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74733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4: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以混旋酮基泛酸内酯为原料,利用小红酵母与串珠镰孢菌的复配菌酶解,制备D‑泛酸内酯。本发明专利技术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使产品的得率低和酶转化率低等均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成本低;且所得产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属于物质分离领域。
技术介绍
DL-泛解酸内酯是外消旋化合物,将DL-泛解酸内酯拆分为D-泛解酸内酯用于合成D-泛酸钙。其拆分一般用形成和分离非对映立体异构体法或生物酶法。尽管DL-泛解酸内酯拆分有一定难度,但从中间产物拆分,可大大降低合成费用。用手性拆分试剂如D-樟脑磺酸等与DL-泛解酸内酯碱解物形成复盐,利用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离。回收拆分试剂后,得到D-泛解酸,脱水内酯化得到D-泛解酸内酯。但手性拆分试剂一般价格较贵,且该法过程烦琐,工业上应用不多。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多见有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酶法制备D-泛解酸内酯的报道,该法具有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环境污染小的优点。国内有研究报道,用串珠镰孢菌(FusariummoniliformeSW-902)发酵产生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可将其游离酶或其固定化细胞用于DL-泛解酸内酯水解,选择性催化水解,将D-泛解酸内酯水解为D-泛酸,经分离、内酯化后得D-泛解酸内酯,然而存在酶转化率低、得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D-泛酸内酯存在酶转化率低、得率低等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以混旋酮基泛酸内酯为原料,利用小红酵母与串珠镰孢菌的复配菌酶解,制备D-泛酸内酯。申请人经研究发现,单一菌种产酶酶解存在收率低的问题,使用多种菌,构建复合酶系,可以大幅提高酶解得率,提高生产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D-泛酸内酯的得率,小红酵母与串珠镰孢菌的复配的质量比为(1-8):1;进一步优选,小红酵母与串珠镰孢菌的复配的质量比为(5-8):1。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得率和酶转化率,复配菌与混旋酮基泛酸内酯的质量比为1:(4-6)。上述复配菌指用小红酵母与串珠镰孢菌的复配菌。上述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包括顺序相接的如下步骤:1)酶解:将原料酮基泛酸内酯溶解在水中,加入小红酵母与串珠镰孢菌的复配菌进行酶解;2)过滤:将步骤1)所得物料过滤,将过滤所得菌丝体重复利用,将过滤所得滤液浓缩至原体积的60-70%;3)脱色:将步骤2)所得浓缩液脱色;4)一次萃取:在步骤3)所得物料中,加入乙酸乙酯萃取,然后,将所得有机相常压升温至120℃,回收乙酸乙酯后,再减压蒸出水份,冷却结晶回收未反应的酮基泛酸内酯残余和L-泛酸内酯,高温碱消旋后,回收套用;5)酯化:将步骤4)中所得水相中用酸调节至pH为1-3,然后酯化30-60min;6)二次萃取:在步骤5)所得物料中,加入乙酸乙酯萃取,然后,有机相先在常压升温120℃,回收乙酸乙酯后,再减压至-0.08MPa蒸出水份后,加正己烷得质量纯度为95%以上的D-泛酸内酯,乙酸乙酯回收套用。步骤6)中加入正己烷的目的是利于结晶。步骤4)中,消旋温度为120℃,所用碱为NaCO3,NaCO3相对反应物料的质量用量为1%。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纯度和得率,步骤1)中,将酶解过程中的pH控制在6-8。优选,步骤1)中,利用质量浓度为10±3%的氨水调节pH;水的质量为酮基泛酸内酯质量的3.5-4.5倍。为了进一步提高酶转化率,步骤1)中,酶解温度为30-50℃,酶解时间为30-40h。为了进一步提高所得产品的纯度,步骤3)中,脱色为在75-85℃的条件下,利用活性炭脱色,脱色完毕后,在75-85℃的条件下热过滤,去除溶液中的活性炭,其中活性炭的质量用量为酮基泛酸内酯质量的0.01-0.05%。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得率和物料的回收利用效率,步骤4)中,每次萃取时,乙酸乙酯与步骤步骤3)所得物料的体积比为(1.1-2):1;步骤6)中,每次萃取时,乙酸乙酯与步骤步骤5)所得物料的体积比为(1.1-2):1。步骤4)和步骤6)中的萃取,都可根据需要进行多次萃取。步骤5)中,所用酸可以为硫酸或盐酸,优选为质量浓度为50-98%的硫酸。