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7160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6:55
热交换器具有管道(1)、层叠芯(2)以及结合板(3)。管道具有:第一板(11、11a、11b),该第一板(11、11a、11b)与层叠芯的芯宽度方向的端面中的至少一端面相对地配置;以及第二板(12、12a、12b),该第二板(12、12a、12b)配置于层叠芯的管层叠方向的端面中的至少一端面侧。第二板具有:第二板端板部(121),该第二板端板部(121)与层叠芯的芯宽度方向的端面相对地配置并钎焊于第一板的壁面;第二板中央板部(122),该第二板中央板部(122)与层叠芯的管层叠方向的端面相对地配置;以及凸缘部(123),该凸缘部(123)在管层叠方向上延伸,与结合板的槽部的底部壁面(32)钎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以在2015年3月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5-40553号、在2015年4月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5-75287号、在2015年11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5-230897号为基础,这里通过参照将该记载内容编入本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层叠了多个管得到的层叠芯收纳在管道内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种热交换器,例如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中,在管道内收纳层叠芯,用于使外部的配管与管道结合的结合板接合于管道的端部。在制造这样的结构的热交换器时,在扁平状的管之间配置有外散热片并进行临时组装,将临时组装后的层叠芯收纳在管道内,将管道嵌合于结合板的槽部,并对它们进行钎焊。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92642号小册子根据专利技术人的研究,在以往的热交换器中,由于钎焊时的焊料的溶融而导致层叠芯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尺寸减少。另一方面,将管道嵌合于结合板的槽部,而利用结合板的槽部来决定管道的位置,管道中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尺寸不变。因此,根据专利技术人的研究,由于钎焊时的层叠芯的尺寸减少,从而导致在外散热片与管道之间、管与外散热片之间产生间隙,有可能在管道、外散热片、管之间分别产生钎焊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钎焊不良的产生。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热交换器具有:管道,该管道将至少两个板组合而形成为筒状,在内部形成供第一流体通过的第一流体流路,在第一流体流路的一端侧形成有第一流体的流入口,在第一流体流路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第一流体的流出口;层叠芯,该层叠芯层叠有多个扁平状的管,在该管的内部形成供第二流体通过的第二流体流路,在相邻的管之间配置有外散热片,管和外散热片被钎焊在一起并被收纳在管道内;以及结合板,该结合板具有包围流入口或者流出口的周缘部的槽部,该结合板钎焊于管道,在将与管层叠方向和第一流体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芯宽度方向时,管道具有:第一板,该第一板与层叠芯的芯宽度方向的端面中的至少一端面相对地配置;以及第二板,该第二板配置于层叠芯的管层叠方向的端面中的至少一端面侧,第二板具有:第二板端板部,该第二板端板部与层叠芯的芯宽度方向的端面相对地配置,钎焊于第一板的壁面;第二板中央板部,该第二板中央板部与层叠芯的管层叠方向的端面相对地配置;以及凸缘部,该凸缘部在管层叠方向上延伸,与结合板的槽部的底部壁面钎焊。由此,第一板与第二板在钎焊时能够在管层叠方向上相对移动,第二板伴随着钎焊时的层叠芯的尺寸变化而追随移动。因此,在钎焊时在外散热片与板之间、管与外散热片之间不容易产生间隙,防止钎焊不良的产生。并且,由于第二板具有在管的层叠方向上延伸的凸缘部,因此即使在管层叠方向上层叠芯的尺寸发生变化,也能够维持凸缘部与结合板的槽部的底部壁面的钎焊构造。并且,根据另一观点,热交换器具有:管道,该管道将至少两个板组合而形成为筒状,在内部形成有供第一流体通过的第一流体流路,在第一流体流路的一端侧形成有第一流体的流入口,在第一流体流路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第一流体的流出口;层叠芯,该层叠芯层叠有多个扁平状的管,在该管的内部形成供第二流体通过的第二流体流路,在相邻的管之间配置有外散热片,管和外散热片被钎焊在一起并被收纳在管道内;以及结合板,该结合板具有包围流入口或者流出口的周缘部的槽部,该结合板钎焊于管道,管道具有:第一板,该第一板具有在管层叠方向上延伸的壁面;以及第二板,该第二板配置于层叠芯的管层叠方向的端面中的至少一端面侧,第二板具有:第二板端板部,该第二板端板部在管层叠方向上延伸,钎焊于第一板的壁面;第二板中央板部,该第二板中央板部与层叠芯的管层叠方向的端面相对地配置;以及凸缘部,该凸缘部至少从第二板中央板部在管层叠方向上延伸,与结合板的槽部的底部壁面进行钎焊。由此,实现与上述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根据又一观点,热交换器具有:管道,该管道将第一板和第二板组合而形成为筒状,在内部形成有供第一流体通过的第一流体流路,在第一流体流动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第一流体的流入口,在第一流体流动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第一流体的流出口;层叠芯,该层叠芯层叠有多个扁平状的管,在该管的内部形成供第二流体通过的第二流体流路,在相邻的管之间配置有外散热片,管和外散热片被钎焊在一起并被收纳在管道内;以及框状的结合板,该结合板包围流入口或者流出口,钎焊于管道中的第一流体流动方向的两端部,在将与管层叠方向和第一流体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芯宽度方向时,第一板具有:第一板两端板部,该第一板两端板部与层叠芯的芯宽度方向的两端面相对地配置并钎焊于层叠芯;第一板中央板部,该第一板中央板部与层叠芯的管层叠方向的一端面相对地配置并钎焊于层叠芯;以及第一板凸缘部,该第一板凸缘部从该第一板中的第一流体流动方向的两端部朝向作为第一流体的流路的相反侧的外侧延伸,并且与结合板相对的面垂直于第一流体流动方向,第二板具有:第二板两端板部,该第二板两端板部与层叠芯的芯宽度方向的两端面相对地配置并钎焊于层叠芯;第二板中央板部,该第二板中央板部与层叠芯的管层叠方向的另一端面相对地配置并钎焊于层叠芯;以及第二板凸缘部,该第二板凸缘部从该第二板中的第一流体流动方向的两端部朝向作为第一流体的流路的相反侧的外侧延伸,并且与结合板相对的面垂直于第一流体流动方向,第一板两端板部与第二板两端板部在沿芯宽度方向重叠的部位被钎焊,第一板凸缘部及第二板凸缘部与结合板中的垂直于第一流体流动方向的底部壁面钎焊。