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连云开专利>正文

一种在稻田中一年三次投放泥鳅的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40206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0 15: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年三次投放泥鳅的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该方法稻田四周设置了养殖沟,在养殖沟内设置了U形养殖板,在U形板中设置导流板,泥鳅在U形养殖板内进行无土养殖,利于管理,提高了泥鳅的产量,降低了泥鳅的死亡率,方便了泥鳅的捕获。且在养殖沟中三次投放了泥鳅,大大增加了稻田的利用率以及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在稻田中一年三次投放泥鳅的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泥鳅的养殖方法,特别涉及在稻田中一年三次投放泥鳅的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属于水产动物养殖领域。
技术介绍
泥鳅(学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属鳅科。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药。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大,每年水稻面积达17亿亩以上,在稻田中养泥鳅,泥鳅可以吃稻田的水生昆虫及害虫、水稻穗掉下的花粉,释放减少饲料摄入量,同时减少水稻病虫害,水稻不使用农药,泥鳅的排泄物又可以给水稻提供营养,这样可以生产出无公害水稻和泥鳅产品。这种生态套养模式既不减少水稻产量,还能每亩增收优质商品泥鳅,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尤其是在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而现有技术中的稻田养殖泥鳅技术都是直接将泥鳅养殖在稻田中,由于泥鳅具有钻土的习性,到收获泥鳅时,对泥鳅的捕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且在稻田中泥鳅养殖一般是养殖一次,最多是养殖两次,没有对稻田进行最充分合理的利用,如何更加充分利用稻田来高效养殖泥鳅同时又能方便快捷的对泥鳅进行捕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优质泥鳅产量高、泥鳅死亡率低、泥鳅收获方便且多次收获泥鳅、收益高的一年三次投放泥鳅的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在稻田中一年三次投放泥鳅的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水源充足、弱酸性、灌溉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污染、交通便利、近自然河流或湖泊的稻田,在稻田的四周挖一条口形养殖沟,在养殖沟内设置U形养殖板,所述U形养殖板的两侧壁分别与养殖沟的侧壁紧贴,两侧壁高于稻田水面的高度,所述U形养殖板的底板与养殖沟的底部紧贴,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的部分均匀设置有若干溢水口,在养殖沟的U形养殖板上放一些福寿螺,在水体中种植浮水植物以及培养一些浮游生物;在4月中旬,向养殖沟中的U形养殖板中投放规格为3~5cm的泥鳅苗,泥鳅苗的数量为3000-5000尾,对泥鳅苗进行日常的饲料投喂以及管理,在8月初,将泥鳅进行捕获后,对养殖沟进行消毒处理,在8月底进行二次投放,向养殖沟中的U形养殖板中投放4-6cm的泥鳅,泥鳅的投放数量为3000-4000尾,同样对泥鳅进行日常的饲料投喂以及管理,在11月中旬对泥鳅进行捕获,选留个体比较大,活剥健壮的泥鳅备用做亲本,将养殖沟用石灰水进行消毒,施肥后,于12月中旬向养殖沟中的U形养殖板中投放泥鳅亲本,投放的亲本雌雄比为1:1,投放量为1500-2000尾,对亲本进行越冬管理。进一步地,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高度60-70cm。进一步地,所述浮水植物为水葫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表现在:提供了一种优质泥鳅产量高、泥鳅死亡率低、泥鳅收获方便、且多次收获泥鳅、收益高的一年三次投放泥鳅的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该方法稻田四周设置了养殖沟,在养殖沟内设置了U形养殖板,泥鳅在U形养殖板内进行无土养殖,利于管理,提高了泥鳅的产量,降低了泥鳅的死亡率,在U形板中设置导流板,防止了因水流过快对泥鳅造成的伤害,同时便于泥鳅收获,只要在排水口附近放置地笼,泥鳅就可以随着水流流向地笼,避免了传统稻田养殖泥鳅中泥鳅钻土逃逸,加大了泥鳅的捕获难度,可以说本方法在稻田养殖泥鳅中是一个崭新的突破。