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流人工湿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56094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4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流人工湿地系统,其池体由内向外依次分隔为中心生态塘系统区、中间湿地系统区和布水水道,布水水道的出水溢流入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内填充有基质,所述基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层设置的种植土层、生态填料层和集水透水层,种植土层上种植有湿地植物,所述集水透水层内设有集水管,集水管出水接入中心生态塘系统区,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分为位于外侧浅水区和位于中央的深水区,系统出水管的进口位于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深水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污水进行好氧‑厌氧环境的交替转换,适应于处理污染程度相对较高的污水,对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且适应于进水水质和水量的较大波动。

Mixed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mixed flow artificial wetland system, the tank body from inside to outside is divided into central ecological pond system area, middle area and wetland water distribution channel, the water channel of water overflow into the middle of the intermediate zone of wetland system, wetland system area filled with the matrix. The matrix includes setting in order from top to bottom layered soil, planting ecological filler layer and catchment aquifer, planting soil planted with wetland plants, the water permeable layer is arranged in the water in region ecological pond system water water access center, heart of the ecological pond system in between is outside of the shallow water and deep water area in the the central, deepwater import system outlet area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ecological pond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of alternating aerobic anaerobic environment of sewage, pollution to a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sewage treatment, has good purifying effect on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organic pollutants, greater volatility and adaptation to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流人工湿地系统
本技术涉及混合流人工湿地系统,属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控制
,可用于黑臭河道水体、生活污水或污水处理厂尾水等污水处理。
技术介绍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吸收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人工湿地的形式通常分为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其中潜流湿地根据水流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水平潜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现有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净化处理污染程度相对较低的有机污染废水,但具有对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去除能力受限的缺点。例如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负荷较低,水质净化效果不高,而水平潜流复氧能力弱,除氮效果较差,此外,传统人工湿地易堵塞,例如垂直流人工湿地,对进水悬浮物浓度要求较高。另外,由于实际中污水的排放量特别是排水水质不稳定,现有人工湿地难以维持稳定和有效的净化状态,导致单一功能的湿地系统对实际污水的适应能力和对氮、磷、有机物等化合物的去除无法达到预期处理效果。另外,现有技术下的生态池体系统(或称塘系统、稳定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人工构筑物系统,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主要依靠不溶性颗粒污染物的沉淀作用、塘内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来净化污水,净化能力有限,净化效果相对较差,且具有占地面积大,当污水的污染浓度较高时,还易产生臭味和滋生蚊蝇,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不适用处理高浓度的污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流人工湿地系统,这种湿地系统适应于处理污染程度相对较高的污水,对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且适应于进水水质和水量的较大波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混合流人工湿地系统,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由内向外依次分隔为中心生态塘系统区、中间湿地系统区和布水水道,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位于所述池体的中央区域,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围绕在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外侧,所述布水水道围绕在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的外侧,所述布水水道的外侧是构成池体外缘的隔墙一,所述布水水道和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之间通过隔墙二分隔,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和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之间通过隔墙三分隔,系统进水口接入所述布水水道,所述隔墙二设有布水水道的溢流堰,布水水道的出水通过溢流方式进入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内填充有基质,所述基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层设置的种植土层、生态填料层和集水透水层,所述集水透水层内或下方设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集水段)位于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的底部,所述集水管设有位于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出水口,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分为浅水区和深水区,其中深水区位于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中央区域,浅水区围绕在所述深水区的外侧,系统出水管的进口位于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深水区内,进水依次经过布水水道、中间湿地系统区和中央生态塘系统区的三级处理后,从系统出水管排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潜流湿地和塘系统的科学合理的组合,保证了湿地对污染水体的高效处理能力,加强了整个湿地系统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加强了含磷化合物的吸附与沉淀,加强了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规避了进水悬浮物浓度较高而阻塞人工湿地的缺点,从而适应于处理污染程度相对较高的污水,允许进水水质和水量的较大幅度的波动,并具有脱氮除磷效果,保证了对总氮、总磷及SS、COD和BOD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和净化水平,降低了维护费用,延长了系统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构造示意图;图2是与图1对应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混合流人工湿地,将潜流湿地系统与塘系统相结合,其池体由内向外依次分隔为中心生态塘系统区22、中间湿地系统区21和布水水道20,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位于所述池体的中央区域,