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基础制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347222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03 22:46
一种车辆基础制动装置,包括制动夹钳、单元制动缸、闸片和制动盘,单元制动缸包括制动缸体、中间体、制动活塞组件、制动调解机构和轭,制动调解机构包括调节轴、引导螺母组件、调节螺母组件,所述停放缸包括停放缸体、停放活塞组件和停放控制机构;停放控制机构包括楔形体和推力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制动性能可靠,特别是能在制动过程中对闸片与制动盘之间因磨损而增大的间隙作自动调整,而阻调组件会在制动力到达一定限度时及时动作,阻止制动调解机构进行调节,这样能使闸片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基础制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辆基础制动装置。
技术介绍
见图1和图29,轨道车辆基础制动装置包括制动夹钳、单元制动缸、制动盘和闸片。单元制动缸和闸片分别安装在制动夹钳的两端,制动盘安装在车轮轴上且处于同一制动夹钳上的两闸片之间,在制动时,单元制动缸充气伸长,通过杠杆原理使闸片与制动盘贴合摩擦,从而产生制动的效果。中国申请号201420447307.1的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基础制动装置的制动钳与制动缸连接结构,制动夹钳由吊座、杠杆和闸片托组成,制动夹钳具有对称设置的两杠杆,杠杆均具有上、下横臂和连接在上、下横臂之间的竖杆,吊座连接在两横臂之间。上述单元制动缸和闸片托都连接在杠杆上。中国专利号是201220312243.5的技术公开了一种单元制动缸,包括制动缸体、复位机构和间隙调整机构,制动缸体内装有制动活塞,制动活塞包括制动活塞本体和活塞管;所述制动缸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缸盖,缸盖与活塞本体之间设有缓解弹簧。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调节轴和轭。所述间隙调整机构包括引导螺母组成包括活塞管盖、引导螺母、引导弹簧、第一轴承以及锥套,引导螺母与锥套之间有锥面配合。所述调节螺母组成包括调节螺母、锥齿滑套、调节弹簧以及第二轴承。当制动夹钳的闸片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因磨损而增大,在制动过程中,闸片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会自动调整。但是上述单元制动缸会因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力较大,而使调节轴对杠杆施加较大的作用力,杠杆的弹性变形使调节轴向外伸出量变大,上述间隙调整机构误判而自动进行间隙调节,这样就会导致闸片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变小,影响制动性能。高速列车制动方式主要是依靠制动闸片和制动盘的相互摩擦实现的。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21097844.9的技术公开了一种粉末冶金闸片,其摩擦块与钢背之间采用固定连接,闸片在制动时无角度调节和浮动式调节,摩擦块不能自行调节,易出现裂纹、缺损等现象;且由于制动盘径向线速度不一致,导致摩擦块出现内外圈厚度差别大,极容易出现偏磨现象。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10789954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的是一种浮动式制动闸片,其包括由两块背板互相拼接连接而成的背板、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若干个摩擦块、设置于所述摩擦块与所述背板之间的碟簧,以及将所述摩擦块可浮动地连接于所述背板上的卡簧。