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0870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3 00:11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是与由绝缘外皮(22)覆盖芯线(21)的电线(20)的末端连接、且在后方引出电线(20)的阴端子(30),其设为如下构成,具备一对外皮压接片(39),一对外皮压接片(39)以向与电线(20)的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伸出的方式形成,并压接于绝缘外皮(22)的外周面,在各外皮压接片(39)的前端缘部的绝缘外皮(22)侧的位置形成有压缩部(41),压缩部(41)以向前方开口的形式凹陷设置于外皮压接片(39),且压缩部(41)的内部空间从外皮压接片(39)的前端缘越朝向后方越狭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技术介绍
以为,作为在电线的末端连接有端子的带端子的电线,例如已知特开2012-119216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带端子的电线。该带端子的电线的端子具有压接于电线的绝缘外皮的外皮压接部,在外皮压接部的前后两侧的侧缘设置有爪部,该爪部通过向作为绝缘外皮侧的内侧突出地设置,从而侵入到绝缘外皮中。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12-11921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根据上述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端子,因为爪部向作为绝缘外皮侧的内侧突出地设置,所以当电线被向后方拉伸时,绝缘外皮被爪部侵入,从而防止端子从电线脱离。但是,当通过对电线施加强冲击从而电线被拉伸时,有绝缘外皮被爪部撕裂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端子针对电线的耐冲击强度会降低。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使端子针对电线的耐冲击强度提高的技术。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一种端子,其与由绝缘外皮覆盖芯线的电线的末端连接,且在所述端子的后方引出所述电线,所述端子具备外皮压接部,设为如下构成:所述外皮压接部以向与所述电线的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伸出的方式形成,并压接于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在所述外皮压接部的前端缘部的所述绝缘外皮侧的位置形成有压缩部,所述压缩部以向前方开口的形式凹陷设置于所述外皮压接部,且所述压缩部的内部空间从所述外皮压接部的前端缘越朝向后方越狭窄。另外,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一种带端子的电线,设为如下构成,具备由绝缘外皮覆盖芯线的电线、以及与电线连接的所述端子。根据这样的构成的端子,成为外皮压接部压接于绝缘外皮的外周面、压缩部针对绝缘外皮按压的状态,所以通过针对电线施加强冲击从而向后方急剧拉伸电线时,在压缩部被压缩的绝缘外皮向后方移位,绝缘外皮被压缩部进一步压缩。另外,在外皮压接部的前方没有被压缩的绝缘外皮从压缩部的前端开口潜入压缩部的内部空间,被压缩部按压而压缩。即,不仅已经被压缩的绝缘外皮,而且在外皮压接部的前方没有被压缩的绝缘外皮也在压缩部平缓地被压缩,从而绝缘外皮变硬。由此,被压缩而变硬的绝缘外皮稳住,从而外皮压接部不易从绝缘外皮脱离,能提高端子针对电线的耐冲击强度。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也可以设为以下构成。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所述压缩部以从所述外皮压接部的前端缘越朝向后方在板厚方向上深度尺寸越浅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皮压接部的所述绝缘外皮侧即内侧。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所述压缩部中在板厚方向上与所述绝缘外皮接触的部分形成为从前端缘越朝向后方越倾斜的平坦的压缩面。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所述压缩部遍及所述外皮压接部的伸出方向上的总宽度而设置。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所述压缩部以越朝向后方在所述外皮压接部的伸出方向上越狭窄的方式设置。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所述压缩部在所述外皮压接部的所述绝缘外皮侧即内侧的面上形成为在后端具有顶点的三角状,三角状的所述压缩部在所述外皮压接部的伸出方向上对称地形成。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所述外皮压缩部在所述外皮压接部的伸出方向上设置有多个。专利技术效果根据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能提高端子针对电线的耐冲击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带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图3是展开状态下的端子的局部剖开俯视图;图4是图3的要部放大俯视图;图5是图4的B-B线剖视图;以及图6是实施方式2的图4的要部放大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参照图1至图5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例示布线于车辆上的带端子的电线10,构成为具备阴端子30和连接到阴端子30并从阴端子30向后方引出的电线20。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所谓上下方向,以图1的上下方向为基准,所谓左右方向,以图2及图3的上下方向为基准。