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eating device has a heater body (10, 110, 210, 310, 410, 510), and a heater housing (4, 104). The heater body is in a sheet shape with a heating element (11) heated by energization, and the heater body emits heat supplied from the heating portion. The heater housing is provided with respect to the airbag device (5) of the vehicle, located on the inside of the car compartment, in the interior trim (3) of the vehicle compartment or part of the interior parts, and the heater housing holds the heater body. The heater housing has an expansion allowing portion (30, 42), and the expansion allowing portion allows the airbag device to expand and eject to the interior of the vehicle compartment. Allow the corresponding heating Department Ministry of local set to contain, a heater body having a low intensity (100, 200, 300, and 400, 500, 600), low intensity portion provided to allow the local deviation and low strength of the strength of the corresponding place lower than allow and expan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制热装置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以2015年2月1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024543号为基础,并将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车室内的乘员提供温热的制热装置。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呈面状发热体的制热装置的一个方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热装置具备设置在与气囊装置的展开方向对应的地方的面状发热体。此外,在内饰部件设置有薄壁部,该薄壁部设置有在气囊装置展开时优先断裂的破裂部。该薄壁部设置在与面状发热体的开口部对应的位置,即与不存在发热部的部分对应的位置。当在车辆碰撞时气囊装置动作并展开的情况下,气囊装置能够从面状发热体的开口部展开。在面状发热体的开口部中,与薄壁部对应的地方的机械强度比不与薄壁部对应的地方的机械强度弱。因此,制热装置以不阻碍气囊装置展开的方式构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3567号公报但是,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者们的研究,在专利文献1的制热装置的情况下,若在靠近乘员的位置的面状发热体设置开口部,则不能从该部分放出辐射热,因此能够对乘员提供的辐射热量减少。因此,由于该辐射热量的减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片状的加热器主体(10、110、210、310、410、510),所述加热器主体具有发热部(11)且将从所述发热部供给的热放出,所述发热部通过通电而发热;以及加热器壳体(4、104),所述加热器壳体相对于车辆的气囊装置(5)设置于车室内侧,安装于车室内的内饰部件(3)或者是所述内饰部件的一部分,所述加热器壳体收容所述加热器主体,所述加热器壳体具有展开允许部(30、42),所述展开允许部允许所述气囊装置展开并向所述车室内侧弹出,所述发热部设置为包含与所述展开允许部对应的地方,所述加热器主体具有低强度部(100、200、300、400、500、6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2.10 JP 2015-0245431.一种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片状的加热器主体(10、110、210、310、410、510),所述加热器主体具有发热部(11)且将从所述发热部供给的热放出,所述发热部通过通电而发热;以及加热器壳体(4、104),所述加热器壳体相对于车辆的气囊装置(5)设置于车室内侧,安装于车室内的内饰部件(3)或者是所述内饰部件的一部分,所述加热器壳体收容所述加热器主体,所述加热器壳体具有展开允许部(30、42),所述展开允许部允许所述气囊装置展开并向所述车室内侧弹出,所述发热部设置为包含与所述展开允许部对应的地方,所述加热器主体具有低强度部(100、200、300、400、500、600),所述低强度部设置于偏离所述展开允许部的地方且所述低强度部的强度比与所述展开允许部对应的部位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强度部具有针孔线结构(100、200),在所述针孔线结构中,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加热器主体的部分和不贯通所述加热器主体的部分交替排列,所述加热器主体在比所述针孔线结构更靠近所述加热器主体的外周缘的部分被所述加热器壳体保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孔线结构从所述加热器主体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到所述外周缘的另一部分连续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主体利用贯通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柱状部件(7)而支承于所述加热器壳体,所述低强度部分设置于所述柱状部件的周围,且具有针孔线结构(400、500)或缺口结构(600),在所述针孔线结构中,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加热器主体的部分和不贯通所述加热器主体的部分交替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强度部具有薄壁部(300),所述薄壁部的厚度尺寸比所述加热器主体中的其他部位小,所述加热器主体在比所述薄壁部更靠近所述加热器主体的外周缘的部分被所述加热器壳体保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壁部从所述加热器主体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到所述外周缘的另一部分连续地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绝热性部件(6、106、206),所述绝热性部件相对于所述加热器主体在所述车室内侧的相反侧以覆盖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方式设置,所述绝热性部件在与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所述低强度部对应的部位具备断裂促进部(60、160、260、360、460),所述断裂促进部具有与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所述低强度部相同的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展开允许部是贯通所述加热器主体的开口部(42)。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展开允许部是贯通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开口部(42)。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防护部件(8),所述防护部件相对于所述加热器主体设置于所述车室内侧,用于保护所述加热器主体,所述防护部件通过变形而允许所述气囊装置展开并弹出到所述车室内。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合康弘,石川公威,生出裕康,关秀树,加古英章,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