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侧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6879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5:08
一种车体侧部结构,设置有:侧梁(3),该侧梁(3)具有向着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凹入的凹部(32b),并且该侧梁沿着车辆的侧部的下部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中空的车门(2),该中空的车门(2)具有被设置为在侧视图中与侧梁(3)重叠的车门底部(2a),该中空的车门(2)被设置在侧梁(3)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和力传递部件(4),该力传递部件(4)具有向着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凸出的凸部(4f),该力传递部件(4)设置于车门底部(2a)的中空内部中,并且将向着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作用的载荷传递到侧梁(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体侧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体侧部结构,其被构造为将输入到车辆的侧门并且向着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作用的力传递到侧梁。
技术介绍
车辆具有均配备有车门和侧梁的侧部,该车门将设置为使乘客上车和下车的开口打开和关闭,并且该侧梁形成该开口的底部框架。传统的车门通过被形成为中空形状而确保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碰撞具有冲击吸收性。侧梁是构成车体的框架的一种部件,并且通过被形成为闭合截面而确保具有强度和刚性。侧梁与诸如形成所述开口的前后框架的立柱和支承车辆的内部的地板的横梁这样的其它框架部件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车辆侧部的结构中,为了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提高对乘客的保护性,已经考虑将输入到车门的力(侧面碰撞力)传递到侧梁。换句话说,该结构能够通过利用针对从车门传递到侧梁的侧面碰撞力而从该侧梁作用于车门的反作用力,抑制车门进入车辆的内部,从而提高对乘客的保护性。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结构将中空车门的底端形成为沿着大致水平延伸的板状,并且以当从侧面观看时底端与侧梁重合的方式设置该底端。根据这种结构,在侧面碰撞时,由于底端将与侧梁抵接,所以可以将侧面碰撞力从车门的底端传递到侧梁。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No.2009-214791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然而,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描述地,将车门的底端设置在侧梁的高度处的这种结构由于车门的该底端的屈曲和/或车门的中空部分的压扁而具有吸收侧面碰撞力的可能性。该结构还具有使已经抵接侧梁的车门的底端偏移(移位)的可能性。由于这些原因,该结构可以减小传递到侧梁的侧面碰撞力。如果传递到侧梁的侧面碰撞力不充足,则可能不能确保从侧梁到车门的充足的反作用力,以抑制车门进入车辆的内部。在具有装接了检测车辆的侧面碰撞的碰撞检测传感器的框架部件的车辆的构造中,在不充足的侧面碰撞力传递到侧梁的情况下,侧面碰撞的发生与检测之间的时间延迟可能增大,从而耽误保护乘客的控制(例如,使气囊膨胀的控制)的启动。因此,例如,从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提高对乘客的保护性的角度,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结构仍具有改进的余地。鉴于前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能够提高对乘客的保护性的车体侧部结构。除了以上目的,从下面的“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各个构造得到而传统技术尚未实现的有益效果也能够被认为是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1)在这里公开的车体侧部结构包括:侧梁,该侧梁在车辆的侧部的下部处在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向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凹入的凹部;中空的车门,该车门具有被设置为当从侧面观看时与所述侧梁重叠的车门底部,并且该车门布置于所述侧梁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和力传递部件,该力传递部件具有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凸出的凸部,该力传递部件被设置在所述车门底部的中空内部中,并且被构造为将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作用的力传递到所述侧梁。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优选地形成为互相对应的形状。(2)所述侧梁优选地在所述侧梁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上具有形成为板状的侧面部。在该情况下,所述力传递部件优选地被设置为当从侧面观看时与所述侧面部重叠。(3)优选地,所述凸部的上下方向长度被设定为比所述凹部的上下方向长度短。换句话说,所述凸部优选地具有比所述凹部的上下方向长度短的上下方向长度。(4)优选地,所述凸部被设置在所述凹部的下方。(5)所述侧梁优选地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梁结合在一起。所述力传递部件优选地被设置为当从侧面观看时与所述横梁重叠。这意味着优选地将所述力传递部件设置为当从侧面观看时与所述侧梁和所述横梁二者重叠。(6)所述力传递部件优选地在所述车门底部的后端与安装在所述车辆中的座椅的前侧的位置之间延伸。(7)所述力传递部件优选地在所述车门底部的所述中空内部中形成闭合截面。(8)所述力传递部件优选地包括通过发泡成型形成的树脂材料。(9)所述力传递部件优选地包括通过弯曲形成的钢材。(10)所述力传递部件优选地是实心部件。专利技术的效果由于公开的车体侧部结构的力传递部件设置在车门底部的中空内部中,当从侧面观看时与侧梁重叠,所以能够将施加于车门并且指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力通过该力传递部件迅速地传递到侧梁。