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腔内封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14451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4 13:4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管腔内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封堵端(1)、过渡段(2)、开口端(3),所述封堵端(1)用于封堵管腔内瘤颈口,所述过渡段(2)连接所述封堵端(1)与所述开口端(3),所述过渡段(2)位于血管管腔中。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管腔内封堵装置,植入血管后,可以稳定设置在血管分叉处或血管终末段,用于腔内瘤颈口的封堵,能直接封堵终末型动脉瘤瘤颈口、也可在放入封堵装置后辅助终末型宽颈动脉瘤瘤颈口弹簧圈栓塞。

An intraluminal plugg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raluminal closure devic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sealing end (1), including the transition section (2), (3), the open end of the plugging end (1) for plugging in the lumen of the neck of aneurysms, the transition section (2)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aling end (1) with the open end (3), the transition section (2) located in the lumen of blood vessel.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the inner lumen closure device, implanted vessels, can be set in the vascular bifurcation or vascular stability of terminal, used to seal the cavity the neck of aneurysms, can directly block the terminal type aneurysm neck, can also be put in after the end sealing device of auxiliary type wide neck aneurysm neck coil embol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腔内封堵装置
本申请涉及血管内介入治疗
,特别是涉及一种管腔内封堵装置。
技术介绍
管腔壁(特别是动脉壁)可能会形成被称为动脉瘤的病理扩张区域。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扩张或膨出所导致的结果。人体血管分叉处和血管大角度弯折处是动脉瘤易发部位之一,动脉瘤瘤壁极薄,血流直接冲压在动脉瘤内,若不进行干预,该动脉瘤会一直膨胀,随时会有破裂的危险,动脉瘤一旦破裂,对人体的生命将构成极大威胁。根据动脉瘤出现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周围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内脏动脉瘤、脑动脉瘤等。动脉瘤形如气球,壁极薄,容易破裂出血,顷刻间便可能有生命危险。目前,针对动脉瘤可采取的方法有开刀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而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和器械的不断改进,介入治疗凭借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逐渐成为目前治疗动脉瘤的重要方法。处理不同部位的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具体方法与器械不尽相同,针对腹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覆膜支架,而针对脑动脉瘤使用较为广泛的为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根据其位置和血流动力学的不同,分为侧壁型动脉瘤和终末型动脉瘤两类。侧壁型动脉瘤位于动脉管壁的一侧,其瘤颈的远、近侧部分通常分别为动脉瘤的流入和流出道。终末型动脉瘤位于主干动脉分叉处的顶端,其瘤颈的中间部分通常为动脉瘤的流入道、周围部分通常为动脉瘤的流出道。终末型动脉瘤还常常是宽颈动脉瘤,其绝对宽≥4mm,或相对宽颈(瘤颈和瘤体直径比≥1/2)。宽颈动脉瘤是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挑战病例,一是不易获得完全性致密性弹簧圈栓塞而容易复发或破裂。有文献报道:宽颈动脉瘤致密栓塞率仅为15%,非宽颈动脉瘤致密栓塞率为85%。二是弹簧圈容易从动脉瘤内脱落至载瘤动脉,造成正常供血动脉闭塞和形成缺血性脑卒中。近年来,随着球囊辅助技术、支架辅助技术、双微导管技术和密网支架血流导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侧壁型动脉瘤弹簧圈栓塞不全的难点已经被攻克。而终末型宽颈动脉瘤仍然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未能攻克的难题,动脉瘤复发率仍旧很高,更好的辅助器械有待进一步开发。针对侧壁型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一般先将支架递送导管跨动脉瘤放置,再将栓塞微导管置于动脉瘤内距瘤底1/2-1/3处。在栓塞微导管释放部分弹簧圈后,经支架递送导管推送支架并跨动脉瘤颈在载瘤动脉内释放支架,然后再进行动脉瘤弹簧圈栓塞,直至完全性致密性动脉瘤栓塞。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侧壁型宽颈动脉瘤中,支架的主要作用有2点,一是变动脉瘤的宽颈为窄颈,防止了弹簧圈从动脉瘤溢出,为实现完全性致密性动脉瘤栓塞提供了结构学支撑;二是改变了载瘤动脉的行走方向和曲度,减轻了瘤颈流入道血流冲量,从而减少了动脉瘤复发。针对终末型宽颈动脉瘤,上述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技术仅适用于少数患者,并不适用于大部分患者。