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支架输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36487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脑动脉支架输送系统,该支架输送系统包括推送芯丝以及设于推送芯丝上的摩擦套,推送芯丝的远端设有导向弹簧,导向弹簧的远端设有球帽,所述推送芯丝上至少设有一段弹性支撑件,以对支架进行支撑,使支架的外壁与血管的管壁完全贴合,所述弹性支撑件在自由状态下呈膨胀状形态,当弹性支撑件置于微导管中时,弹性支撑件朝微导管的轴向延伸,使弹性支撑件的直径缩小,以能够被置于微导管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支撑弹性体恢复膨胀状形态并将支架的远端撑开,使支架的远端首先能够与血管壁紧密贴合,然后可通过支撑弹性体对支架的其余部分进行梳理,使支架整体与血管壁紧密贴合,提高支架与血管壁的贴壁性,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手术的成功率。手术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脑动脉支架输送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脑动脉支架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疾病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极大的危害。
[0003]现有技术中,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0004](1)外科夹闭法,采用属夹子夹闭动脉瘤的颈部,以阻断颅内动脉瘤与脑循环血流,在恢复正常载瘤动脉供血的同时,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
[0005](2)瘤内栓塞法,采用栓塞材料填充动脉瘤,使瘤体内形成血栓,避免瘤体进一步扩大而出现破裂出血。
[0006](3)血管内支架法,向血管内植入支架,干扰从载瘤动脉进入动脉瘤的血流,使动脉瘤中的血液出现阻滞淤积,从而形成动脉瘤血栓,并进一步促使瘤体封闭,以防止瘤体破裂。
[0007]由于动脉瘤一般长于大脑动脉环的周围,而大脑动脉环周围存在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和脑组织。在利用外科夹闭法治疗动脉瘤时,对医生的医术要求极高,且利用外科夹闭法治疗动脉瘤的患者死亡率仍高达50%。对于大型或局型等复杂的动脉瘤,单纯采用瘤内栓塞法进行治疗时,患者的复发率较高。
[0008]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瘤应用较多的治疗方法是血管内支架法,血管支架法所需要用到的医疗器械便是血流导向装置,但为了将血流导向装置输送到动脉瘤位置处,则需要借助一种输送器。目前市场上的血流导向装置的输送器的核心部件大多为摩擦套,支架被装载在所述摩擦套结构上,在摩擦套结构与支架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使得支架随输送导丝同步运动,例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为CN201710357796.X中所公开的结构。但是,硅胶摩擦套大多仅用于提供血流导向装置中的支架(密网支架)输送时的附着力,而不具备张开密网支架的功能,进而使得密网支架在运送到指定位置时与摩擦套脱离较为困难,操作者需要反复调整,容易导致密网支架褶皱或移位,从而导致支架扭转或自膨不完全,不能很好地贴合血管壁,无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脑动脉支架输送系统,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支架与血管壁的贴壁性,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0010]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脑动脉支架输送系统,该支架输送系统包括推送芯丝以及设于推送芯丝上的摩擦套,推送芯丝的远端设有导向弹簧,导向弹簧的远端设有球帽,所述推送芯丝上至少设有一段弹性支撑件,以对支架进行支撑,使支架的外壁与血管的管壁完全贴合,所述弹性支撑件在自由状态下呈膨胀状形态,当弹
性支撑件置于微导管中时,弹性支撑件朝微导管的轴向延伸,使弹性支撑件的直径缩小,以能够被置于微导管中。
[0011]进一步地,所述摩擦套与推送芯丝之间设有转动套。
[0012]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件由至少一个螺旋弹簧体构成。
[0013]进一步地,所述螺旋弹簧体的圈数至少为圈。
[0014]进一步地,所述螺旋弹簧体的直径从螺旋弹簧体的中部朝两端逐渐递减。
[0015]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件由至少两根金属体构成,以使弹性支撑件在膨胀形态下为橄榄形或球形。
[0016]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输送系统还包括柔性输送管,摩擦套套在柔性输送管的远端管体上。
[0017]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件的远端固定在推送芯丝的远端,弹性支撑件的近端固定在柔性输送管的远端上。
[0018]进一步地,所述柔性输送管外设有柔性外管,柔性输送管与柔性外管同轴设置。
[0019]进一步地,所述推送芯丝、弹性支撑件和/或柔性输送管上设有显影标记。
[0020]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推送芯丝的远端设置支撑弹性体,以通过微导管将支架以及支撑弹性体输送治血管的病灶位置后,将支撑弹性体以及支架推出微导管远端外后,支撑弹性体恢复膨胀状形态并将支架的远端撑开,使支架的远端首先能够与血管壁紧密贴合,然后可通过支撑弹性体对支架的其余部分进行梳理,使支架整体与血管壁紧密贴合,提高支架与血管壁的贴壁性,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支撑弹性体回收至柔性输送管中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0中螺旋弹簧被拉长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3是本专利技术操作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5]在本专利技术中,远端指远离手术操作者的一端;近端指靠近手术操作者的一端。
[0036]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脑动脉支架输送系统,该支架输送系统包括推送芯
丝5以及设于推送芯丝上的摩擦套7,推送芯丝5的远端设有导向弹簧2,导向弹簧2的远端设有球帽1,所述推送芯丝5上至少设有一段弹性支撑件4,以对支架进行支撑,使支架的外壁与血管的管壁完全贴合,所述弹性支撑件4在自由状态下呈膨胀状形态,当弹性支撑件4置于微导管中时,弹性支撑件4朝微导管的轴向延伸,使支撑弹簧4的直径缩小,以能够被置于微导管中。
[0037]上述结构为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可通过现有的微导管实现将支架以及支架输送系统中的球帽1、导向弹簧2以及弹性支撑件4输送至血管瘤位置。当弹性支撑件4被推出微导管外后,膨胀并将支架的远端撑开。
[0038]如图1所示,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在摩擦套7与推送芯丝5之间设有转动套11,从而实现当弹性支撑件4释放膨胀后,通过拉动推送芯丝5,带动支撑弹性系统4沿微导管的轴向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将支架撑开,使支架与血管壁完全贴合。转动套11可由PI材料制成。
[0039]转动套11与摩擦套7之间可通过UV胶粘接固定,为了防止转动套11沿推送芯丝5的轴向移动,在推送芯丝5位于转动套11的近端以及远端上分别设置显影标记3,以在进行显影的同时对转动套11进行限位。
[0040]在本专利技术中,弹性支撑件4具有两种结构,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其中一种由至少一个螺旋弹簧体41构成。采用螺旋弹簧体41作为支撑弹性件时,螺旋弹簧体41的圈数至少为2圈,可选地为2

3圈,优选地为3圈,以避免圈数过多而出现挂住支架的现象;螺旋弹簧体41可以设置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脑动脉支架输送系统,该支架输送系统包括推送芯丝(5)以及设于推送芯丝(5)上的摩擦套(7),推送芯丝(5)的远端设有导向弹簧(2),导向弹簧(2)的远端设有球帽(1),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芯丝(5)上至少设有一段弹性支撑件(4),以对支架进行支撑,使支架的外壁与血管的管壁完全贴合,所述弹性支撑件(4)在自由状态下呈膨胀状形态,当弹性支撑件(4)置于微导管中时,弹性支撑件(4)朝微导管的轴向延伸,使弹性支撑件(4)的直径缩小,以能够被置于微导管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动脉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套(7)与推送芯丝(5)之间设有转动套(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动脉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件(4)由至少一个螺旋弹簧体(41)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脑动脉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弹簧体(41)的圈数至少为(2)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脑动脉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正辉王端诚易文海尹周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瑞康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