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音材料以及带吸音材料的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8884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6 0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维持吸音性能的同时提高了拉伸强度的吸音材料以及将吸音材料与线束一体化而形成的带吸音材料的线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具备如下特征的吸音材料和带吸音材料的线束来解决上述课题。吸音材料的特征在于,具有:2张第1无纺布,其沿厚度方向重叠;以及第2无纺布,其配置在所述2张第1无纺布之间,所述第2无纺布在其厚度方向的端面的一部分具有通过粘合剂或者熔接单元使纤维相互结合的固装部。带吸音材料的线束的特征在于,线束的轴向上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吸音材料覆盖,从而使得所述吸音材料和所述线束一体化地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吸音材料以及带吸音材料的线束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无纺布的吸音材料及该吸音材料和线束一体化而成的带吸音材料的线束。
技术介绍
以前,以提高汽车的车箱内的静音性为目的,在车辆内的产生噪音的装置的附近设置由玻璃棉、石棉、多孔质陶瓷、聚氨酯泡沫或者废棉屑等构成的隔音材料或吸音材料。但是,从隔音材料或吸音材料的施工性、对人体的影响、循环利用性、环境负担以及轻量化等观点出发,目前这些隔音材料或吸音材料广泛使用无纺布。另外,近年来,以汽车和电气产品等为中心,高性能、高功能化快速发展。为了控制汽车和电气产品所具备的各种电子装置,需要在内部布设多根电线。这些电线一般以线束的方式被使用。线束通过将多根电线预先以配线所需的方式进行组装而形成,并通过在进行需要的分支、向其末端安装连接器等之后,将带状、管状或片状等各种形状的线束保护件卷绕安装于电线束的外周来形成。被布设于车辆内的线束有时因为行驶时的振动等而与车身或车内的其他部件等接触而产生噪音。因此,有时在线束的外周具备用于抑制因为与其他部件等接触而产生的噪音的缓冲材料。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6879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随着如今的汽车市场中的EV(ElectricVehicle)技术的普及,对车箱内的肃静性要求提高。为了使车箱内的肃静性提高,需要针对作为从汽油车时代开始就存在的课题的路面噪声、切风声这样的从低频到高频的噪音、从电动机产生的5000Hz以上的高频带中的噪音实施对策。作为这样的对策的一环,提出有考虑噪音降低的车辆设计、吸收从低频到高频的宽频带的噪音的吸音材料、具有与金属部件相等的隔音性能的树脂部件等的各种方法。另外,为了提高车辆的耗油率,车辆部件的轻量化被促进,因此在吸收噪音的吸音材料中广泛使用由无纺布而成的材料。在将由无纺布而成的吸音材料配设于车辆内时,吸音材料根据其设置部分的形状、车辆内的位置,一边被拉伸或者折弯一边进行安装。由无纺布而成的吸音材料因为包括多个间隙并确保了通气量的其柔软的纤维结构而得到吸音特性,但是因为无纺布柔软,所以会有在安装时被强烈地拉伸而容易损坏这样的缺点。另一方面,若为了防止无纺布的损坏而将构成纤维的交络(confounding)形成得牢固,则无纺布的通气量以及柔软性受到影响,从而有可能不能得到期望的吸音性能。如此,由无纺布而成的吸音材料存在很难使其吸音性能和拉伸强度并存的问题。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为提供维持吸音性能的同时提高了拉伸强度的吸音材料以及将吸音材料与线束一体化而成的带吸音材料的线束。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吸音材料的特征在于,具有:2张第1无纺布,其沿厚度方向重叠;以及第2无纺布,其配置在所述2张第1无纺布之间,所述第2无纺布在其厚度方向的端面的一部分具有通过粘合剂或者熔接单元使纤维相互结合的固装部。在所述吸音材料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固装部在至少一方的所述端面的整个表面上隔着规定的间隔设置。在所述吸音材料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无纺布为薄膜状的无纺布,所述固装部通过使用压花辊进行热熔接而形成。在所述吸音材料中,优选由所述第1无纺布以及所述第2无纺布形成的层积体的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拉伸强度为10N/25mm以上。在所述吸音材料中,优选所述第2无纺布由长纤维构成。在所述吸音材料中,优选由所述第1无纺布和所述第2无纺布形成的层积体的通气量处于5~50cm3/cm2·s的范围内。在所述吸音材料中,优选所述第2无纺布的厚度比所述第1无纺布的厚度小。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带吸音材料的线束的特征在于,线束的轴向上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吸音材料覆盖,从而使得所述吸音材料和所述线束一体化地形成。