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2462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1 1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换热组件,包括换热芯体和流量控制部件,换热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流量控制部件与换热芯体固定,流量控制部件包括本体部和基座部,基座部设置第三孔道,本体部包括位于本体部外周的凸缘部,第三孔道与第一孔道通过本体部连通或者第三孔道与第一孔道不连通;换热组件包括固定件,固定件包括抵接部,凸缘部包括面向固定件的第一侧部,第一侧部与抵接部相抵,且固定件与基座部固定设置。通过固定件固定本体部与基座部,使得本体部与基座部无需借助螺纹连接,使得换热组件抗振性能较好,而且具有较为精确的流量调节控制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组件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

技术介绍
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池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加热或冷却,以使电池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电池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因此环境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冷却系统对电池进行冷却,冷却系统中充注有冷却液,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实现电池的降温。一般地,电池的冷却系统包括换热器和膨胀阀,换热器一般可采用双流道换热器,内部流动两种流体,两种流体分别为互相隔离的制冷剂和冷却液,两者在换热器内热交换,使得冷却液冷却,并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对电池进行冷却。一般情况下,制冷剂在进入换热器前先通过膨胀阀节流降压,换热器和膨胀阀两者通过管路连接。由于换热器与膨胀阀之间的距离较大,处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容易发生流动状态的变化,如气液分层,影响制冷效果,且换热器与膨胀阀通过管路连接,不利于安装且抗振性能较差,增加连接管路也相应增加了安装步骤;另外,膨胀阀的阀体与阀座通过螺纹配合方式拧紧固定,无法保证拧紧角度及无法保证步进电机的定子和转子之间的初始相对角度,这就导致无法精确控制阀的开启脉冲。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振性能好、结构简单且流量调节控制较为精确的换热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组件,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有流量控制部件,所述流量控制部件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设置,所述流量控制部件包括本体部和基座部,所述基座部设置有第三孔道,所述本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孔道,所述本体部包括位于所述本体部外周的凸缘部,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通过所述本体部连通或者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不连通;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抵接部,所述凸缘部包括面向所述固定件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抵接部相抵,且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基座部固定设置。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件固定本体部和基座部,使得本体部与基座部无需借助螺纹连接,本体部与基座部安装时无需旋转固定,流量调节控制较为精确;同时流量控制部件与换热芯体集成在一起,结构简单,而且还省去流量调节组件与换热芯体连接所需的较长管道,抗振性能较强。附图说明图1为换热组件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图2为换热组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本体部的示意图;图3为换热组件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4为换热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本体部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换热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基座部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换热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换热组件局部剖面示意图;图8为换热组件其他实施方式的部分俯视示意图,其中示意出本体部与基座部的连接关系;图9为换热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本体部的仰视示意图;图10为图1所示换热组件中A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1示意出换热组件100的剖面示意图,图2示意出本体部10’的剖面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换热组件100包括换热芯体2和流量控制部件1,流量控制部件1与换热芯体2固定设置。换热芯体2包括多个板片,板片包括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依次交替层叠后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除最靠边的两片板片外,多数板片的一侧为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另一侧为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如一第一板片及与该板片相邻的两片第二板片的其中之一形成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那与另一第二板片则形成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换热芯体2包括第一孔道21、第二孔道22、第四孔道和第五孔道,第一孔道21、第二孔道22为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四孔道、第五孔道为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孔道21、位于板片之间的第一板间通道以及第二孔道22。第二流通通道包括第四孔道、位于板片之间的第二板间通道以及第五孔道。流量控制部件1包括本体部10、基座部20和线圈30,本体部10和基座部20组装固定,线圈30套在本体部10外部,本体部10包括套筒101、转子部件102、阀针部件103、流量调节区104、进口105、出口106以及连接部107,转子部件102位于套筒101内部,阀针部件103的至少部分位于转子部件102内部,本体部10包括封闭端1077和开口端1078,本体部10的至少部分由套筒101封闭,本体部10的开口端1078(即未被套筒封闭的一侧)设置进口105、出口106以及流量调节区104。基座部20包括第三孔道201,本体部1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三孔道201,第三孔道201与第一孔道21通过本体部10连通或者第三孔道201与第一孔道21不连通。换热组件100包括第一接口206和第二接口207,流量控制部件1设置有连接通道204,本体部10还包括有第一连接区108和第二连接区109,连接通道204连通第一接口206与第一连接区108,第二连接区109与第三孔道201中与第一孔道21连通的部分相连通,第一连接区108、第二连接区109之间通过流量调节区104连通或不连通,第二接口207与第二孔道22连通。流量控制部件1具体可由电控制,通电后,线圈30产生磁场并进而使本体部10内的可调节结构动作,致使流量调节区104流通的大小可调,从而实现流量的变化。第一接口和第一孔道间通过流量调节区104连通时,流体从第一接口经流量调节区进入第一孔道2,使流量控制部件1与换热芯体2之间无需额外的管路连接,使经流量控制部件1改变流量后的流体直接进入换热芯体2,例如流量控制部件1可用于节流,如此可避免经节流后处于气液两相状态的流体在较长的管路中出现流体状态的变化,如气液分层,从而影响换热效果;另外,流量调节组件与换热芯体集成在一起还有助于增强整个换热装置的抗振性能,提高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流量调节区流量为零,即第三孔道201与第一孔道21不连通。本体部10、10’的外壁设置连接部107,连接部107位于套筒101和出口106之间的一段壁部,连接部107与基座部20组装固定,连接部107包括凸缘部1071、本体壁1073,本体壁1073与凸缘部1071相邻,凸缘部1071包括第一侧部1071a和第二侧部1071b,第一侧部1071a与第二侧部1071b相对设置,第一侧部1071a面向本体部10的封闭端1077,本体壁1073与第二侧部1071b相邻接,本体壁1073的外径小于凸缘部1071的外径。