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0870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3 00:11
利用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20)是以芯线(31)由绝缘外皮(32)覆盖的电线(30)向后方引出的形式压接于电线(30)的端子(20),具备压接于芯线(31)的芯线压接部(40)和压接于绝缘外皮(32)的端子(20),压接于绝缘外皮(32)的状态下的外皮压接部(50)构成为具有:平坦部(55),其向电线(30)的引出方向平坦地延伸;以及凸部(52),其形成比该平坦部(55)向芯线(31)侧突出的形式,且该突出量越朝向后方越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利用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端子与电线连接的带端子的电线,已知日本实开平7-36364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带端子的电线。该端子具有可压接电线的筒部,在该筒部形成有多个贯通孔。通过将筒部紧固并将电线铆接压接于端子,从而导体的折返部由绝缘外皮按压而压接于端子的底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7-3636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述的构成中,当导体的截面积变小时,保持导体的力会下降,在电线被拉伸的情况下施加于绝缘外皮的力逐渐变大。于是,筒部的贯通孔的边缘部分容易侵入绝缘外皮,绝缘外皮会破裂。这样,可以说筒部铆接压接于绝缘外皮,铆接绝缘外皮对提高电线的耐冲击强度没有作出任何贡献,作为对导体的保持力下降进行弥补的方式不能使用绝缘外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利用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为如下构成,以电线向后方引出的形式压接于所述电线,所述电线的芯线由绝缘外皮覆盖,所述端子具备:芯线压接部,其压接于所述芯线;以及外皮压接部,其压接于所述绝缘外皮,压接于所述绝缘外皮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皮压接部具有:平坦部,其向所述电线的引出方向平坦地延伸;以及凸部,其形成比该平坦部向所述芯线侧突出的形式,且该突出量越朝向后方越大。另外,利用本说明书公开的带端子的电线,构成为具备:电线,其芯线由绝缘外皮覆盖;以及端子,其压接于该电线,所述电线从所述端子向后方引出,所述端子具备压接于所述芯线的芯线压接部和压接于所述绝缘外皮的外皮压接部,压接于所述绝缘外皮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皮压接部具有:平坦部,其向所述电线的引出方向平坦地延伸;以及凸部,其形成比该平坦部向所述芯线侧突出的形式,且该突出量越朝向后方越大。根据这样的构成,与平坦部相比凸部能更以高压缩对绝缘外皮进行压缩。在此,当电线被向后方拉伸时,在凸部的前端侧被压缩的绝缘外皮随着朝向后端侧而减径。并且,当绝缘外皮的压缩达到界限而达到不能进一步压缩的状态时,由于不能通过凸部的后端侧,从而防止电线脱落。而且,绝缘外皮由于受到高压缩应力而固化,从而在局部刚性变高,能维持在凸部的后端侧钩挂的状态。因此,能使用绝缘外皮提高电线的保持力。这样,在本说明书的带端子的电线中,并不是如以往那样使边缘部分侵入到绝缘外皮并钩挂,而是以高压缩应力提高绝缘外皮的刚性,所以绝缘外皮相对于电线的拉伸不会变形,容易保持形状,可以说不易被切断。因此,根据本说明书的带端子的电线,通过使外皮压接部压接于绝缘外皮,从而能提高电线的耐冲击强度。利用本说明书公开的带端子的电线也可以设为以下构成。所述凸部具有:锥状的压缩面,其越朝向后方越靠近所述芯线侧;以及垂直面,其设置于该压缩面的后端,以相对于所述平坦部比所述压缩面相对于所述平坦部更接近于垂直的角度与所述平坦部相连。根据这样的构成,当电线被向后方拉伸时,绝缘外皮容易沿着锥状的压缩面滑动,能顺利地压缩绝缘外皮。另外,在利用压缩面压缩绝缘外皮时,能由垂直面承受来自绝缘外皮的反作用力,因此能避免凸部变形。也可以设为以下构成,所述外皮压接部包括底壁和从该底壁的两侧缘突出地设置的一对外皮压接片,所述凸部在从一方所述外皮压接片横穿所述底壁达到另一方所述外皮压接片的区域形成为单一的肋状。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利用凸部在宽范围连续地压缩绝缘外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利用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在电线被拉伸时能使用绝缘外皮提高电线的耐冲击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带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图2是图1中的A-A线剖视图;图3是端子的侧视图;图4是展开状态下的压接部的俯视图;图5是图3中的B-B线剖视图;以及图6是图4中的C-C线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6的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0构成为具备端子20和电线30。