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吸音材料以及带吸音材料的线束,能提供维持吸音性能的同时提高了拉伸强度的吸音材料以及将该吸音材料与线束一体化而成的带吸音材料的线束。附图说明图1是吸音材料的外观立体图及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固装部的形状的第2无纺布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假定的固装部的形状图案的图。图4是带吸音材料的线束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混响室法吸音系数试验的测定装置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混响室法吸音系数试验的试验结果的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吸音材料的一个例子的外观立体图,图1(b)是图1(a)中吸音材料1的A-A剖视图。本专利技术的吸音材料以及带吸音材料的线束能适合用于汽车等车辆用吸音材料,通过配置于汽车的仪表板、车门的内部空间,从而屏蔽从汽车的发动机室、车外等侵入到车箱内的噪音。本实施方式中的吸音材料1是无纺布层积体,无纺布层积体由沿厚度方向重叠的2张第1无纺布2和配置在2张第1无纺布2之间的第2无纺布3构成。第1无纺布2以及第2无纺布3通过使它们的相对面用热熔接片接合而一体化地形成。第1无纺布2以及第2无纺布3的接合方法不限于热熔接片,也可以使用针刺(needlepunch)、订书机等。吸音材料1的透气量调整为5~50cm3/cm2·s的范围内。另外,本专利技术中“透气量”是指按照JISL1096“纺织品和编织物的坯布试验方法”的8.26.1A的“弗雷泽型透气度试验”方法测定出的值。弗雷泽型透气度试验使用市场销售的弗雷泽型试验机进行测定。图2是层积前的第2无纺布3的俯视图。第2无纺布3是由长纤维构成的厚度为0.5mm的薄膜状的无纺布,在其整个上表面(图1中的上侧的面)上隔着规定的间隔设有菱形状的固装部31。本实施方式中的固装部31通过使用压花辊使纤维局部地热熔接而形成。另外,固装部31不仅可设于第2无纺布3的上表面,还可以设在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上。固装部31的纤维通过被压花辊加压加热,在纤维相互紧密贴合的状态下熔融并固化,从而使得纤维彼此牢固地结合。基于上述纤维结构,固装部31即使在被施加拉伸应力的情况下纤维的交络也不易松开,从而发挥较高的拉伸强度。另外,因为第2无纺布3由长纤维构成,所以由固装部31产生的拉伸强度的提高效果也涉及到固装部31以外的范围。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固装部31使用压花辊形成,选择该方法的理由为:第2无纺布3为薄膜状的无纺布,即使经过压花辊,对其厚度的影响小,并且能在较短的时间使用一般的压花加工装置进行加工。固装部31的形成方法不限定为使用压花辊的热熔接,也可以使用粘合剂、超声波熔接等。这些形成方法能根据第2无纺布3的厚度、构成纤维的种类·特性适当地进行选择。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菱形状的固装部31在第2无纺布3的整个上表面上隔着规定的间隔设置,但是固装部31的形状不限定为如本实施方式这样的斑点状,也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各种图案。固装部31是用于提高第2无纺布3的拉伸强度并由此提高包括第2无纺布3的无纺布层积体、即吸音材料1的拉伸强度的构成。当然,若将第2无纺布3的整个表面形成为固装部31,则能得到最高的拉伸强度,但这会使第2无纺布3的通气量不充分,从而吸音材料1的吸音性能受损。另外,在车辆内安装吸音材料1时,预计会对吸音材料1施加10N/25mm左右的拉伸应力。本实施方式的固装部31形成于第2无纺布3的表面积的大致25%的范围,由此吸音材料1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吸音材料以及带吸音材料的线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2张第1无纺布,其沿厚度方向重叠;以及第2无纺布,其配置在所述2张第1无纺布之间,所述第2无纺布在其厚度方向的端面的一部分具有通过粘合剂或者熔接单元使纤维相互结合的固装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1.30 JP 2015-0169411.一种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2张第1无纺布,其沿厚度方向重叠;以及第2无纺布,其配置在所述2张第1无纺布之间,所述第2无纺布在其厚度方向的端面的一部分具有通过粘合剂或者熔接单元使纤维相互结合的固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装部在至少一方的所述端面的整个表面上隔着规定的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无纺布为薄膜状的无纺布,所述固装部通过使用压花辊进行热熔接而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由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田裕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