另外,所谓前后方向,以图1、图2以及图3中的左右方向为基准、以图示左方为前方、以图示右方为后方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电线20包括由多根金属细线构成的芯线21、和覆盖芯线21的外周的由绝缘性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外皮22。作为金属细线,能使用铝、铝合金、铜或者铜合金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铝合金。电线20如图1所示,末端的绝缘外皮22被剥皮,芯线21从绝缘外皮22露出到前方,在该末端连接有阴端子30。阴端子30是利用冲压等对导电性优良的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如图1所示,阴端子30构成为具备与未图示的阳端子连接的连接筒部31、和在连接筒部31的后方连续设置的压接部32。连接筒部31形成阳端子的极耳状的阳侧连接部能插入的方筒状,通过阳侧连接部从前方插入到连接筒部31内,从而阴端子30和阳端子电连接。压接部32构成为具备:芯线压接部33,其压接于电线20的芯线21;外皮压接部34,其压接于电线20的绝缘外皮22;以及连接部35,其将芯线压接部33和外皮压接部34前后连接,在芯线压接部33的后方隔着连接部35形成有外皮压接部34。芯线压接部33在展开状态下如图3所示,形成在左右方向上横长的大致矩形,并形成为在芯线载置部36的左右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芯线压接片37的形式,其中电线20的芯线21载置于芯线载置部36上。如图3所示,从电线20的绝缘外皮22露出的芯线21以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载置于芯线载置部36,载置于芯线载置部36的电线20从芯线载置部36朝向后方引出。此外,从芯线载置部36向后方引出的电线20的芯线21与绝缘外皮22的边界部分如图1及图3所示位于连接部35,在比连接部35靠后方引出有绝缘外皮22没有被剥下的状态的电线20。一对芯线压接片37以从芯线载置部36的左右方向两侧向相互离开的方向伸出的方式形成,并形成在作为电线20延伸的方向的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对于一对芯线压接片37,芯线载置部36侧的基端部分成为沿着载置于芯线载置部36上的芯线21的外周的状态,并且顶端部以相对于芯线21卷入内侧的方式压接于芯线21。另外,在芯线压接部33的芯线21侧的面上,如图3所示,与芯线21接触的锯齿33A从芯线载置部36设置到一对芯线压接片37。锯齿33A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孔缘的多个凹部33B构成,当芯线压接部33压接于芯线21时,凹部33B的孔缘侵入到芯线21,从而形成于芯线21的氧化被膜被破坏,芯线压接部33牢固地压接固定于芯线21。外皮压接部34在展开状态下形成在左右方向上横长的大致矩形,外皮压接部3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为比芯线压接部33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短的(芯线压接部33的一半程度的)长度尺寸。另外,外皮压接部34形成为在外皮载置部38的左右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外皮压接片39的形式,其中在外皮载置部38上载置有电线20的绝缘外皮22。绝缘外皮22没有被剥下的状态的电线20以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载置于外皮载置部38,载置于外皮载置部38的电线20从外皮载置部38进一步向后方引出。一对外皮压接片39形成为从外皮载置部38的左右方向两侧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伸出的形式。换言之,一对外皮压接片39形成为向与电线20的引出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伸出的形式,各外皮压接片39的前后两侧的侧缘形成为朝向左右方向笔直地延伸的形式。另外,一对外皮压接片39以缠绕到载置于外皮载置部38上的电线20的绝缘外皮22的外周的方式与绝缘外皮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其与由绝缘外皮覆盖芯线的电线的末端连接,且在所述端子的后方引出所述电线,所述端子具备外皮压接部,所述外皮压接部以向与所述电线的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伸出的方式形成,并压接于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在所述外皮压接部的前端缘部的所述绝缘外皮侧的位置形成有压缩部,所述压缩部以向前方开口的形式凹陷设置于所述外皮压接部,且所述压缩部的内部空间从所述外皮压接部的前端缘越朝向后方越狭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06 JP 2015-0446361.一种端子,其与由绝缘外皮覆盖芯线的电线的末端连接,且在所述端子的后方引出所述电线,所述端子具备外皮压接部,所述外皮压接部以向与所述电线的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伸出的方式形成,并压接于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在所述外皮压接部的前端缘部的所述绝缘外皮侧的位置形成有压缩部,所述压缩部以向前方开口的形式凹陷设置于所述外皮压接部,且所述压缩部的内部空间从所述外皮压接部的前端缘越朝向后方越狭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所述压缩部以从所述外皮压接部的前端缘越朝向后方在板厚方向上深度尺寸越浅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皮压接部的所述绝缘外皮侧即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所述压缩部中在板厚方向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浜田浩史嶋田高信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