这抑制了车门进入车辆的内部。例如,在基于传递到侧梁的碰撞而检测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能够较早地检测侧面碰撞。由于侧梁具有凹部并且力传递部件具有凸部,所以车门底部的向着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移位使凸部配合到凹部内,使得能够迅速地传输输入到车门并且向着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作用的力,从而抑制车门的底部的偏移。凹部和凸部还抑制车门进入车室的内部,并且使得能够较早地检测到侧面碰撞。因此,能够提高乘客的保护性。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实施例的车体侧部结构的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图示出图1的车辆的底部的框架结构的顶视图;图3是图示出图1的车辆的侧部的框架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示出图1的车辆的侧部的主要部分的垂直截面图(图1的A-A截面图);图5是图示出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图4的侧部的变形状态的图,图5A图示出在当侧面碰撞力传递到侧梁时的变形,并且图5B图示出在图5A的时间点之后的变形;并且图6是图示出当应用根据变形例的力传递部件时,与图4的截面对应的截面的图。参考标记列表1车辆2车门2a车门底部3侧梁4、40力传递部件4f、40f凸部11c侧面部13座椅前横梁(横梁)14座椅后横梁(横梁)32b凹部L1凸部的上下方向长度L2凹部的上下方向长度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车体侧部结构的实施例。下面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所以没有限制未在下面的对实施例的描述中明确描述的各种变形和技术的应用的意图。在下面的描述中,基于处于水平姿态的车辆,将向前的行驶方向称为前方;将前方的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并且基于前方而定义左右方向。也将从前方到后方及从后方到前方的方向称为长度方向,并且也将从左到右及从右到左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在车辆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设置了车室(interior),并且也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称为车室侧。[1.构造]根据实施例的车体侧部结构是这样的框架部件的结构,即,在车门的内部设置力传递部件,使得当例如侧面碰撞时施加到车门的力传递到诸如车体的侧梁。在下文中,现在将描述车体的侧部及其周边的基本结构,并且然后描述侧梁、车门和力传递部件的详细结构。该实施例的车体侧部结构应用于图1所示的车辆1的车体的侧部。该实例采用了单壳体结构,其中形成车体的框架的各部件(框架部件)与将各部件连结的面板部件一体化以形成单体。在车体的各个侧部,设置了使乘客上车和下车的开口(在下文中称为“入口”)。入口由用作底部的框架的侧梁3、用作顶部的框架的车顶纵梁8、以及用作侧部的框架的立柱5-7封闭。将侧梁3、车顶纵梁8以及立柱5-7视为形成车体侧部的框架的部件。侧梁3在车辆长度方向上沿着车室地板的左右两侧的边缘延伸。车顶纵梁8在车辆长度方向上沿着车室顶篷的左右两侧的边缘延伸。立柱5-7垂直布置在侧梁3与车顶纵梁8之间。立柱5-7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即,从前方到后方)以A柱5、B柱6和C柱7的顺序排列。立柱5-7彼此隔开。具体地,在车体的各侧部,由B柱6分隔的两个入口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这些入口通过各自的车门2打开和关闭。在下文中,将着重描述打开和关闭前侧入口的车门2及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体侧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体侧部结构,包括:侧梁,该侧梁在车辆的侧部的下部处在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向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凹入的凹部;中空的车门,该车门具有车门底部并且被布置在所述侧梁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所述车门底部被设置为当从侧面观看时与所述侧梁重叠;以及力传递部件,该力传递部件具有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凸出的凸部,该力传递部件设置在所述车门底部的中空内部中,并且被构造为将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作用的力传递到所述侧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2.25 JP 2015-0353241.一种车体侧部结构,包括:侧梁,该侧梁在车辆的侧部的下部处在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向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凹入的凹部;中空的车门,该车门具有车门底部并且被布置在所述侧梁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所述车门底部被设置为当从侧面观看时与所述侧梁重叠;以及力传递部件,该力传递部件具有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凸出的凸部,该力传递部件设置在所述车门底部的中空内部中,并且被构造为将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作用的力传递到所述侧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中,所述侧梁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上具有形成为板状的侧面部;并且所述力传递部件被设置为当从侧面观看时与所述侧面部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中,所述凸部的上下方向长度被设定为比所述凹部的上下方向长度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贞行稻垣英孝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