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管廊施工系统及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363559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0 19: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管廊施工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的转运设备存在无法很好地适应狭小施工空间的问题,提供一种小车、管廊施工系统及施工方法。小车包括机架、行驶系统、姿态调整系统。机架包括两个间隔相对并相对固接的纵梁。行驶系统连接于机架,并被构造成用于驱动小车行驶。姿态调整系统连接于机架,并具有被构造成用于承载外物和调整外物姿态的承载端。行驶系统和姿态调整系统均位于两个纵梁之间,且行驶系统分设于机架的长向两端。姿态调整系统设置于机架的长向两端之间,并与行驶系统在机架的长向并排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紧凑,外形轮廓小,能够适应狭小空间作业。

Trolley, pipe gallery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construction field of a pipe corridor, aiming at solving the problem that the existing transfer equipment can not well adapt to the narrow construction space, and provides a trolley and pipe gallery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 car comprises a frame, a driving system and a posture adjusting system. The frame consists of two longitudinal beams which are relatively spaced and relatively fixed. The drive system is connected to the frame and is configured to drive the car. The attitude adjustment system is connected to the frame and has a load-bearing end configured to support the foreign object and adjust the attitude of the foreign object. The driving system and the posture adjusting system are all located between the two longitudinal beams, and the driving system is arranged at the two ends of the frame. The posture adjustment system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long end of the frame and the two ends, and is arranged side by side with the traveling system in the long direction of the frame.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mpact structure and small outline shape, and can be adapted to small space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车、管廊施工系统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廊施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小车、管廊施工系统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管廊是指在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现有管廊施工方案有现浇和预制拼装两种施工方法。现有预制拼装施工方法的管廊节段的转运设备存在无法很好地适应狭小施工空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小车,以解决现有的转运设备存在无法很好地适应狭小施工空间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上述小车的管廊施工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小车的管廊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小车,其包括机架、行驶系统、姿态调整系统。机架包括两个间隔相对并相对固接的纵梁。行驶系统连接于机架,并被构造成用于驱动小车行驶。姿态调整系统连接于机架,并具有被构造成用于承载外物和调整外物姿态的承载端。行驶系统和姿态调整系统均位于两个纵梁之间,且行驶系统分设于机架的长向两端。姿态调整系统设置于机架的长向两端之间,并与行驶系统在机架的长向并排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姿态调整系统包括升降油缸、横移油缸。两个纵梁之间连接有横移轨道,升降油缸可活动地配合于横移轨道,并被构造成能够沿横移轨道运动。横移油缸连接于机架的一侧的纵梁,并被构造成传动连接升降油缸和用于驱动升降油缸沿横移轨道运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纵梁的高向一端的端面分别设有缺口,横移油缸的缸体设置于缺口中,横移油缸的活塞杆朝向升降油缸,并连接升降油缸的缸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缺口的底面连接有支座,横移油缸的缸体连接于支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机架还包括连接于缺口的开口两端并盖合横移油缸的盖板。盖板的上端面和纵梁的一端端面高向齐平。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纵梁之间连接有两个相互间隔的横梁。横梁的高向端面位于纵梁的高向端面之下。两个横梁在两个纵梁之间围成高向开放的用于设置升降油缸的空间。横移轨道共有两个,两个横移轨道分别连接于两个横梁的端面,升降油缸的缸体两侧分别跨搭于两个横移轨道上,并被可活动地限定于横移轨道和与横移轨道间隔相对的压块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横梁上分别连接有侧限位板,侧限位板和对应的横移轨道、压块围成开口朝向升降油缸的U形口。升降油缸的缸体的两侧分别嵌设于其两侧的U形口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姿态调整系统还包括可活动地配合于横移轨道的座板。升降油缸的缸体固连于座板,升降油缸的活塞杆朝高向设置,升降油缸的活塞杆的外端为承载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横移轨道为包括一排辊子的滚动轨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纵梁包括高向一端开口的U形槽结构和多个间隔连接于U形槽结构的两侧板之间的隔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纵梁限定第一空间。两个纵梁之间连接有若干相互间隔的横梁,横梁将两个纵梁之间的第一空间分隔成若干沿机架的长向分布的子空间。行驶系统设置于机架长向两端的子空间中,姿态调整系统设置于机架长向两端之间的子空间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姿态调整系统包括升降系统和横移系统。升降系统可活动地配合于机架,并具有被构造成用于承载外物和带动所承载的外物升降的承载端。横移系统传动连接升降系统,并被构造成用于驱动升降系统沿机架的横向移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姿态调整系统共有两组,两组姿态调整系统沿机架的长向依次分布。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行驶系统包括若干轮组,轮组包括第一驱动器和两个轮体,且构成同一个轮组的两个轮体分别转动连接于机架的横向两侧。