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栓装置及取栓组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731869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取栓装置,包括推杆和设置在所述推杆远端的可收缩支架,所述可收缩支架在放松状态下呈第一柱状,且能够弹性压缩变形至横截面变小的第二柱状,所述可收缩支架被约束至第二柱状时以及放松至第一柱状时,均具有沿延伸方向贯通设置且至少能够用于容纳微导丝的容纳通道。对可收缩支架进行优化,使得引入可收缩支架的过程中,微导丝并不会对可收缩支架的移动干涉,因此,有效地保证可收缩支架进入到血栓位置。以有效地避免在取栓的过程中,微导丝需要撤出的问题。所以该取栓装置能够有效地解决取栓过程中需要反复导入微导丝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取栓装置的取栓组件。

Bolt taking device and bolt taking compon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栓装置及取栓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取栓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取栓装置,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取栓装置的取栓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目前临床上对血栓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药物溶栓是通过静脉或动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解血栓,以恢复血流畅通。但是溶栓治疗对时间窗具有严格的限制,同时仍然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机械取栓是将取栓器输送到血栓位置,然后进一步将血栓从血管中取出,包括血栓切除、血栓抽吸、支架取栓等,支架取栓具有导航性和快速血管再通的优势,并且远期并发症的风险更低。目前支架取栓术中,一次取栓不一定能使血管再通,需要进行多次取栓操作,每次取栓均需要重新将微导丝送至目标位置以建立通路。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取栓过程中需要反复导入微导丝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栓装置,该取栓装置可以有效地解决取栓过程中需要反复导入微导丝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取栓装置的取栓组件。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取栓装置,包括推杆和设置在所述推杆远端的可收缩支架,所述可收缩支架在放松状态下呈第一柱状,且能够弹性压缩变形至横截面变小的第二柱状,所述可收缩支架被约束至第二柱状时以及放松至第一柱状时,均具有沿延伸方向贯通设置且至少能够用于容纳微导丝的容纳通道。在该取栓装置中,在使用时,配合微导丝以及内管腔大小与第二柱状大小相一致的微导管使用,先将微导丝导入血管内,直到穿过目标血栓位置,在微导丝的引导下,穿入微导管,直到微导管穿过血栓位置。并使微导丝近端穿过可收缩支架,然后使可收缩支架收缩以由推杆推入至微导管内,然后在推杆的推动下,可收缩支架向远处移动,此时因为具有通道,所以微导丝的存在不会干涉阻挠可收缩支架向前移动,此时微导丝从推杆中部通孔穿过或从推杆与微导管之间穿过,因此也不会干涉推杆移动。直到在推杆推动下可收缩支架进入到血栓位置,然后,保持该取栓装置、微导丝相对血管位置不发生变化,向外,即向近处回撤微导管,直到微导管脱离可收缩支架,而在微导管脱离过程中,可收缩支架因为没有微导管约束,所以在弹性变形力作用下展开至第一柱状,即进入放松状态,此时可收缩支架会嵌入到血栓中,直到可收缩支架完全展开。然后保持微导丝位置不变,此时同时撤出微导管和取栓装置,在取栓装置外撤过程中,因为可收缩支架嵌入到血栓中,所以在移动过程中,对血栓起到切割脱离的作用,同时端部起到推动血栓的作用,以逐渐带动血栓移动至体外。而当需要再次导出血栓时,只需要再次导入微导管以及取栓装置即可,而无需再导入微导丝。在该取栓装置中,微导丝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所以半径非常小,在保留微导丝存在血管中时,并不会干涉可收缩支架切割以及带出血栓。同时对可收缩支架进行优化,使得引入可收缩支架的过程中,微导丝并不会对可收缩支架的移动干涉,因此,有效地保证可收缩支架进入到血栓位置。以有效地避免在取栓的过程中,微导丝需要撤出的问题,因此该取栓装置能够有效地解决取栓过程中需要反复导入微导丝的问题。优选地,所述推杆的中部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微导丝的通孔和/或所述推杆外侧面与所述第二柱状外侧面之间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微导丝的间隙。优选地,所述可收缩支架的远端和/或近端设置有环件,所述环件内腔能够套设所述微导丝上。优选地,所述可收缩支架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环件,在放松状态下,所述可收缩支架两端向端部方向逐渐收缩以与所述环件连接,所述推杆为管件,且内部管腔为所述通孔且与所述环件同轴设置。优选地,所述可收缩支架内部设置有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的管腔能够容纳所述微导丝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可收缩支架两端的所述环件衔接。优选地,所述推杆上套设有导入器,所述导入器的内径与所述第二柱状直径相等。优选地,所述支架包括X射线下可视的显影标记。优选地,所述推杆包括X射线下可视的显影标记。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取栓组件,该取栓组件包括上述任一种取栓装置,该取栓组件还包括微导丝和微导管,微导管的内管腔横截面与第二柱状直径横截面大小形状相等,取栓装置的容纳通道直径不小于微导丝的直径。由于上述的取栓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取栓装置的取栓组件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导丝从推杆外侧穿过时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导丝对微导管的引导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入器工作前取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入器工作中取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收缩支架导入微导管时取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导管回撤前可收缩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导管回撤后可收缩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收缩支架取血栓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优化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推杆1、可收缩支架2、通孔3、环件4、导向管5、导入器6、微导丝7、微导管8、血管9、血栓10。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取栓装置,以有效地解决取栓过程中需要反复导入微导丝的问题。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1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导丝从推杆外侧穿过时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导丝对微导管的引导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入器工作前取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入器工作中取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收缩支架导入微导管时取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导管回撤前可收缩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导管回撤后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栓装置,包括推杆和设置在所述推杆远端的可收缩支架,所述可收缩支架在放松状态下呈第一柱状,且能够弹性压缩变形至横截面变小的第二柱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收缩支架被约束至第二柱状时以及放松至第一柱状时,均具有沿延伸方向贯通设置且至少能够用于容纳微导丝的容纳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栓装置,包括推杆和设置在所述推杆远端的可收缩支架,所述可收缩支架在放松状态下呈第一柱状,且能够弹性压缩变形至横截面变小的第二柱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收缩支架被约束至第二柱状时以及放松至第一柱状时,均具有沿延伸方向贯通设置且至少能够用于容纳微导丝的容纳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的中部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微导丝的通孔和/或所述推杆外侧面与所述第二柱状外侧面之间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微导丝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收缩支架的远端和/或近端设置有环件,所述环件内腔能够套设所述微导丝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收缩支架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环件,在放松状态下,所述可收缩支架两端向端部方向逐渐收缩以与所述环件连接,所述推杆为管件,且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韵岱姜卫剑成正辉尹周王端诚肖西良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瑞康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