凸缘部1071位于第三孔道201,基座部20包括第一定位台202,第一定位台202形成第三孔道201的一部分的壁部,第一定位台202与凸缘部1071的至少一部分相抵接。参照图1、图3、图6、图7,换热组件包括固定件40a、40b、40c,固定件与凸缘部1071相邻并接触设置,具体地,固定件包括抵接部,凸缘部1071的第一侧部1071a面向固定件,具体地,固定件套在本体部10外,固定件的抵接部与凸缘部1071的第一侧部1071a相抵接,且固定件与基座部20固定。本体部与基座部之间通过固定件固定,无需借助旋转操作,使得流量控制部件的起始位置可控,具体地说,通过预先设置安装的角度,利用固定件进行装配,使得装配过程中角度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换热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组件,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有流量控制部件,所述流量控制部件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设置,所述流量控制部件包括本体部和基座部,所述基座部设置有第三孔道,所述本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孔道,所述本体部包括位于所述本体部外周的凸缘部,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通过所述本体部连通或者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不连通;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抵接部,所述凸缘部包括面向所述固定件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抵接部相抵,且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基座部固定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组件,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有流量控制部件,所述流量控制部件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设置,所述流量控制部件包括本体部和基座部,所述基座部设置有第三孔道,所述本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孔道,所述本体部包括位于所述本体部外周的凸缘部,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通过所述本体部连通或者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不连通;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抵接部,所述凸缘部包括面向所述固定件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抵接部相抵,且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基座部固定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流量控制部件设置有连接通道,所述本体部包括有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二连接区与所述第三孔道中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的部分相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凸缘部位于所述第三孔道,所述基座部包括第一定位台和定位壁,所述第一定位台和所述定位壁形成所述第三孔道的一部分的壁部,所述第一定位台与所述凸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相抵接,至少一部分所述定位壁的位置与所述固定件的位置相对应,且所述定位壁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固定件的外壁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与所述基座部组装,所述固定螺母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孔道,所述固定螺母套在所述本体部外,所述固定螺母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外壁设置外螺纹,该固定螺母的内壁与所述本体部外壁相对设置,所述定位壁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固定螺母的外螺纹与该内螺纹螺纹连接;所述抵接部设置于所述固定螺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挡圈,所述挡圈套在所述本体部外,所述挡圈与所述基座部组装固定,所述基座部在所述定位壁处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内径大于所述凸缘部的外径,所述挡圈位于所述定位槽,且所述挡圈的外壁与所述定位槽的壁部抵接,所述本体部与所述基座部之间通过所述挡圈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流量控制部件设置有连接通道,所述本体部包括有第一连接区、第二连接区和流量调节区,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二连接区与所述第三孔道中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的部分相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流量调节区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区与所述第二连接区不连通;所述基座部包括安装面,所述凸缘部位于所述基座部的开口侧且所述凸缘部的一部分与所述安装面相抵,所述凸缘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三孔道的端孔直径,所述固定件包括压块和定位螺栓,所述压块包括中部开口,所述压块套在所述本体部外部,所述抵接部设置于所述压块,所述压块周边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基座部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位置相对应,所述本体部与所述基座部通过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中的定位螺栓固定;或者所述凸缘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孔道,所述基座部包括第一定位台,所述第一定位台形成所述第三孔道的一部分的壁部,所述第一定位台与所述凸缘部的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一定位台与所述凸缘部的一部分相抵接,所述固定件包括压块和定位螺栓,所述压块包括中部开口,所述压块套在所述本体部外部,所述抵接部设置于所述压块,所述压块周边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基座部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位置相对应,所述本体部与所述基座部通过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中的定位螺栓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还包括第二侧部,所述第二侧部与所述第一侧部相对设置,所述本体部包括第一定位缺口,所述第一定位缺口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外侧且所述第一定位缺口沿本体部轴向方向的高度不大于所述凸缘部沿本体部轴向方向的高度,所述基座部包括第二定位台,所述第二定位台形成所述第三孔道的一部分的壁部,所述第二定位台与所述凸缘部位置相对应,在所述本体部轴向方向上,所述第二定位台的台面与所述固定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凸缘部的第二侧部与所述固定件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定位台包括第二定位缺口,所述第二定位缺口位于所述基座部形成所述第三孔道的一部分的壁部,所述第二定位缺口的开口与所述第一定位缺口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定位销钉,且所述定位销钉位于所述第一定位缺口与所述第二定位缺口,所述定位销钉的端部不伸出所述第一侧部外。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包括本体壁,所述本体壁与所述凸缘部相邻,且所述本体壁的外径小于所述凸缘部的外径,所述凸缘部包括第二侧部,所述第二侧部与所述第一侧部相对设置,所述本体壁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垚锋张荣荣陆颖翀张根祥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