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连云开专利>正文

一种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40206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0 15: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提供了一种优质泥鳅产量高、泥鳅死亡率低、泥鳅收获方便、收益高的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该方法稻田四周设置了养殖沟,在养殖沟内设置了U形养殖板,在U形板中设置导流板,泥鳅在U形养殖板内进行无土养殖,利于管理,提高了泥鳅的产量,降低了泥鳅的死亡率,方便了泥鳅的捕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泥鳅的养殖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属于水产动物养殖领域。
技术介绍
泥鳅(学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属鳅科。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药。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大,每年水稻面积达17亿亩以上,在稻田中养泥鳅,泥鳅可以吃稻田的水生昆虫及害虫、水稻穗掉下的花粉,释放减少饲料摄入量,同时减少水稻病虫害,水稻不使用农药,泥鳅的排泄物又可以给水稻提供营养,这样可以生产出无公害水稻和泥鳅产品。这种生态套养模式既不减少水稻产量,还能每亩增收优质商品泥鳅,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尤其是在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而现有技术中的稻田养殖泥鳅技术都是直接将泥鳅养殖在稻田中,由于泥鳅具有钻土的习性,到收获泥鳅时,对泥鳅的捕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利用稻田来高效养殖泥鳅同时又能方便快捷的对泥鳅进行捕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优质泥鳅产量高、泥鳅死亡率低、泥鳅收获方便、收益高的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稻田准备、养殖沟的构建、泥鳅的放养、泥鳅的饲养与管理以及泥鳅的收获等步骤。进一步地,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准备:选择水源充足、弱酸性、灌溉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污染、交通便利、近自然河流或湖泊的稻田,稻田面积为2-6亩,在稻田的四周挖一条口形养殖沟,养殖沟绕稻田一周,将养殖沟中挖出的土堆设田埂上,加高加固田埂,养殖沟宽2米,深1.7米,养殖沟穿过田埂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与排水管设置在田埂底部,在拐角处都设置有排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分别设有防逃网,在田埂外侧,开挖一条与养殖沟相对应的口字形循环沟,循环沟内种植有水草和藻类。(2)养殖沟的构建:在养殖沟内设置U形养殖板,所述U形养殖板的两侧壁分别与养殖沟的侧壁紧贴,两侧壁高于稻田水面的高度,所述U形养殖板的底板与养殖沟的底部紧贴,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的部分均匀设置有若干溢水口,与田埂紧靠的侧壁的溢水口对应的田埂处设置有相应的排水孔,所述溢水口处设置有防逃网,在所述U形养殖板的两侧壁上还非对称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间隔为6米,长度为U形养殖板宽度的2/3,高度为10cm,在养殖沟的进水口设置有水泵,向养殖沟内放入水,养殖沟内的水面与稻田的水面齐平,在养殖沟的U形养殖板上放一些福寿螺,在水体中种植浮水植物以及培养一些浮游生物,保持水的透明度为25-30cm;(3)泥鳅的放养:当稻田插好水稻秧苗后,对养殖沟进行消毒,并向养殖沟水体泼洒豆浆2天后,向养殖沟中投放表面光滑、无病无畸形的泥鳅苗,所述泥鳅苗在投放前用3%-5%的食盐水进行浸泡消毒5分钟,投放时养殖沟中的水温与育苗池的水温相差不大于1℃,pH为6.7-7.2,与育苗池的pH相差不超过0.5,投放的时间为晴天的上午9点,在四个拐角处同时进行投放,投放的泥鳅苗规格为3~5cm,每个拐角处投放1000-1200尾,泥鳅苗投放当天16:30开始投喂饲料,饲料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3%,投喂点为四个拐角处,在四个拐角处设置有投饵框,泥鳅苗投放后,在所述U形养殖板上方设置防逃网,并在四个投喂点的防逃网上设置投喂门;(4)泥鳅的饲养与管理:从第二天开始,饲料的投喂时间为上午8:00-9:00,下午17:00-18:00,每天投喂两次,以10天为一个周期,下个周期的饲料投喂量比上个周期的饲料投喂量增加4%-7%,每次投喂时,打开投喂点防逃网上的投喂门,将投喂饲料在投喂时间内进行分批投喂,投喂完后再关上投喂门;对水质进行监控,每隔20天,养殖沟用1~2ppm的漂白粉泼洒消毒,每10~15天全池泼洒2~3克/立方米磷酸氢钙1次,每天早、中、晚3次巡视检查,观察水质变化以及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做好防逃工作。