并且,本专利技术还在养殖沟中三次投放了泥鳅,大大增加了稻田的利用率以及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冬季投放泥鳅亲本,能够在第二年进行繁殖产卵,这样在稻田中能够顺利的实现养殖连续不中断,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了稻田,将其发挥到最大利益化,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一种在稻田中一年三次投放泥鳅的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准备:选择水源充足、弱酸性、灌溉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污染、交通便利、近自然河流或湖泊的稻田,稻田面积为2-6亩,在稻田的四周挖一条口形养殖沟,养殖沟绕稻田一周,将养殖沟中挖出的土堆设田埂上,加高加固田埂,养殖沟宽2米,深1.7米,养殖沟穿过田埂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与排水管设置在田埂底部,在拐角处都设置有排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分别设有防逃网,防止泥鳅从进水管或排水管中逃逸。在田埂外侧,开挖一条与养殖沟相对应的口字形循环沟,循环沟内种植有水草和藻类,养殖沟内的水通过排水管排到循环沟中,排到循环沟内的养殖水经过循环沟的净化后,再用水泵从进水管内流入养殖沟和养虾沟中,使养殖水得到循环利用。(2)养殖沟的构建:在养殖沟内设置U形养殖板,所述U形养殖板的两侧壁分别与养殖沟的侧壁紧贴,两侧壁高于稻田水面的高度,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水面高度60-70cm,所述U形养殖板的底板与养殖沟的底部紧贴,这就形成了泥鳅的养殖空间,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的部分均匀设置有若干溢水口,与田埂紧靠的侧壁的溢水口对应的田埂处设置有相应的排水孔,防止因为暴雨等情况,使稻田或者养殖沟的水满出,使泥鳅被水冲出,造成养殖损失,所述溢水口处设置有防逃网,同样防止泥鳅从溢水口处逃逸;在所述U形养殖板的两侧壁上还非对称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间隔为6米,长度为U形养殖板宽度的2/3,高度为10cm,在养殖沟的进水口设置有水泵,向养殖沟内放入水,当水流从进水口处进入时,所述水流在导流板的作用下流动,导流板同时也有缓冲的作用,防止因为水流过急而损伤泥鳅,养殖沟内的水面与稻田的水面齐平,在养殖沟内放人水后,进行肥水,可施加一些有机肥或者动物粪便,在养殖沟的U形养殖板上放一些福寿螺,在水体中种植浮水植物如水葫芦以及培养一些浮游生物,为泥鳅提供生态环境,同时为泥鳅提供一些生物饵料,保持水的透明度为25-30cm,这就形成了泥鳅的养殖空间,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的部分均匀设置有若干溢水口,与田埂紧靠的侧壁的溢水口对应的田埂处设置有相应的排水孔,防止因为暴雨等情况,使稻田或者养殖沟的水满出,使泥鳅被水冲出,造成养殖损失,所述溢水口处设置有防逃网,同样防止泥鳅从溢水口处逃逸;(3)泥鳅的放养:在4月中旬,对养殖沟进行消毒,并向养殖沟水体泼洒豆浆2天后,向养殖沟中投放表面光滑、无病无畸形的泥鳅苗,所述泥鳅苗在投放前用3%-5%的食盐水进行浸泡消毒5分钟,投放时养殖沟中的水温与育苗池的水温相差不大于1℃,pH为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稻田中一年三次投放泥鳅的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水源充足、弱酸性、灌溉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污染、交通便利、近自然河流或湖泊的稻田,在稻田的四周挖一条口形养殖沟,在养殖沟内设置U形养殖板,所述U形养殖板的两侧壁分别与养殖沟的侧壁紧贴,两侧壁高于稻田水面的高度,所述U形养殖板的底板与养殖沟的底部紧贴,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的部分均匀设置有若干溢水口,在养殖沟的U形养殖板上放一些福寿螺,在水体中种植浮水植物以及培养一些浮游生物;在4月中旬,向养殖沟中的U形养殖板中投放规格为3~5cm的泥鳅苗,泥鳅苗的数量为3000‑5000尾,对泥鳅苗进行日常的饲料投喂以及管理,在8月初,将泥鳅进行捕获后,对养殖沟进行消毒处理,在8月底进行二次投放,向养殖沟中的U形养殖板中投放4‑6cm的泥鳅,泥鳅的投放数量为3000‑4000尾,同样对泥鳅进行日常的饲料投喂以及管理,在11月中旬对泥鳅进行捕获,选留个体比较大,活剥健壮的泥鳅备用做亲本,将养殖沟用石灰水进行消毒,施肥后,于12月中旬向养殖沟中的U形养殖板中投放泥鳅亲本,投放的亲本雌雄比为1:1,投放量为1500‑2000尾,对亲本进行越冬管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稻田中一年三次投放泥鳅的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水源充足、弱酸性、灌溉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污染、交通便利、近自然河流或湖泊的稻田,在稻田的四周挖一条口形养殖沟,在养殖沟内设置U形养殖板,所述U形养殖板的两侧壁分别与养殖沟的侧壁紧贴,两侧壁高于稻田水面的高度,所述U形养殖板的底板与养殖沟的底部紧贴,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的部分均匀设置有若干溢水口,在养殖沟的U形养殖板上放一些福寿螺,在水体中种植浮水植物以及培养一些浮游生物;在4月中旬,向养殖沟中的U形养殖板中投放规格为3~5cm的泥鳅苗,泥鳅苗的数量为3000-5000尾,对泥鳅苗进行日常的饲料投喂以及管理,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连云开
申请(专利权)人:连云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