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围绕在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外侧,所述布水水道围绕在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的外侧,所述布水水道的外侧是构成池体外缘的隔墙一2,所述布水水道和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之间通过隔墙二3分隔,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和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之间通过隔墙三4分隔,系统进水口1接入所述布水水道,所述隔墙二设有布水水道的溢流堰,布水水道的出水通过溢流方式进入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内填充有基质,所述基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层设置的种植土层15、生态填料层13和集水透水层14,所述集水透水层内或下方设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集水段)位于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的底部,所述集水管设有位于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出水口8,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分为浅水区和深水区,其中深水区位于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中央区域,浅水区围绕在所述深水区的外侧,系统出水管的进口9位于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内,进水依次经过布水水道、中间湿地系统区和中央生态塘系统区的三级处理后,从系统出水管12排出。优选的,所述布水水道的下部设有生态填料层13,以增强净化效果,并增加反硝化作用。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的基质中还可以包括环形进水过滤带(或称过滤层)18,所述环形进水过滤带位于所述溢流堰的溢流落水区域,邻接所述隔墙一的内侧上部。所述种植土层上可以种植有湿地植物16,以通过植物根系的作用,强化净化效果,改善基质的内部构造。所述种植土层的底面铺优选设有一层土工布,以避免种植土流失。所述集水管可以由一组或多组集水干管6和集水支管5构成,多组集水干管和集水支管分布在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的不同区域,以实现对不同区域的集水和排水,所述集水干管垂直于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的环形延伸方向,其出水段延伸至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出水段的端口构成所述集水管的出水口,所述集水支管沿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的环形延伸方向,数量为多个,与所述集水干管连接成丰字形结构,以实现有效且均匀的集水。所述集水干管的出水段优选采用向上延伸的立管,且优选采用顶端高度可调的结构,例如,设有能够弯成不同角度的软管,或采用能够拉伸的套管结构。通过适当设置或调整其顶端的高度,实现对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积水水位高度的控制。所述浅水区内可以设置溢流检查井10,所述溢流检查井的底部可以连接有对外排放的溢流管道11,由此可以通过溢流检查井控制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最高水位,并在进水量过多时辅助排水。所述隔墙一上设有布水水道排空孔,并可以设有排空控制阀门,所述布水水道排空孔位于所述布水水道的底部,连通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以便必要时将水道中的水排空。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和中央塘系统区之间设有湿地排空管道17,所述湿地排空管道穿过隔墙二,一端开口于所述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的底部,另一端开口于所述中央塘系统区的深水区,以便在必要时将湿地区的水排空。所述系统出水管的进水段优选为向上延伸的立管,且位于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中央,所述系统出水管的进水段的顶部管口构成所述系统出水管的进口,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底部设置有包围并固定所述系统出水管的进水段的石笼19,所述系统出水管的出水段为向上延伸的立管,该立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混合流人工湿地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流人工湿地系统,包括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由内向外依次分隔为中心生态塘系统区、中间湿地系统区和布水水道,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位于所述池体的中央区域,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围绕在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外侧,所述布水水道围绕在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的外侧,所述布水水道的外侧是构成池体外缘的隔墙一,所述布水水道和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之间通过隔墙二分隔,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和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之间通过隔墙三分隔,系统进水口接入所述布水水道,所述隔墙二设有布水水道的溢流堰,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内填充有基质,所述基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层设置的种植土层、生态填料层和集水透水层,所述集水透水层内或下方设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位于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的底部,所述集水管设有位于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出水口,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分为浅水区和深水区,其中深水区位于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中央区域,浅水区围绕在所述深水区的外侧,系统出水管的进口位于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深水区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流人工湿地系统,包括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由内向外依次分隔为中心生态塘系统区、中间湿地系统区和布水水道,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位于所述池体的中央区域,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围绕在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外侧,所述布水水道围绕在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的外侧,所述布水水道的外侧是构成池体外缘的隔墙一,所述布水水道和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之间通过隔墙二分隔,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和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之间通过隔墙三分隔,系统进水口接入所述布水水道,所述隔墙二设有布水水道的溢流堰,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内填充有基质,所述基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层设置的种植土层、生态填料层和集水透水层,所述集水透水层内或下方设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位于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的底部,所述集水管设有位于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出水口,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分为浅水区和深水区,其中深水区位于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中央区域,浅水区围绕在所述深水区的外侧,系统出水管的进口位于所述中心生态塘系统区的深水区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水道的下部设有生态填料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湿地系统区的基质中还包括环形进水过滤带,所述环形进水过滤带位于所述溢流堰的溢流落水区域,邻接所述隔墙一的内侧上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土层上种植有湿地植物。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土层的底面铺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飞虎陈广琳黄荣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