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连续、稳定汽化原料油的装置,该装置能够控制汽化釜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从而控制原料油的汽化量,连续、稳定地将生产色素炭黑所需的原料油汽化,为生产一定种类的色素炭黑产品提供各种油汽量,提高色素炭黑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续、稳定汽化原料油的装置。
技术介绍
油汽制造装置在以往的生产过程中,尤其在炭黑生产装置中,需要汽化釜,系由釜盖、釜身和釜底组成,釜盖通常连接有预热的载燃气进气装置、原料油的进料装置、放散管、出气管以及压力表和温度计。这种汽化釜需要周期性出渣和清扫,因此常常需要两套,一套用于正常生产,一套备用,而且生产周期相当短,大概为一个月左右。以往的油汽制造装置,从开始投产到停止生产出渣、清扫这一过程中,汽化釜的温度是逐步升高的,从低温升到高温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很难控制连续、稳定的载燃气和原料油汽的比例,从而影响稳定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种连续、稳定地汽化原料油的装置,为了生产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色素炭黑,从该装置中出来的载燃气和原料油汽的比例是适宜于控制的,而且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并使载燃气和原料油汽充分混和,能供后续生产工序生产出质量稳定的色素炭黑。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续、稳定汽化原料油的装置,该装置由釜底3、釜身2和釜盖板1三部分组成。所说的汽化釜盖板具有用以给汽化釜供应被计量过的预热载燃气和原料油的进料装置、放散管16、出气管15、压力表8和温度计7。在盖板1上还安装液面计9,在载燃气进气管42和混合气出气管15之间装有调节阀门14,在釜身2底侧面装有阀门13;釜底3下安装燃气排炉12。最好在釜体内釜盖板1下连接折流板6。本技术中,在汽化釜釜身2底侧面可以装有1-4只放残渣油的阀门13,载燃气通过汽化釜内原料油液面时夹带出原料油中轻组份成分,重组份成分则残余在汽化釜内。因此汽化釜内液体粘度将增大,软化点将升高,为了防止残余油在汽化釜内软化点过高受热而结焦,必须定时排放汽化釜内的残余油,同时通过计量过的原料油不断向汽化釜内补充,因而达到控制残余油的粘度,使残余油不至于在汽化釜釜底3结焦。本技术采用汽化釜釜底3可以是平形或呈拱形,推荐采用拱形釜底3,可使残余油流向低侧经放残余油的阀门13排放出。生产过程中通过控制汽化釜底残余油的软化点来控制放残余油的数量和补充进汽化釜内原料油的数量,达到可连续汽化原料油的目的。按照本技术的目的,在汽化釜釜盖1上安装有高温情况下使用的液面计9,该液面计主要由导筒91、玻璃浮子92、保护管93及玻璃管94组成的玻璃浮子液面计9,随着载燃气不断带走汽化釜内原料油汽(即原料油中轻组份成分),汽化釜内液面将有所下降,温度逐步升高,因此必须要有新的原料油来补充被载燃气带走的原料油汽,来维持汽化釜内的液位,从而保持汽化釜内的液位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波动,不致于大起大落,使被载燃气带走的原料油汽和补充的原料油中轻组份成分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状态,从而能够保证汽化釜的温度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波动。否则将影响载燃气和原料油汽的比例大幅度变化,最终导致产品质量波动而不稳定。本技术装置中,汽化釜底用煤等燃料或燃料气加热提供原料油汽化所需的热量,以燃气排炉12为佳。同时起到保温的作用,在汽化釜釜身2周围用保温材料10进行保温。要将燃料或燃料气充分燃烧,必须提供足够的氧气供燃料或燃料气燃烧,即要求燃料或燃料气燃烧时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汽化釜的底必须是平底或拱形的,但要控制好汽化釜底与燃料或燃料气燃烧时合适的距离。经过实践证明,采用拱底时可以防止汽化釜釜底3局部温度过高而变形,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引起汽化釜釜底3不能够使用,加热炉排12局部过热而烧坏。而本技术采用汽化釜釜底3呈拱形后,不但使得汽化釜能够受热均匀,而且加热炉排12也由原来每月需更换2-3次到几个月更换1次,大大降低生产过程中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延长了加热炉排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连续、稳定汽化原料油的装置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连续、稳定汽化原料油的装置中的液面计。