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间隙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44868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5 1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踏检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间隙检测装置。包括管体,包括检测底板,所述的检测底板的头部设有头部支撑架,所述的检测底板的尾部设有尾部支撑端,所述的头部支撑架的上部设有支撑A端、支撑B端和支撑C端,所述的头部支撑架与尾部支撑端间设有支撑D端、支撑E端、支撑F端、支撑G端和支撑I端。一种间隙检测装置结构紧凑,使用性能出色,提高产品品质。

Clearance detect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pedal detecting device, in particular to a clearance detecting device. Including tube, including the detection of the bottom floor, detection of the head of the support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 head, tail detection plate is arranged in the tail end of the support, the head of the support frame is arranged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upport A terminal, B terminal and C terminal support support, head support frame and the tail end of the support between a support D terminal, E terminal, F terminal support support support support, G end and I end. A clearance detection device with compact structure and excellent performance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间隙检测装置
本技术是一种踏检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间隙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燃油系统,没有相应的检测工具,或者检测设备使用成本相对较高,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中国专利201410733379.7,公开一种位置检测装置,包括外壳、检测杆、弹簧、位检单元、显示单元和接线端子。位检单元使被检测物体的位移转变为显示单元相应回路的通断,并将回路信号传输给相应接线端子。位检单元的功能可由干簧管与磁铁,接近开关、双触点继电器与反射板,或微动开关实现。显示单元包括指示灯,或发光二极管及电阻,用于显示被检测物体的位移信息。此结构的使用性能无法满足现有需求,同时此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结构紧凑度高,能快速进行检测的一种间隙检测装置。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间隙检测装置,包括管体,包括检测底板,所述的检测底板的头部设有头部支撑架,所述的检测底板的尾部设有尾部支撑端,所述的头部支撑架的上部设有支撑A端、支撑B端和支撑C端,所述的头部支撑架与尾部支撑端间设有支撑D端、支撑E端、支撑F端、支撑G端和支撑I端;所述的管体与头部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间隙检测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间隙检测装置,包括管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底板(2),所述的检测底板(2)的头部设有头部支撑架(3),所述的检测底板(2)的尾部设有尾部支撑端(4),所述的头部支撑架(3)的上部设有支撑A端(5)、支撑B端(6)和支撑C端(7),所述的头部支撑架(3)与尾部支撑端(4)间设有支撑D端(8)、支撑E端(9)、支撑F端(10)、支撑G端(11)和支撑I端(12);所述的管体(1)与头部支撑架(3)、支撑D端(8)、支撑E端(9)、支撑F端(10)、支撑G端(11)、支撑I端(12)和尾部支撑端(4)呈配接分布;所述的支撑A端(5)、支撑B端(6)、支撑C端(7)、支撑D端(8)、支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间隙检测装置,包括管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底板(2),所述的检测底板(2)的头部设有头部支撑架(3),所述的检测底板(2)的尾部设有尾部支撑端(4),所述的头部支撑架(3)的上部设有支撑A端(5)、支撑B端(6)和支撑C端(7),所述的头部支撑架(3)与尾部支撑端(4)间设有支撑D端(8)、支撑E端(9)、支撑F端(10)、支撑G端(11)和支撑I端(12);所述的管体(1)与头部支撑架(3)、支撑D端(8)、支撑E端(9)、支撑F端(10)、支撑G端(11)、支撑I端(12)和尾部支撑端(4)呈配接分布;所述的支撑A端(5)、支撑B端(6)、支撑C端(7)、支撑D端(8)、支撑E端(9)、支撑F端(10)分别由支撑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玉豹魏志成黄志林傅忠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杭铨高斯康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