并且,根据又一观点,热交换器具有:管道,该管道将第一板和第二板组合而形成为筒状,在内部形成有供第一流体通过的第一流体流路,在第一流体流动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第一流体的流入口,在第一流体流动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第一流体的流出口;层叠芯,该层叠芯层叠有多个扁平状的管并收纳在管道内,在该管的内部形成供第二流体通过的第二流体流路;以及结合板,该结合板具有包围流入口或者流出口的槽部,该结合板钎焊于管道,第一板具有:一对第一板两端板部,该一对第一板两端板部在管层叠方向上延伸;第一板中央板部,该第一板中央板部将第一板两端板部彼此连结,并且与层叠芯的管层叠方向的一端面相对地配置;以及第一板凸缘部,该第一板凸缘部从第一板中央板部和第一板两端板部在管层叠方向上延伸,与结合板的槽部的底部壁面钎焊,第二板具有:一对第二板两端板部,该一对第二板两端板部在管层叠方向上延伸,与第一板两端板部重合并钎焊;第二板中央板部,该第二板中央板部将第二板两端板部彼此连结,并且与层叠芯的管层叠方向的另一端面相对地配置;以及第二板凸缘部,该第二板凸缘部从第二板中央板部和第二板两端板部在管层叠方向上延伸,与结合板的槽部的底部壁面钎焊。由此,伴随着钎焊时的层叠芯的尺寸变化,第一板与第二板能够相对移动。因此,在钎焊时,在外散热片与板之间、管与外散热片之间不容易产生间隙,防止钎焊不良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右侧视图。图4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第一板的立体图。图6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第二板的立体图。图7是将管道的一部分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热交换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管道(1),该管道(1)将至少两个板(11、12、11a、11b、12a、12b)组合而形成为筒状,在该管道(1)的内部形成有供第一流体通过的第一流体流路(13),在所述第一流体流路的一端侧形成有所述第一流体的流入口(14),在所述第一流体流路的另一端侧形成有所述第一流体的流出口(15);层叠芯(2),该层叠芯(2)层叠有多个扁平状的管(21),在该管(21)的内部形成有供第二流体通过的第二流体流路,在相邻的所述管之间配置有外散热片(22),所述管和所述外散热片被钎焊在一起并被收纳在所述管道内;以及结合板(3),该结合板(3)具有包围所述流入口或者所述流出口的周缘部的槽部(33),该结合板(3)钎焊于所述管道,在将与管层叠方向(B)和第一流体流动方向(A)交叉的方向设为芯宽度方向(C)时,所述管道具有:第一板(11、11a、11b),该第一板(11、11a、11b)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芯宽度方向的端面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面相对地配置;以及第二板(12、12a、12b),该第二板(12、12a、12b)配置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管层叠方向的端面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面侧,所述第二板具有:第二板端板部(121),该第二板端板部(121)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芯宽度方向的端面相对地配置,并钎焊于所述第一板的壁面;第二板中央板部(122),该第二板中央板部(122)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管层叠方向的端面相对地配置;以及凸缘部(123),该凸缘部(123)在所述管层叠方向上延伸,与所述结合板的所述槽部的底部壁面(32)钎焊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02 JP 2015-040553;2015.04.01 JP 2015-07528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管道(1),该管道(1)将至少两个板(11、12、11a、11b、12a、12b)组合而形成为筒状,在该管道(1)的内部形成有供第一流体通过的第一流体流路(13),在所述第一流体流路的一端侧形成有所述第一流体的流入口(14),在所述第一流体流路的另一端侧形成有所述第一流体的流出口(15);层叠芯(2),该层叠芯(2)层叠有多个扁平状的管(21),在该管(21)的内部形成有供第二流体通过的第二流体流路,在相邻的所述管之间配置有外散热片(22),所述管和所述外散热片被钎焊在一起并被收纳在所述管道内;以及结合板(3),该结合板(3)具有包围所述流入口或者所述流出口的周缘部的槽部(33),该结合板(3)钎焊于所述管道,在将与管层叠方向(B)和第一流体流动方向(A)交叉的方向设为芯宽度方向(C)时,所述管道具有:第一板(11、11a、11b),该第一板(11、11a、11b)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芯宽度方向的端面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面相对地配置;以及第二板(12、12a、12b),该第二板(12、12a、12b)配置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管层叠方向的端面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面侧,所述第二板具有:第二板端板部(121),该第二板端板部(121)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