第一驱动器设置于两个纵梁之间,并传动连接两个轮体中的一个。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机架的长向两端分别设有两个沿机架长向间隔设置的轮组,且位于机架同一端的两个轮组的四个轮体呈矩形分布,且第一驱动器所连接的轮体呈对角分布。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纵梁限定第一空间。纵梁的高向一端端面具有向其高向另一端凹入的第二空间。轮体转动设置于第二空间中。第一驱动器从第一空间穿入第二空间,并传动连接对应的轮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机架还包括固连于两个纵梁之间并分隔位于机架同一端的相邻的轮组的横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管廊施工系统,用于预制管廊节段的拼装,管廊施工系统包括沿管廊基坑长向设置的轨道,各个轨道上分别配合至少一个前述的小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管廊基坑的坑底面的宽向两侧分别设置有沿管廊基坑的长向延伸的第一轨道槽,轨道设置于第一轨道槽的槽底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设置于轨道上的小车的最小高度小于第一轨道槽的深度,最大高度大于第一轨道槽的深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管廊施工系统还包括第二轨道槽和支撑小车。第二轨道槽设置于管廊基坑的底面,并设置于两个轨道槽之间。第二轨道槽中设有第二轨道。支撑小车被配置成能够支撑管廊节段并沿第二轨道运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管廊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用转运系统转运管廊节段,转运系统包括两个前述的小车,两个小车沿横向间隔设置;管廊节段的宽向两侧分别支撑于两个小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管廊施工方法还包括:在管廊基坑的坑底面开设两条沿管廊基坑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轨道槽,第一轨道槽用作小车的运行轨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管廊施工方法还包括:在管廊基坑的坑底面开设若干第二轨道槽。第二轨道槽位于两个第一轨道槽之间。第二轨道槽用作支撑小车的运行轨道。支撑小车可采用前述的小车,且其行驶系统的第一驱动器不启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管廊施工方法还包括:小车的承载端能够下降至坑底面之下或升出坑底面之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管廊施工方法还包括:将装载点的管廊节段吊运至两个小车上,且使管廊节段的宽向两侧分别支撑于两个小车的承载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管廊施工方法还包括:试拼步骤:使用小车将管廊节段运至拼装面附近,使用小车的姿态调整系统调整管廊节段的姿态,找到管廊节段的正确的拼装姿态。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小车具有结构紧凑,外形轮廓小,能够适应狭小空间作业的有益效果能够适用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管廊施工系统和管廊施工方法。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小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机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小车的另一视角视图;图4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部分结构爆炸展示);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机架的另一个视角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管廊施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立体视图(部分结构隐藏)。图标:100-小车;U0-机架;U1-行驶系统;U2-姿态调整系统;D1-承载端;10-纵梁;20-横梁;Q1-第一空间;Q2-第二空间;Q3-子空间;30-横移轨道;40-升降油缸;50-横移油缸;60-轮组;62-第一驱动器;61-轮体;11-连接台;U21-升降系统;U22-横移系统;K1-缺口;51-缸体;52-活塞杆;12-支座;12a-板件;12b-杆件;13-盖板;K2-弧形缺口;14-支撑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小车、管廊施工系统及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车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两个间隔相对并相对固接的纵梁;行驶系统,所述行驶系统连接于所述机架,并被构造成用于驱动所述小车行驶;姿态调整系统,所述姿态调整系统连接于所述机架,并具有被构造成用于承载外物和调整外物姿态的承载端;所述行驶系统和所述姿态调整系统均位于两个所述纵梁之间,且所述行驶系统分设于所述机架的长向两端;所述姿态调整系统设置于所述机架的长向两端之间,并与所述行驶系统在所述机架的长向并排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车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两个间隔相对并相对固接的纵梁;行驶系统,所述行驶系统连接于所述机架,并被构造成用于驱动所述小车行驶;姿态调整系统,所述姿态调整系统连接于所述机架,并具有被构造成用于承载外物和调整外物姿态的承载端;所述行驶系统和所述姿态调整系统均位于两个所述纵梁之间,且所述行驶系统分设于所述机架的长向两端;所述姿态调整系统设置于所述机架的长向两端之间,并与所述行驶系统在所述机架的长向并排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姿态调整系统包括升降油缸、横移油缸;两个所述纵梁之间连接有横移轨道,所述升降油缸可活动地配合于所述横移轨道,并被构造成能够沿所述横移轨道运动;所述横移油缸连接于所述机架的一侧的所述纵梁,并被构造成传动连接所述升降油缸和用于驱动所述升降油缸沿所述横移轨道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纵梁的高向一端的端面分别设有缺口,所述横移油缸的缸体设置于所述缺口中,所述横移油缸的活塞杆朝向所述升降油缸,并连接所述升降油缸的缸体。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纵梁之间连接有两个相互间隔的横梁;所述横梁的高向端面位于所述纵梁的高向端面之下;两个所述横梁在两个所述纵梁之间围成高向开放的用于设置所述升降油缸的空间;所述横移轨道共有两个,两个所述横移轨道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横梁的端面,所述升降油缸的缸体两侧分别跨搭于两个所述横移轨道上,并被可活动地限定于所述横移轨道和与所述横移轨道间隔相对的压块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包括高向一端开口的U形槽结构和多个间隔连接于所述U形槽结构的两侧板之间的隔板。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小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纵梁限定第一空间;两个所述纵梁之间连接有若干相互间隔的横梁,所述横梁将两个所述纵梁之间的所述第一空间分隔成若干沿所述机架的长向分布的子空间;所述行驶系统设置于所述机架长向两端的所述子空间中,所述姿态调整系统设置于所述机架长向两端之间的所述子空间中。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车,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元文崔进福朱平平刘罡覃婷周圣人李飞李珀斯陈冰燕李莉邵学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成都普什机电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