音和震动的传递。空气悬挂主要采用空气弹簧和可变阻尼减震器实现其功能,而在动作过程中,空气弹簧涉及到进气和出气、可变阻尼减震器需要调整阻尼值得大小就需要ECU控制装置来实现其自动调节的进气和出气和调整减震器的阻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ECU集成控制单元,能够实现汽车在运动过程中,车身高度和减震器阻尼的自动调节,从而提高驾车和乘车人员的舒适度和操作稳定性,从而提高安全性。本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极大的缩小控制单元的体积和降低成本,摒弃传统多个控制单元和电磁阀分开布置的工作机理,提供一种体积小,指令传递快、调节反应快的ECU控制单元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ECU集成控制单元,包括一上盖1、一PCB组件2、一电磁阀组件3、一ECU主板4和一下盖5,上盖1为一阶梯状长方形壳体,其上第一梯段上设有圆形预留口11,第二梯段上设有条形预留口12;电磁阀组件3、PCB组件2分别穿过圆形预留口11和条形预留口12,且两者在水平方向上持平并与上盖1固定;ECU主板4同时与电磁阀组件3、PCB组件2电连接且位于两者下方;下盖5与上盖1连接并将其余三者包裹在内;进一步地,PCB连接组件2包括上下相互连接的上连接器21和下连接器22,上连接器21上包括外接线路端211和下连接端212,下连接器22包括内接线路端221和上连接端222,外接线路端211穿过条形预留口12,下连接端212与上连接端212契合,内接线路端221与ECU主板4电连接;外接线路端211与车体四轮设置的高度传感器连接,ECU主板4能够采集四轮的高度信息,从而进行判断,并发布指令;同时,外接线路端211与4个悬挂上的可变阻尼减震器连接,ECU主板通过算法来控制可变阻尼减震器的阻尼值得大小,实现变阻尼控制。进一步地,电磁阀组件3包括电磁阀基座31和电磁阀32,两者横向连接,电磁阀基座31包括上端的气流通道311和下端的连接座312,连接座312内侧与电磁阀32连接,而电磁阀32通过其上接线321与ECU主板4电连接;进一步地,气流通道311从左至右依次为气泵通道3111、左前气囊通道3112、右前气囊通道3113、左后气囊通道3114、右后气囊通道3115和储气罐通道3116,且在连接座312内侧还设有气泵压力传感器3121和储气罐压力传感器3122,且两者均与所述ECU主板4电连接;进一步地,电磁阀32个数与气流通道311个数相同,且一一对应控制;ECU主板4收集分析PCB组件2、气泵压力传感器3121和储气罐压力传感器3122传递的信息,确定各个气囊和储气罐的进出气状态,从而确定各电磁阀打开和关闭的状态,最终实现各气囊的进气和出气;进一步地,上盖1上还设有散热条13和外接螺孔14,散热条13能够将控制单元机体运行中产生的热量排出,提高控制单元运转的稳定性,而外接螺孔14则是将整个控制单元固定在汽车内部。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能够实现汽车运动过程中,车身高度的自动调节,以适应不同的路况,从而提高驾车和乘车人员的舒适度。2、本技术将电磁阀32与ECU主板4同体布置,摒弃传统多个控制单元和电磁阀分开布置的工作机理,使得本控制单元装置体积更小,在车体内的占地更小,节约了生产成本,且传递执行效率高。3、本技术在运行过程中,上盖能够将壳体内部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条13排出,使得中控装置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引发不必要的故障,提高了本中控装置工作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电磁阀组件结构示意图;图3是PCB组件结构示意图。其中:1、上盖;2、PCB组件;3、电磁阀组件;4、ECU主板;5、下盖;11、圆形预留口;12、条形预留口;13、散热条;14、外接螺孔;21、上连接器;22、下连接器;211、外接线路端;212、上连接端;221、内接线路端;222、上连接端;31、电磁阀基座;32、电磁阀;311、气流通道;312、连接座;321、接线;3111、气泵通道;3112、左前气囊通道;3113、右前气囊通道;3114、左后气囊通道;3115、右后气囊通道;3116、储气罐通道;3121、气泵压力传感器;3122、储气罐压力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一种ECU集成控制单元,如图1、图2所示,上盖1和下盖2相互连接固定在其内形成了固定区域,在固定区域内,电磁阀组件3和PCB组件2位于同一水平面,ECU主板4位于两者下方且与两者电连接,电磁阀组件3中电磁阀基座31上部的气流通道311穿过上盖1上的圆形预留口11,PCB组件2中的上连接器21上部的外接线路端211穿过上盖1上的条形预留口12。