上述浮动式制动闸片在摩擦块和背板之间加装碟簧,使摩擦块的角度可通过蝶簧发生变化以提高有效摩擦面积,从而减轻摩擦块的偏磨,但是蝶簧对摩擦块的角度调节是有限的,所以没有完全解决摩擦块偏磨等现象,而且蝶簧在实际条件即在复杂恶劣环境及高温高压高速等不利条件下制动时存在弹性浮动失效风险,所以上述结构并不可靠。闸片一旦发生偏磨或弹性浮动失效现象都影响制动性能。制动盘通过制动闸片压紧制动盘摩擦面来实现列车制动,保证列车安全、平稳的运行。在制动过程中,摩擦盘盘面温度会急剧上升,制动盘也会受热膨胀,产生较大的热应力。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20492365.6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用车辆带停放基础制动装置,上述装置利用定位销对盘体进行定位和传递制动扭矩,存在装配繁琐,质量重的不足,且散热效果不够理想的不足,同样也影响制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有利进一步提高制动可靠性的车辆基础制动装置,特别是能避免因杠杆弹性变形所触发制动调解机构发生间隙调节而造成闸片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变小的现象发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制动夹钳、单元制动缸、闸片和制动盘,单元制动缸安装在制动夹钳的一端,闸片安装在制动夹钳另一端的闸片托上,制动盘安装在车轮轴上且处于同一制动夹钳上的两闸片之间;单元制动缸包括缸体、活塞组件、调解机构、轭,调解机构包括调节轴、引导螺母组件和调节螺母组件;活塞组件包括处于缸体内的活塞、连接在活塞上的活塞管、连接在活塞管的前端的活塞管盖以及缓解弹簧;调节轴设置在活塞管内,引导螺母组件和调节螺母组件设置在调节轴上;所述调节螺母组件包括螺纹连接在调节轴上的调节螺母,调节螺母具有锥部,所述引导螺母组件包括螺纹连接在调节轴上的引导螺母、套在调节轴上且处于引导螺母后侧的锥套和套在引导螺母前部的引导弹簧,锥套的内锥齿与引导螺母的锥齿为啮合齿;所述锥套与活塞管盖型面连接;在调节螺母的锥部的前侧设有延伸内管,锥套的后侧设有延伸外管,锥套延伸外管套在调节螺母延伸内管上且为间隙配合,锥套与调节螺母之间设有阻调组件,阻调组件包括阻调导座、阻调垫片和阻调弹簧,阻调导座与其外周的活塞管螺纹连接,阻调垫片型面连接在调节螺母延伸内管上,且处于锥套延伸外管和阻调导座之间,阻调弹簧套在锥套的延伸外管上,后端抵及阻调导座。所述锥套的外周面上设有对称的两导向凸台,活塞管盖内壁上设有与锥套的两导向凸台匹配的两导向槽,锥套通过两导向凸台与活塞管盖的两导向槽动配合而实现锥套与活塞管盖的型面连接。所述阻调导座的中心孔具有埋头孔,所述阻调垫片具有径向凸缘,阻调垫片的径向凸缘处于阻调导座的埋头孔中。所述调节螺母延伸内管的表面上设有一对导向槽,阻调垫片的内壁上设有一对定位凸台,阻调垫片的两定位凸台与调节螺母延伸内管的两导向槽动配合而实现阻调垫片和调节螺母延伸内管的型面连接。所述引导螺母与活塞管盖之间设有第一轴承,引导弹簧的前端抵及活塞管盖的端壁,后端抵及第一轴承前侧的第一轴承座。所述调节螺母组件还包括套在调节螺母上的锥齿滑套、连接在锥齿滑套上的方键以及设置在调节螺母上的调节弹簧,锥齿滑套调节螺母之间设有第二轴承,锥齿滑套上的锥齿与调节螺母上的锥部的锥齿为啮合齿,方键通过活塞管的导槽插入缸盖的导槽中。所述调节螺母上且在第二轴承的后侧设有前弹簧座,调节螺母的后端设有后弹簧座,调节弹簧的前后端分别抵及前、后弹簧座。所述缸体由缸本体和缸盖螺栓连接而成。所述调节轴伸出缸盖插入轭的中心孔内,调节轴与轭之间由端面齿啮合定位,由处于调节轴上的复位螺母将轭固定在调节轴上,复位螺母与轭之间设有波形弹性垫片。所述缸盖的外周设有伸缩式防尘罩,防尘罩的前端与轭连接。所述闸片具有背板,背板上设有若干摩擦块,摩擦块包括摩擦体和支撑体,所述支撑体由板体、球台体和销体构成;上述摩擦体固定在板体上;所述调整座的底面中央为下凸球面,底面的两侧各设有定位销,调整座设有贯通上下的中央孔,中央孔的上部向四周扩展形成二级阶梯形球面,分别为上级球面和下级球面;摩擦块通过支撑体的球台体坐在调整座的上级球面部位上,支撑体的板体与调整座的顶面之间具有上间隙,销体松动通过调整座的中央孔;背板的每安装孔的上部向四周扩展成凹球面,每安装孔的下部向四周扩展为弹簧卡圈室,调整座通过下凸球面部位坐在安装座的凹球面部位上,调整座的底面四周边缘与安装座的顶面之间具有下间隙,所述背板上且处于每个安装孔的两侧均设有定位孔,调整座的两定位销松动插入背板上对应的两定位孔中,支撑体的销体插入背板的弹簧卡圈室的部位上设有弹簧卡圈,由弹簧卡圈将摩擦块和调整座浮动连接在背板上。