(5)泥鳅的收获:每年9月,稻田收割后,除去U形养殖板上的防逃网,捞出水中的浮水植物,在每个排水管附近放置地笼进行捕捞,在所述地笼中放置有诱饵,随着排水管排水,泥鳅随着水流以及诱饵的引诱进入地笼中。进一步地,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高度60-70cm。进一步地,所述浮水植物为水葫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表现在:提供了一种优质泥鳅产量高、泥鳅死亡率低、泥鳅收获方便、收益高的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该方法稻田四周设置了养殖沟,在养殖沟内设置了U形养殖板,泥鳅在U形养殖板内进行无土养殖,利于管理,提高了泥鳅的产量,降低了泥鳅的死亡率,在U形板中设置导流板,防止了因水流过快对泥鳅造成的伤害,同时便于泥鳅收获,只要在排水口附近放置地笼,泥鳅就可以随着水流流向地笼,避免了传统稻田养殖泥鳅中泥鳅钻土逃逸,加大了泥鳅的捕获难度,可以说本方法在稻田养殖泥鳅中是一个崭新的突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一种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包括稻田准备、养殖沟的构建、泥鳅的放养、泥鳅的饲养与管理以及泥鳅的收获等步骤。具体步骤如下:(1)稻田准备:选择水源充足、弱酸性、灌溉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污染、交通便利、近自然河流或湖泊的稻田,稻田面积为2-6亩,在稻田的四周挖一条口形养殖沟,养殖沟绕稻田一周,将养殖沟中挖出的土堆设田埂上,加高加固田埂,养殖沟宽2米,深1.7米,养殖沟穿过田埂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与排水管设置在田埂底部,在拐角处都设置有排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分别设有防逃网,防止泥鳅从进水管或排水管中逃逸。在田埂外侧,开挖一条与养殖沟相对应的口字形循环沟,循环沟内种植有水草和藻类,养殖沟内的水通过排水管排到循环沟中,排到循环沟内的养殖水经过循环沟的净化后,再用水泵从进水管内流入养殖沟和养虾沟中,使养殖水得到循环利用。(2)养殖沟的构建:在养殖沟内设置U形养殖板,所述U形养殖板的两侧壁分别与养殖沟的侧壁紧贴,两侧壁高于稻田水面的高度,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水面高度60-70cm,所述U形养殖板的底板与养殖沟的底部紧贴,这就形成了泥鳅的养殖空间,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的部分均匀设置有若干溢水口,与田埂紧靠的侧壁的溢水口对应的田埂处设置有相应的排水孔,防止因为暴雨等情况,使稻田或者养殖沟的水满出,使泥鳅被水冲出,造成养殖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稻田准备、养殖沟的构建、泥鳅的放养、泥鳅的饲养与管理以及泥鳅的收获等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稻田准备、养殖沟的构建、泥鳅的放养、泥鳅的饲养与管理以及泥鳅的收获等步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准备:选择水源充足、弱酸性、灌溉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污染、交通便利、近自然河流或湖泊的稻田,稻田面积为2-6亩,在稻田的四周挖一条口形养殖沟,养殖沟绕稻田一周,将养殖沟中挖出的土堆设田埂上,加高加固田埂,养殖沟宽2米,深1.7米,养殖沟穿过田埂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与排水管设置在田埂底部,在拐角处都设置有排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分别设有防逃网,在田埂外侧,开挖一条与养殖沟相对应的口字形循环沟,循环沟内种植有水草和藻类;(2)养殖沟的构建:在养殖沟内设置U形养殖板,所述U形养殖板的两侧壁分别与养殖沟的侧壁紧贴,两侧壁高于稻田水面的高度,所述U形养殖板的底板与养殖沟的底部紧贴,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的部分均匀设置有若干溢水口,与田埂紧靠的侧壁的溢水口对应的田埂处设置有相应的排水孔,所述溢水口处设置有防逃网,在所述U形养殖板的两侧壁上还非对称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间隔为6米,长度为U形养殖板宽度的2/3,高度为10cm,在养殖沟的进水口设置有水泵,向养殖沟内放入水,养殖沟内的水面与稻田的水面齐平,在养殖沟的U形养殖板上放一些福寿螺,在水体中种植浮水植物以及培养一些浮游生物,保持水的透明度为25-30cm;(3)泥鳅的放养:当稻田插好水稻秧苗后,对养殖沟进行消毒,并向养殖沟水体泼洒豆浆2天后,向养殖沟中投放表面光滑、无病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连云开
申请(专利权)人:连云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