对此类动脉瘤,Y形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被尝试,但存在缺陷:一是微导管穿过第1枚支架网孔进入另一侧动脉有时不能实现;二是当第1枚支架网孔较大的开环支架时,第2枚支架穿越第1枚支架网孔的节段打开不完全甚至打不开。因此,解决终末型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难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为提供一种管腔内封堵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封堵装置,主要用于管腔内瘤颈口(如动脉瘤)的封堵,能直接封堵终末型动脉瘤瘤颈口、也可在放入封堵装置后辅助终末型宽颈动脉瘤瘤颈口弹簧圈栓塞。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管腔内封堵装置,包括封堵端、过渡段、开口端,所述封堵端用于封堵管腔内瘤颈口,所述过渡段连接所述封堵端与所述开口端,所述过渡段位于血管管腔中。优选地,所述封堵端为全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结构。优选地,所述封堵端设有网孔。优选地,所述过渡段包括稀疏段与密集段,所述稀疏段设置在所述过渡段靠近所述封堵端的一端,所述密集段设置在所述过渡段远离所述封堵端的一端。优选地,所述稀疏段上设有一个或多个侧孔。优选地,所述封堵端采用金属材料、高分子薄膜,或金属材料与高分子薄膜材料结合制成,所述过渡段、开口端由金属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金属材料为镍钛合金、Co-Cr合金、钴镍钼合金、不锈钢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高分子薄膜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氟乙烯、膨体聚四氟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封堵装置的封堵端、过渡段、开口端是通过激光雕刻或编织一次成型,或者是单独制备后连接成型。优选地,所述封堵装置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示标,所述示标采用黄金、钽、铂铱合金、钨中的一种或多种金属制成,所述示标通过焊接或压接或缠绕的方式与所述封堵装置相连。本专利技术的封堵装置,主要用于管腔内瘤颈口(如动脉瘤)的封堵,能直接封堵终末型动脉瘤瘤颈口、也可在放入封堵装置后辅助终末型宽颈动脉瘤瘤颈口弹簧圈栓塞。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封堵端、过渡段、开口端,可以实现在血管分叉处的顶端稳定、安全的固定并封堵管腔内瘤颈口。所述封堵端用于管腔内瘤颈口的封堵,过渡段放置在血管管腔中,用于支撑所述封堵端与所述开口端。设置开口端便于管腔内血液流通。封堵端直径可以大于或等于瘤颈口直径,也可小于瘤颈口直径。当设置封堵端直径大于或等于动脉瘤颈口直径,便于封堵端与动脉瘤颈口的贴合,同时,能够增加封堵端的稳定性。而当封堵端的直径小于瘤颈口直径时,只要封堵端能够阻止大部分血流进入瘤内,则可保证管腔内的瘤不破裂,达到封堵瘤颈口、保障病人生命安全的效果。封堵端的直径与入路血管的尺寸有关,由于封堵装置需要通过血管到达病变处,封堵装置的尺寸受到病变处入路血管尺寸的限制。当入路血管直径大,可以选择使用较大尺寸的封堵端,或使用全封闭的封堵端封堵瘤颈口;当入路血管狭窄或扭曲成角时,只能选择使用较小直径的封堵端,或半封闭的封堵端,使整个封堵装置顺利通过血管到达病变区域,实现对瘤颈口的封堵。过渡段设置于入路血管中,开口端设置在过渡段远离封堵端的另一端,即设置在入路血管中远离动脉瘤的那一端,设置开口端是为了保证入路血管的血液流通顺畅,使整个封堵装置既能实现对瘤口的封堵,又将对血管的正常运转的影响降到最低。本专利技术的封堵装置,可以设置封堵端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过渡段的直径,也可以设置封堵端的直径小于所述过渡段的直径。过渡段的直径通常配合入路血管的尺寸设置,以达到稳定固定,同时不影响血液流通的效果,通常过渡段的直径可以设置为略大于入路血管的直径,从而提供足够的径向支撑。而封堵端的直径需要配合管腔内瘤颈口的直径(如动脉瘤颈宽)设置,同时封堵端的尺寸应能顺利通过入路血管到达瘤颈口。当入路血管直径大,可以选择使用较大尺寸的封堵端,或使用全封闭的封堵端封堵瘤颈口;当入路血管狭窄时,只能选择使用较小直径的封堵端,或选用半封闭的封堵端,使整个封堵装置顺利通过血管到达病变区域,实现对瘤颈口的封堵。因此,根据不同病变区域的瘤颈口直径,以及入路血管尺寸的不同,封堵端与过渡段的直径也会不同,因此封堵端的直径与过渡段的直径相比,根据病变区域的不同,可以设置封堵端的直径大于、等于或小于过渡段的直径。封堵端直径的变化可以设置成突变,也可以设置成渐变的。本专利技术的封堵端设置为全封闭的结构时,可以设置成封堵盘结构,将动脉瘤颈口全部或部分覆盖。封堵端设置为半封闭的结构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管腔内封堵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腔内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封堵端(1)、过渡段(2)、开口端(3),所述封堵端(1)用于封堵管腔内瘤颈口,所述过渡段(2)连接所述封堵端(1)与所述开口端(3),所述过渡段(2)位于血管管腔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腔内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封堵端(1)、过渡段(2)、开口端(3),所述封堵端(1)用于封堵管腔内瘤颈口,所述过渡段(2)连接所述封堵端(1)与所述开口端(3),所述过渡段(2)位于血管管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端(1)为全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端(1)设有网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2)包括稀疏段(201)与密集段(202),所述稀疏段(201)设置在所述过渡段(2)靠近所述封堵端(1)的一端,所述密集段(202)设置在所述过渡段(2)远离所述封堵端(1)的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稀疏段(201)上设有一个或多个侧孔(20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卫剑成正辉邱宇晨尹周王端诚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瑞康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