芯宽度方向的端面相对地配置,并钎焊于所述第一板的壁面;第二板中央板部(122),该第二板中央板部(122)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管层叠方向的端面相对地配置;以及凸缘部(123),该凸缘部(123)在所述管层叠方向上延伸,与所述结合板的所述槽部的底部壁面(32)钎焊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具有从所述第二板的所述第一流体流动方向端部朝向所述管道的外方延伸的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将一张所述第一板(11)和一张所述第二板(12)组合而形成为筒状,所述第一板具有:第一板端板部(111),该第一板端板部(111)分别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芯宽度方向的端面相对地配置;以及第一板中央板部(112),该第一板中央板部(112)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管层叠方向的一端面相对地配置并连结所述第一板端板部,所述第二板配置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管层叠方向的另一端面侧。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将两张第一板(11a、11b)和两张第二板(12a、12b)组合而形成为筒状,所述两张第一板中的一方的第一板(11a)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芯宽度方向的一端面相对地配置,另一方的第一板(11b)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芯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面相对地配置,所述两张第二板中的一方的第二板(12a)配置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管层叠方向的一端面侧,另一方的第二板(12b)配置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管层叠方向的另一端面侧。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具有封闭突起部(114),该封闭突起部(114)填埋在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结合板的集合部中产生的集合部间隙。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突起部中的所述集合部间隙侧的面是平面,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结合板中的所述集合部间隙侧的面是R形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具有第一板端板部(111),该第一板端板部(111)分别与所述层叠芯的所述芯宽度方向的端面相对地配置,所述封闭突起部中的所述集合部间隙侧的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板端板部的角度(θ)在45度以上。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突起部中的所述集合部间隙侧的面是R形状,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结合板中的所述集合部间隙侧的面是平面。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突起部中的所述集合部间隙侧的面中的、与所述第二板相对的面是R形状,与所述结合板相对的面是平面,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结合板中的所述集合部间隙侧的面是R形状。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突起部中的所述集合部间隙侧的面中的、与所述第二板相对的面是平面,与所述结合板相对的面是R形状,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结合板中的所述集合部间隙侧的面是R形状。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填埋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结合板的集合部中产生的间隙的封闭部件(4)插入所述间隙。12.根据权利要求1、2、3、5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具有定位部(113),该定位部(113)与所述底部壁面抵接,从而决定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结合板在所述第一流体流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供所述结合板配设的所述第一流体的流入口或者所述第一流体的流出口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为大致矩形。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板具有:内壁面(31),该内壁面(31)从所述底部壁面的内周侧缘部竖立设置;以及卡定部(36),该卡定部(36)从所述内壁面向所述第一流体流路侧突出,能够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一流体流动方向的端面卡合。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遍及所述内壁面的整周而设置。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将所述内壁面中的相对的部位连接。17.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器具有:管道(1),该管道(1)将至少两个板(11、12、11a、11b、12a、12b)组合而形成为筒状,在该管道(1)的内部形成有供第一流体通过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斋藤荘史山中章原田真树山田研二铃木和贵浅野太一寺地翔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