所述摩擦体为具有大、小端的六边形,六边形的形状相当矩形和等腰梯形相拼成,摩擦体具有六条直边,相邻直边之间由圆弧边连接。所述支撑体的板体的形状与摩擦体的形状相似,板体具有大、小端,板体的四周伸出于摩擦体形成一圈边沿。所述调整座的顶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车辆基础制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基础制动装置,包括制动夹钳(E)、单元制动缸(A)、闸片(D)和制动盘(F),单元制动缸安装在制动夹钳(E)的一端,闸片(D)安装在制动夹钳(E)另一端的闸片托(E2)上,制动盘(F)安装在车轮轴(G)上且处于同一制动夹钳上的两闸片之间;单元制动缸(A)包括缸体(A10)、活塞组件、调解机构、轭(A1),调解机构包括调节轴(A2)、引导螺母组件(A5)和调节螺母组件(A7);活塞组件包括处于缸体(A10)内的活塞(A12)、连接在活塞(A12)上的活塞管(A11)、连接在活塞管(A11)的前端的活塞管盖(A4)以及缓解弹簧(A8);调节轴(A2)设置在活塞管(A11)内,引导螺母组件(A5)和调节螺母组件(A7)设置在调节轴(A2)上;所述调节螺母组件(A7)包括螺纹连接在调节轴(A2)上的调节螺母(A7‑1),调节螺母(A7‑1)具有锥部(A7‑1b),所述引导螺母组件(A5)包括螺纹连接在调节轴(A2)上的引导螺母(A5‑1)、套在调节轴(A2)上且处于引导螺母(A5‑1)后侧的锥套(A5‑4)和套在引导螺母前部的引导弹簧(A5‑2),锥套(A5‑4)的内锥齿(A5‑4s)与引导螺母(A5‑1)的锥齿为啮合齿;其特征在于:锥套(A5‑4)与活塞管盖(A4)型面连接;在调节螺母(A7‑1)的锥部(A7‑1b)的前侧设有延伸内管(A7‑1a),锥套(A5‑4)的后侧设有延伸外管(A5‑4a),锥套延伸外管(A5‑4a)套在调节螺母延伸内管(A7‑1a)上且为间隙配合,锥套(A5‑4)与调节螺母(A7‑1)之间设有阻调组件(A6),阻调组件(A6)包括阻调导座(A6‑1)、阻调垫片(A6‑2)和阻调弹簧(A6‑3),阻调导座(A6‑1)与其外周的活塞管(A11)螺纹连接,阻调垫片(A6‑2)型面连接在调节螺母延伸内管(A7‑1a)上,且处于锥套延伸外管(A5‑4a)和阻调导座(A6‑1)之间,阻调弹簧(A6‑3)套在锥套(A5‑4)的延伸外管(A5‑4a)上,后端抵及阻调导座(A6‑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基础制动装置,包括制动夹钳(E)、单元制动缸(A)、闸片(D)和制动盘(F),单元制动缸安装在制动夹钳(E)的一端,闸片(D)安装在制动夹钳(E)另一端的闸片托(E2)上,制动盘(F)安装在车轮轴(G)上且处于同一制动夹钳上的两闸片之间;单元制动缸(A)包括缸体(A10)、活塞组件、调解机构、轭(A1),调解机构包括调节轴(A2)、引导螺母组件(A5)和调节螺母组件(A7);活塞组件包括处于缸体(A10)内的活塞(A12)、连接在活塞(A12)上的活塞管(A11)、连接在活塞管(A11)的前端的活塞管盖(A4)以及缓解弹簧(A8);调节轴(A2)设置在活塞管(A11)内,引导螺母组件(A5)和调节螺母组件(A7)设置在调节轴(A2)上;所述调节螺母组件(A7)包括螺纹连接在调节轴(A2)上的调节螺母(A7-1),调节螺母(A7-1)具有锥部(A7-1b),所述引导螺母组件(A5)包括螺纹连接在调节轴(A2)上的引导螺母(A5-1)、套在调节轴(A2)上且处于引导螺母(A5-1)后侧的锥套(A5-4)和套在引导螺母前部的引导弹簧(A5-2),锥套(A5-4)的内锥齿(A5-4s)与引导螺母(A5-1)的锥齿为啮合齿;其特征在于:锥套(A5-4)与活塞管盖(A4)型面连接;在调节螺母(A7-1)的锥部(A7-1b)的前侧设有延伸内管(A7-1a),锥套(A5-4)的后侧设有延伸外管(A5-4a),锥套延伸外管(A5-4a)套在调节螺母延伸内管(A7-1a)上且为间隙配合,锥套(A5-4)与调节螺母(A7-1)之间设有阻调组件(A6),阻调组件(A6)包括阻调导座(A6-1)、阻调垫片(A6-2)和阻调弹簧(A6-3),阻调导座(A6-1)与其外周的活塞管(A11)螺纹连接,阻调垫片(A6-2)型面连接在调节螺母延伸内管(A7-1a)上,且