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端子的电线及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74045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7:43
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具备:电线,其芯线由外皮覆盖;以及端子(20),其具有线筒(24)和绝缘筒(26),线筒(24)压接于从电线的外皮露出的芯线,绝缘筒(26)压接于电线的外皮,电线从端子(20)向后方引出,在绝缘筒(26)的压接的面上设置有凹部(26B),凹部(26B)的开口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缩窄的形状。电线越向后方拉伸,侵入到凹部(26B)内的外皮越朝向凹部(26B)的后方,从而被压缩而变硬,不易从凹部(26B)脱离,因此能提高耐冲击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带端子的电线及端子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带端子的电线及端子。现有技术以往,已知一种在电线上压接连接有端子的带端子的电线。这种带端子的电线具有线筒和绝缘筒,该线筒箍紧于从电线的外皮露出的芯线,该绝缘筒以箍紧的方式压接于电线的外皮。但是,若仅仅是线筒、绝缘筒压接于电线,则通过从外部对带端子的电线施加冲击,从而电线被向从端子脱离的方向拉伸,有时电线会从端子脱离。因此,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端子配件:其是通过将外嵌于电线的橡胶栓用绝缘筒箍紧从而与电线压接连接的端子配件,提高了将橡胶栓保持于端子配件的保持力。在该端子配件中,在绝缘筒的内表面(压接的面)设置有凹槽或者贯通孔,在将橡胶栓用绝缘筒箍紧时,橡胶栓侵入到该凹槽或者贯通孔中,从而提高将橡胶栓保持于端子配件的保持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10-10285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近年来,在汽车等的线束等的领域中,以轻量化等为目的制造直径细的细径电线,该芯线采用与细径电线对应的高强度铝合金。采用这样的铝合金的细径电线的耐冲击强度低,即使采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端子配件,也根据从外部对带端子的电线施加的冲击的程度,有侵入到凹槽或者贯通孔中的橡胶栓、外皮脱离的危险。因此,要求提高带端子的电线的耐冲击强度。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创造的,目的是提高耐冲击强度。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带端子的电线,具备:电线,其芯线由外皮覆盖;以及端子,其具有线筒和绝缘筒,该线筒压接于从所述电线的所述外皮露出的所述芯线,该绝缘筒压接于所述电线的所述外皮,所述电线从所述端子向后方引出,在所述绝缘筒的所述压接的面上设置有凹部,该凹部的开口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缩窄的形状。在上述的带端子的电线中,通过绝缘筒压接于电线的外皮,从而该被压接的部分的外皮的一部分侵入到设置于绝缘筒的凹部内。并且,因为凹部的开口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缩窄的形状,所以即使针对电线向从端子脱离的方向、即向后方拉伸的方向施加力,但是电线越向后方拉伸,侵入到凹部内的外皮越朝向凹部的后方,从而被压缩而变硬,不易从凹部脱离。因此,在上述的带端子的电线中,即使通过从外部施加冲击从而电线被向后方拉伸,也能抑制电线从端子脱离,能提高耐冲击强度。在上述的带端子的电线中,也可以在所述绝缘筒的所述压接的面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凹部。根据该构成,与在绝缘筒的上述压接的面上设置有一个上述凹部的构成相比,能增加侵入到凹部内的外皮的分量,所以能有效地抑制电线从端子脱离,能进一步提高带端子的电线的耐冲击强度。在上述的带端子的电线中,所述凹部的开口也可以形成为三角形。根据该构成,能提供凹部的开口的具体形状,即: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缩窄的形状。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其它技术涉及一种端子,从该端子的后方引出电线,所述端子具有压接于所述电线的外皮的绝缘筒,在所述绝缘筒的所述压接的面上设置有凹部,该凹部的开口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缩窄的形状。在上述的端子中,通过绝缘筒压接于电线的外皮,从而该被压接的部分的外皮的一部分侵入到设置于绝缘筒的凹部内。并且,因为凹部的开口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缩窄的形状,所以即使在压接于电线后针对该电线向从端子脱离的方向、即向后方拉伸的方向施加力,但是电线越向后方拉伸,侵入到凹部内的外皮越朝向凹部的后方,从而被压缩而变硬,不易从凹部脱离。因此,在上述的端子中,即使在压接于电线后从外部施加冲击从而电线被向后方拉伸,也能抑制电线脱离,能提高耐冲击强度。