上文中,电磁阀基座31除了包括上部气流通道311外,还包括下部的连接座312,电磁阀32横向作用在连接座312上,且电磁阀通过接线321与ECU主板4电连接,值得注意的是,气流通道311与连接座312之间贯通。气流通道311具体包括从左至右依次排布的气泵通道3111、左前气囊通道3112、右前气囊通道3113、左后气囊通道3114、右后气囊通道3115和储气罐通道3116。值得一提的是,在连接座312内侧还设有气泵压力传感器3121和储气罐压力传感器3122,且两者均与所述ECU主板4电连接。在PCB组件2中,除上连接器21外,还有一与上连接器21在竖向契合连接的下连接器22,具体的,上连接器21上部为上文中的外接线路端211,下部为上连接端212,下连接器22上部为上连接端222,下部为内接线路端221,其中,下连接端212与上连接端222契合连接,内接线路端221与ECU主板4电连接。本控制单元在运用过程中,外接线路端211与车体四轮设置的高度传感器连接,ECU主板4采集四轮的高度信息,从而进行车体高度判断,并且外接线路端211与4个悬挂上的可变阻尼减震器连接,ECU主板通过算法来控制可变阻尼减震器的阻尼值得大小,实现变阻尼控制。同时ECU主板4采集气泵压力传感器3121和储气罐压力传感器3122传递的信息,确定各个气囊和储气罐的进出气状态,从而确定各电磁阀打开和关闭的状态,最终实现各气囊的进气和出气。优选的,上盖1上还设有散热条13和外接螺孔14,散热条13能够将控制单元机体运行中产生的热量排出,提高控制单元运转的稳定性,而外接螺孔14则是将整个控制单元固定在汽车内部。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控制单元装置整个装在汽车内部,其中,外接线路端211与汽车四轮的高度传感器连接,气泵通道3111与空气泵气路连接,左前气囊通道3112、右前气囊通道3113、左后气囊通道3114、右后气囊通道3115分别与对应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ECU集成控制单元

【技术保护点】
一种ECU集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盖(1)、一PCB组件(2)、一电磁阀组件(3)、一ECU主板(4)和一下盖(5),所述上盖(1)为一阶梯状长方形壳体,其上第一梯段上设有圆形预留口(11),第二梯段上设有条形预留口(12);所述电磁阀组件(3)、所述PCB组件(2)分别穿过所述圆形预留口(11)和所述条形预留口(12),且两者在水平方向上持平并与所述上盖(1)固定;所述ECU主板(4)同时与所述电磁阀组件(3)、所述PCB组件(2)电连接且位于两者下方;所述下盖(5)与所述上盖(1)连接并将其余三者包裹在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ECU集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盖(1)、一PCB组件(2)、一电磁阀组件(3)、一ECU主板(4)和一下盖(5),所述上盖(1)为一阶梯状长方形壳体,其上第一梯段上设有圆形预留口(11),第二梯段上设有条形预留口(12);所述电磁阀组件(3)、所述PCB组件(2)分别穿过所述圆形预留口(11)和所述条形预留口(12),且两者在水平方向上持平并与所述上盖(1)固定;所述ECU主板(4)同时与所述电磁阀组件(3)、所述PCB组件(2)电连接且位于两者下方;所述下盖(5)与所述上盖(1)连接并将其余三者包裹在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ECU集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PCB连接组件(2)包括上下相互连接的上连接器(21)和下连接器(22),所述上连接器(21)上包括外接线路端(211)和下连接端(212),所述下连接器(22)包括内接线路端(221)和上连接端(222),所述外接线路端(211)穿过所述条形预留口(12),所述下连接端(212)与所述上连接端(212)契合,所述内接线路端(221)与所述ECU主板(4)电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志强曹宇轩
申请(专利权)人:上乘精密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