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urge suppression device, including chip U1, a resistor R1 and a resistor R2, a diode D1 and a triode Q1, the chip U1 pin 8 connected DC 3.6V, chip U1 pin 6 connected resistor R1 and a diode D1 cathode, U1 chip pin 5 connected resistor R2 and a resistor R3 and potentiometer VR1, resistor R1 is connected to the other end of the resistor R2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DC 42V, chip U1 pin 7 connected resistor R4, resistor R4 is connected to the other end of the triode Q1 and base resistance R5. The utility model effectively inhibits the output of the power supply without surge voltage and runs in the surge range of the measured product. It also simulates the charge absorption state of the equivalent lithium battery pack or battery pa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浪涌抑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一种电力装置,具体是一种浪涌抑制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目前市场上有多种传统可调开关直流电源,其中电路分别采用常规电子式降压稳压滤波输出。在此通过外置“+”“-”输出端子方式联接。然而这种传统的可调开关电源只能单向输出电压方式,一旦测试感性负载时,就会出现电压反灌(比如:扭扭车,平衡车,独轮车,滑板车,电动单车等感性负载),例如:正常感性负载电机正转时以消耗直流电源转为动能。一旦反转瞬间,感性负载电机两端以动能方式转为电量往(直流电源)方向流动。由于传统可调直流电源为单向供电输出,反弹的电流无法释放以及吸收,致使电压叠加远高于原设置电压,叠加的电压一般超出原始电压50%,导致损坏被测产品。或者通过产品所配套的锂电池组,蓄电池组,进行供电测试产品,不会出现叠加电压(由于电池可等效成恒流源,内阻极低,当感性负载产生反灌电压时顺着电池形成回路,以电池充电形式吸收掉)。但是这种方式极为不安全,且不可实用。所以目前市面上测试感性负载设备唯一只能采取传统的“可调试开关直流电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浪涌抑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浪涌抑制装置,包括芯片U1、电阻R1、电阻R2、二极管D1和三极管Q1,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1的引脚8连接3.6V直流电,芯片U1的引脚6连接电阻R1和二极管D1的阴极,芯片U1的引脚5连接电阻R2、电阻R3和电位器VR1,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和42V直流电,芯片U1的引脚7连接电阻R4,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和电阻R5,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6和电阻R7,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12V电压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8,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9和MOS管Q3的栅极,MOS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浪涌抑制装置,包括芯片U1、电阻R1、电阻R2、二极管D1和三极管Q1,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1的引脚8连接3.6V直流电,芯片U1的引脚6连接电阻R1和二极管D1的阴极,芯片U1的引脚5连接电阻R2、电阻R3和电位器VR1,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和42V直流电,芯片U1的引脚7连接电阻R4,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和电阻R5,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6和电阻R7,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12V电压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科创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