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能提高耐冲击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一的带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图2是端子的平面展开图;图3是表示图2中的III-III截面的截面构成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展开状态的端子和载置于该端子上的电线的俯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二中的端子的平面展开图;以及图6是实施方式三中的端子的平面展开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一>参照图1至图4说明实施方式一。在实施方式一中,例示图1所示的带端子的电线1。此外,以下将侧视图及剖视图的上侧作为带端子的电线1的上方,将侧视图、各平面展开图、以及俯视图的左侧作为带端子的电线1的前方,将侧视图的下侧及剖视图的右侧作为带端子的电线1的右方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一的带端子的电线1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为圆形的电线10、以及与电线10压接连接的端子20。电线10包括由金属线材(例如使用与细径电线对应的高强度铝合金的线材)构成的芯线12、以及覆盖芯线12的绝缘外皮(外皮的一例)14,通过在该电线10的前端部将绝缘外皮14剥掉从而露出芯线12。在带端子的电线1中,在端子20与电线10压接连接的状态下,电线10向端子20的后方引出。端子20是通过对由铜合金构成的基材进行冲裁并实施弯曲加工等而形成的,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箱状部22、与电线10的芯线12连接的线筒24、与电线10的绝缘外皮14连接的绝缘筒26、以及对线筒24与绝缘筒26之间进行连接的连接部28。箱状部22成形为呈方筒状的箱状,在其内部插入有未图示的阳端子的极耳。线筒24具有左右延伸的一对线筒片24A,该线筒片24A相对于在电线10的前端部从绝缘外皮14露出的芯线12以向内卷入的形式箍紧,从而压接于该芯线12。此外,在线筒24中压接于电线10的芯线12的面(内表面)设置有凹状的多个锯齿24B,多个锯齿24B用于实现与芯线12的良好的导通并且提高芯线12的保持力。绝缘筒26隔着连接部28设置于线筒24的后方,具有左右延伸的一对绝缘筒片26A。绝缘筒26通过绝缘筒片26A围绕电线10的外周箍紧,从而压接于电线10的绝缘外皮14。此外,如图2所示,在端子20压接于电线10前的状态下,线筒24的左右方向尺寸和绝缘筒26的左右方向尺寸大致相等。如图2及图3所示,在绝缘筒26中压接于电线10的绝缘外皮14的(内表面)设置有五个凹部26B。这些凹部26B在左右方向上以等间隔排列设置,成为相同尺寸及相同形状。各凹部26B的深度D1(参照图3)形成为例如0.05mm,各凹部26B的开口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缩窄的形状。具体地,各凹部26B的开口在图2所示的俯视图中成为正三角形,该正三角形的一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其它的两边位于该一边的后方侧。实施方式一的带端子的电线1是如上构成,接着对带端子的电线1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带端子的电线1的制造过程中,如图4(各筒24、26以展开为大致平面状的状态表示)所示,在压接前的状态、即一对线筒片24A及一对绝缘筒片26A开放的状态(展开状态)的端子20上载置电线10的前端部。此时,电线10的芯线12配置于线筒24的内表面上及连接部28的一部分上,电线10的绝缘外皮14配置于连接部28的剩余部分上及绝缘筒26的内表面上。接着,通过将一对线筒片24A箍紧而使线筒24压接于电线10的芯线12,并且通过将一对绝缘筒片26A箍紧从而使绝缘筒26压接于电线10的绝缘外皮14。当线筒24压接于芯线12时,设置于线筒24的压接的面上的各锯齿24B侵入到芯线12,从而芯线12的表面的氧化被膜被破坏,可在芯线12与线筒24之间实现良好的导通。当绝缘筒26压接于绝缘被膜14时,被压接的部分的绝缘被膜14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带端子的电线及端子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具备:电线,其芯线由外皮覆盖;以及端子,其具有线筒和绝缘筒,该线筒压接于从所述电线的所述外皮露出的所述芯线,该绝缘筒压接于所述电线的所述外皮,所述电线从所述端子向后方引出,在所述绝缘筒的所述压接的面上设置有凹部,该凹部的开口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缩窄的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06 JP 2015-0445891.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具备:电线,其芯线由外皮覆盖;以及端子,其具有线筒和绝缘筒,该线筒压接于从所述电线的所述外皮露出的所述芯线,该绝缘筒压接于所述电线的所述外皮,所述电线从所述端子向后方引出,在所述绝缘筒的所述压接的面上设置有凹部,该凹部的开口形成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浜田浩史森川悟史中田丈博大塚拓次嶋田高信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