处于锥套延伸外管(A5-4a)和阻调导座(A6-1)之间,阻调弹簧(A6-3)套在锥套(A5-4)的延伸外管(A5-4a)上,后端抵及阻调导座(A6-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基础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套(A5-4)的外周面上设有对称的两导向凸台(A5-4b),活塞管盖(A4)内壁上设有与锥套(A5-4)的两导向凸台(A5-4b)匹配的两导向槽(A4-1),锥套(A5-4)通过两导向凸台(A5-4b)与活塞管盖(A4)的两导向槽(A4-1)动配合而实现锥套(A5-4)与活塞管盖(A4)的型面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基础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调导座(A6-1)的中心孔(A6-1a)具有埋头孔(A6-1b),所述阻调垫片(A6-2)具有径向凸缘(A6-2b),阻调垫片(A6-2)的径向凸缘(A6-2b)处于阻调导座(A6-1)的埋头孔(A6-1b)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基础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母延伸内管(A7-1a)的表面上设有一对导向槽(A7-1c),阻调垫片(A6-2)的内壁上设有一对定位凸台(A6-2c),阻调垫片(A6-2)的两定位凸台(A6-2c)与调节螺母延伸内管(A7-1a)的两导向槽(A7-1c)动配合而实现阻调垫片(A6-2)和调节螺母延伸内管(A7-1a)的型面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基础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螺母(A5-1)与活塞管盖(A4)之间设有第一轴承(A5-3),引导弹簧(A5-2)的前端抵及活塞管盖(A4)的端壁,后端抵及第一轴承(A5-3)前侧的第一轴承座(A5-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基础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母组件(A7)还包括套在调节螺母(A7-1)上的锥齿滑套(A7-4)、连接在锥齿滑套(A7-4)上的方键(A7-5)以及设置在调节螺母(A7-1)上的调节弹簧(A7-2),锥齿滑套(A7-4)调节螺母(A7-1)之间设有第二轴承(A7-3),锥齿滑套(A7-4)上的锥齿与调节螺母(A7-1)上的锥部的锥齿(A7-1s)为啮合齿,方键(A7-5)通过活塞管(A11)的导槽(A11-1)插入缸盖(A10-1)的导槽(A10-3)中。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基础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母(A7-1)上且在第二轴承(A7-3)的后侧设有前弹簧座(A7-6),调节螺母的后端设有后弹簧座(A7-7),调节弹簧(A7-2)的前后端分别抵及前、后弹簧座。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基础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A10)由缸本体(A10-2)和缸盖(A10-1)螺栓连接而成。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基础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轴(A2)伸出缸盖(A10-1)插入轭(A1)的中心孔内,调节轴(A2)与轭(A1)之间由端面齿啮合定位,由处于调节轴(A2)上的复位螺母(A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鹏杜利清陈炳伟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中车铁马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