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邹进彬专利>正文

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402059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0 15: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挖设养殖沟,对所述养殖沟进行前处理,构造泥鳅生活场地,在所述养殖沟的进水口、出水口和溢水口中设置具有防逃效果的排水机构;步骤二、向稻田中加入发酵后的蓄禽粪肥,向稻田中灌水并移栽秧苗;步骤三、待秧苗返青后,将泥鳅苗放入养殖沟中,向养殖沟中定期对泥鳅进行投喂饵料,每20~30天换一次水;每隔4~5天通过充氧机对所述外环沟和所述内连沟的水进行充氧。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泥鳅套养在稻田中,能够形成自然环境的循环,促进水稻质量增加,又能够为泥鳅提供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得到天然、安全、营养的鱼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养殖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农业渔业发展均面临空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药物滥用,质量不高的问题,种植和养殖经济效益不高,调动不起农民的积极性。如果能够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加强生物多样化,还能改善水质,促进农民增收。现有的稻田套养泥鳅的养殖方法,存在些许问题:泥鳅喜钻洞,排水口、进水口和溢水口通常是泥鳅逃跑的最佳出口,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养殖池底部土壤因泥鳅的活动逐渐变得松散,导致大量稻田水流失,增大了养殖和种植的耗水量,增加了人力、物力的耗费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其通过将泥鳅套养在水稻田中,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巧妙结合,大大节省了养殖、种植成本,增大农民的整体收益;同时在出水口、进水口和溢水口中设置具有很好防逃作用的排水机构,防止泥鳅逃跑,还可以通过排水机构向养殖池中充入氧气,保证养殖池内部的含氧量,为泥鳅提供更佳的生活环境。为了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沼泽地改造为稻田,除去稻田四周的杂草,按300~500g/亩的量向稻田中洒生石灰,稻田暴晒5~9天,然后在稻田的田埂内侧的1~1.5m处挖掘外环沟,在位于所述外环沟内部的稻田区域挖掘十字形的内连沟,所述内连沟的端部与所述外环沟连通,形成相通的养殖沟,所述养殖沟的底表面与稻田表皮的距离均为40~60cm,宽度均为15~20cm;对所述养殖沟进行前处理,构造泥鳅生活场地;所述外环沟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和溢水口,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和所述溢水口中均设有排水机构;所述排水机构包括内接于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所述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沼泽地改造为稻田,除去稻田四周的杂草,按300~500g/亩的量向稻田中洒生石灰,稻田暴晒5~9天,然后在稻田的田埂内侧的1~1.5m处挖掘外环沟,在位于所述外环沟内部的稻田区域挖掘十字形的内连沟,所述内连沟的端部与所述外环沟连通,形成相通的养殖沟,所述养殖沟的底表面与稻田表皮的距离均为40~60cm,宽度均为15~20cm;对所述养殖沟进行前处理,构造泥鳅生活场地;所述外环沟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和溢水口,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和所述溢水口中均设有排水机构;所述排水机构包括内接于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所述溢水口的中空的两端敞开的第一管体、套设在所述第一管体内部的一端封闭的第二管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的封堵管,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养殖池外部,第二端位于所述养殖池内部;所述第二管体的封闭的一端位于所述养殖池内部,另一端位于养殖池外部,所述第二管体的封闭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端之间通过多个沿所述第一管体径向设置的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体的封闭一端的端面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封堵管为两端敞开的中空的结构,所述封堵管为有一定厚度的由内管和外管套设而成的双层管体,所述内管和外管的靠近所述养殖池的一端密封连接,使得所述封堵管位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时,靠近所述养殖池的一端形成封闭的端面,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填充有活性炭,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沿径向方向形成的端面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步骤二、将蓄禽粪肥按180~220kg/亩的量施入稻田的表皮,用塑料膜将蓄禽粪肥覆盖,密封发酵8~12天,然后将发酵后的蓄禽粪肥与稻田表皮往下10~15cm的淤泥充分混合;向稻田中灌水,在稻田中插入茎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生长及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秧苗,所述外环沟和所述内连沟中不栽种秧苗;步骤三、待秧苗返青后,将泥鳅苗放入所述外环沟和所述内连沟中,每亩稻田放养1.0~1.4万尾泥鳅,每尾重量为3~5g,保持稻田水位在60~70cm,控制稻田水水质透明度为25~30cm,水的pH值为7~7.5;每天早上7点、下午2点和晚上10点,对泥鳅进行投入饵料喂养;当气温低于28℃时,每20~30天换一次水;当气温高于28℃时,每5~7天换一次水,每次更换的水量为稻田中水量的55~60%;每次更换水的操作具体为:首先在位于出水口的排水机构的第一管体的第二端的端面上固定防逃网,然后将该排水机构的封堵管移出,通过排水机构的第一管体将稻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进彬
申请(专利权)人:邹进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