电线30包括将导电性的金属线材绞合而成的芯线31和覆盖该芯线31的绝缘树脂制的绝缘外皮32。通过在电线30的前端部将绝缘外皮32剥皮,从而露出芯线31,通过在该芯线31上压接端子20,从而电线30和端子20能导通地连接。这样,电线30从端子20向后方引出。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子20是阴端子,构成为具备:箱形的端子连接部21,其与作为对方侧端子的阳端子连接;芯线压接部40,其压接于电线30的芯线31;以及外皮压接部50,其压接于电线30的绝缘外皮32。另外,在端子连接部21与芯线压接部40之间设置有将这些连结的前侧连接部22,在芯线压接部40与外皮压接部50之间设置有将这些连结的后侧连接部23。各连接部22、23呈大致U字状,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形式。另外,在端子20上设置有端子连接部21、前侧连接部22、芯线压接部40、后侧连接部23以及外皮压接部50共有的底壁24。芯线压接部40包括底壁24和从该底壁24的两侧缘向上方突出地设置的一对芯线压接片41。另外,芯线压接部40呈大致U字状,一对芯线压接片41形成为对置的配置。芯线压接片41的下部连结到前侧连接部22的侧壁和后侧连接部23的侧壁。另外,如图4所示,在芯线压接部40的压接面凹设有滚花形状的锯齿42。锯齿42由呈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的多个凹部43构成。当各芯线压接片41压接于芯线31时,各凹部43沿着构成芯线31的各金属线材的轴线方向排列,通过各凹部43的长边侧的边缘部分侵入芯线31,从而可发挥高保持力。另外,在芯线31为铝的情况下,凹部43的长边侧的边缘部分刺破在芯线31的表面形成的非导电性的氧化被膜等,凹部43的长边侧的边缘部分相对于隐藏在氧化被膜等下的导电性的铝层能导通地连接。外皮压接部50包括底壁24和从该底壁24的两侧缘向上方突出设置的一对外皮压接片51。另外,外皮压接部50呈大致U字状,形成为一对外皮压接片51对置的配置。外皮压接片51的下部连结到后侧连接部23的侧壁。于是,在外皮压接部50的压接面突出设置有单一的呈肋状的凸部52。凸部52设置于从一方外皮压接片51的突出端部53横穿底壁24达到另一方外皮压接片51的突出端部53的区域,但是如图5所示,凸部52的两端部配设于不达到外皮压接片51的外缘54的区域。如图2所示,压接于绝缘外皮32的状态下的外皮压接部50设为具有如下的构成:前后一对平坦部55,其向电线30的引出方向平坦地延伸;以及凸部52,其形成比这些平坦部55向芯线31侧突出的形式,且该突出量越朝向后方越大。即,在外皮压接部50的前后两侧配置有一对平坦部55,在这些平坦部55之间配置有凸部52。两平坦部55在外皮压接片51的突出端部53处相互连结。如图2所示,凸部52通过向芯线31侧锻打外皮压接部50而形成。因此,在凸部52中的与压接面相反侧的面形成有凹部58,由此,凸部52的板厚在前后方向的所有位置上形成为大致恒定。如图6所示,凸部52具有:锥状的压缩面56,其越朝向后方越靠近芯线31侧;以及垂直面57,其设置于该压缩面56的后端,以相对于平坦部55比压缩面56相对于平坦部55更接近于垂直的角度与平坦部55相连。本实施方式是如上构成,接着对其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带端子的电线10的制造方法简单地进行说明。在电线30的端部将绝缘外皮32剥皮,使芯线31露出。接着,将芯线31载置于端子20的芯线压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以电线向后方引出的形式压接于所述电线,所述电线的芯线由绝缘外皮覆盖,所述端子具备:芯线压接部,其压接于所述芯线;以及外皮压接部,其压接于所述绝缘外皮,压接于所述绝缘外皮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皮压接部具有:平坦部,其向所述电线的引出方向平坦地延伸;以及凸部,其形成比该平坦部向所述芯线侧突出的形式,且该突出量越朝向后方越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06 JP 2015-0447551.一种端子,以电线向后方引出的形式压接于所述电线,所述电线的芯线由绝缘外皮覆盖,所述端子具备:芯线压接部,其压接于所述芯线;以及外皮压接部,其压接于所述绝缘外皮,压接于所述绝缘外皮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皮压接部具有:平坦部,其向所述电线的引出方向平坦地延伸;以及凸部,其形成比该平坦部向所述芯线侧突出的形式,且该突出量越朝向后方越大。2.一种带端子的电线,构成为具备:电线,其芯线由绝缘外皮覆盖;以及端子,其压接于该电线,所述电线从所述端子向后方引出,所述端子具备压接于所述芯线的芯线压接部和压接于所述绝缘外皮的外皮压接部,压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浜田浩史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