附图中符号说明1—釜盖板,2—釜身,3—釜底,41—流量计,42—管道,43、44—阀门,51—流量计,52—管道,53、54—阀门,6—折流板,7—温度计,8—压力计,9—液面计,91—导筒,92—玻璃浮子,93—保护管,94—玻璃管,10—保温材料,11—加热炉排支架,111—管道,112—阀门,12—加热炉排,13—阀门,14—调节阀,15—出气管,16—放散管。具体实施方式通过下述实施例将进一步有助于理解本技术,但不能限制本技术的内容。本技术是一种连续、稳定汽化原料油的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是一个汽化釜,通常由釜盖板1、釜身2和釜底3组成。釜盖板1连接有供应被计量器41计量过的预热载燃气的管道42和二个阀门43、44组成的供应预热载燃气的装置,由计量装置51、管道52和二个阀门53和54组成的原料油的进料装置、温度计7、压力计8、高温情况下使用的液面计9、由阀门151和152控制的出气管15和161控制的放散管16。釜身2周围用保温材料10包覆,在釜身2底部分别连接二个阀门13,采用拱形的釜底3,采用燃气装置加热,该装置由燃气进料管111、阀门112、支架11和燃气排炉12组成。为了调节合适的载燃气与原料油汽的比例,满足一定种类色素炭黑产品所需的载燃气与原料油汽的比例,在载燃气进气管和混合气出气管之间用管道连接,并装有调节阀门。并在釜盖板1上装有折流板6。采用上述连续、稳定汽化原料油的装置,以不同的原料油和载燃气为原料的结果如下所示(1)经计量过的生产原料油5(煤焦油系)(200-500kg/h)、载燃气4(煤气)(300-700m3/h),控制汽化釜的液位为中液位或中液位左右,汽化釜底残余油的软化点为25-40℃,每小时通过残余油排放阀门13排放掉10-50kg的残余油。可以连续、稳定地汽化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原料油,生产的产品质量稳定并且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甚至要优于国家标准,达到企业标准的要求。(2)经计量过的生产原料油5(石油系)(300-700kg/h)、载燃气4(煤气)(300-700m3/h),控制汽化釜的液位为中液位或中液位左右,汽化釜底残余油的软化点为25-40℃,每小时通过残余油排放阀门13排放掉10-20kg的残余油。可以连续、稳定地汽化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原料油,生产的产品质量稳定,并且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3)经计量过的生产原料油5(煤焦油系)(200-500kg/h)、载燃气4(富氢气)(400-800m3/h),控制汽化釜的液位为中液位或中液位左右,汽化釜底残余油的软化点为25-35℃,每小时通过残余油排放阀门13排放掉10-40kg的残余油。可以连续、稳定地汽化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原料油,生产的产品质量稳定并且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甚至要优于国家标准,达到企业标准的要求。(4)经计量过的生产原料油5(煤焦油系)(200-500kg/h)、载燃气4(天然气)(100-500m3/h),控制汽化釜的液位为中液位或中液位左右,汽化釜底残余油的软化点为25-40℃,每小时通过残余油排放阀门13排放掉10-50kg的残余油。可以连续、稳定地汽化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原料油,生产的产品质量稳定并且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借助上述连续不断向该技术装置汽化釜内不断补充原料油,并且定时排放汽化釜内残余油,同时还可借助载燃气的进气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续、稳定汽化原料油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连接有载燃气进气装置、原料油进料装置、混合气出气管、温度计(7)和压力计(8),釜盖板(1)、釜身(2)和釜底(3)组成,其特征是原料油进料管(42)与混合气出气管(15)之间连接一个调节阀门(14),所述的釜盖板(1)上还装有一个液面计(9),该装置内盖板(1)下还连接折流板(6),所述的釜身(2)底侧装有1-4只放残渣油的阀门(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永定,杨根弟,吕俭,何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焦化化工发展商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