本专利技术未提及的技术均参照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使产品的得率和酶转化率低等均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成本低;且所得产品光学纯度和化学纯度都有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但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各实施例中,小红酵母AS2.640,串珠连孢菌SW-902自上海北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购得。酮基泛酸内酯(质量纯度90%)的制备方法为:195份甲醇钠(28%)在0℃,N2保护下,滴加74份草酸二乙酯,滴加完毕,保温20min,滴加51份异丁醛,加完保温搅拌2h,升温至40℃滴加86份甲醛(35%),滴加完毕,搅拌30min,滴加40%NaOH55份,再保温搅拌4h,降温至20℃,滴加HCl(质量浓度36%)调节pH1-2,抽滤,减压蒸馏,乙酸乙酯EA(EA:物料=1:1)萃取5轮,有机相常压升温至120℃,回收乙酸乙酯后,再减压蒸出水份,冷却结晶,得酮基泛酸内酯,前述份数均为质量份数。实施例1所用原料包括:混旋酮基泛酸内酯1500份,水6000份,(小红酵母与串珠连孢菌1:1混合)复合酶300份,10%氨水600份,乙酸乙酯33000份,活性炭1.5份,浓硫酸(98%),所说份数为质量份数。D-泛酸内酯其制备方法为:1)将原料酮基泛酸内酯溶解在水中,加入复合酶进行酶解,酶解温度40-50℃,酶解时间35h,利用氨水调节酶解过程中的pH为7;2)过滤,滤出菌丝体(复合酶)重复利用,滤液浓缩至原体积的60%,75-85℃的条件下,使用0.03%(活性炭的质量相对酮基泛酸内酯的质量用量)活性炭脱色,热过滤(75-85℃下过滤,其他实施例含义相同),滤液中1:1.1加入乙酸乙酯萃取,萃取六轮(每轮萃取中,乙酸乙酯与滤液的体积比均为1.1:1),有机相常压升温至120℃,回收乙酸乙酯后,再减压蒸出水份,冷却结晶回收未反应的酮基泛酸内酯残余和L-泛酸内酯、120℃,用质量用量为1%NaCO3(相对反应物料)的消旋后,回收套用;3)将上述萃取所得的水相中,加入浓硫酸(98%),调节pH1-3,酯化45min,使用乙酸乙酯(EA:H2O=1.1:1)萃取,乙酸乙酯蒸馏回收;4)有机相先在常压升温120℃,回收乙酸乙酯后,再减压至-0.08MPa蒸出水份后,加正己烷得质量纯度为95%以上的D-泛酸内酯,乙酸乙酯回收套用。实施例2所用原料包括:混旋酮基泛酸内酯1500份,水6000份,(小红酵母与串珠连孢菌2:1混合)复合酶酶300份,10%氨水600份。乙酸乙酯33000份,活性炭1.5份,浓硫酸用量未定,所说份数为质量份数。D-泛酸内酯其制备方法为:将原料酮基泛酸内酯溶解在水中,加入复合酶进行酶解,酶解温度30-40℃,酶解时间40h,利用氨水调节酶解过程中的pH为7;过滤,滤出菌丝体重复利用,滤液浓缩为原体积70%,75-85℃的条件下,使用0.02%活性炭脱色,热过滤,滤液中加入乙酸乙酯(EA:H2O=1.1:1)萃取六轮,乙酸乙酯蒸馏回收利用,将有机相常压升温至120℃,回收乙酸乙酯后,再减压蒸出水份,冷却结晶回收未反应的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7/201710645340.html" title="一种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混旋酮基泛酸内酯为原料,利用小红酵母与串珠镰孢菌的复配菌酶解,制备D‑泛酸内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混旋酮基泛酸内酯为原料,利用小红酵母与串珠镰孢菌的复配菌酶解,制备D-泛酸内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小红酵母与串珠镰孢菌的复配的质量比为(1-8):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复配菌与混旋酮基泛酸内酯的质量比为1:(4-6)。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D-泛酸内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顺序相接的如下步骤:1)酶解:将原料酮基泛酸内酯溶解在水中,加入小红酵母与串珠镰孢菌的复配菌进行酶解;2)过滤:将步骤1)所得物料过滤,将过滤所得菌丝体重复利用,将过滤所得滤液浓缩至原体积的60-70%;3)脱色:将步骤2)所得浓缩液脱色;4)一次萃取:在步骤3)所得物料中,加入乙酸乙酯萃取,然后,将所得有机相常压升温至120℃,回收乙酸乙酯后,再减压蒸出水份,冷却结晶回收未反应的酮基泛酸内酯残余和L-泛酸内酯,高温碱消旋后,回收套用;5)酯化:将步骤4)中所得水相中用酸调节至pH为1-3,然后酯化30-60min;6)二次萃取:在步骤5)所得物料中,加入乙酸乙酯萃取,然后,有机相先在常压升温120℃,回收乙酸乙酯后,再减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中王步成刘伟强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金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