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method for winding coil, with a wire winding to form a coil with N wire layer thickness in the axial direction, wherein N is a natural number more than 1; the coil winding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the wire is divided into a first part and a second connecting part the first part of the wire with the wire, one end of the wire, the second part has another end of the wire head; by a base speed winding module the wire in the first part, X speed wound on a winding rod; and a winding speed module in respect to the winding rod axial displac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wire (1 to N) X speed wound on the wire r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圈绕线方法本申请为分案申请,原案的专利技术名称:线圈卷绕装置及线圈绕线方法,申请号:201510359332.3,申请日:2015-06-26。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线圈卷绕装置及线圈绕线方法,尤其是一种可提升线圈电感值稳定性的线圈卷绕装置及线圈绕线方法。
技术介绍
在电子、电机领域内,常见有各种不同尺寸、形状的线圈被广泛运用于诸多电子、电机产品中。一般而言,电子、电机产品制造厂所使用的线圈大多由绕线厂提供,绕线厂则依电子、电机产品制造厂对线材的需求,绕制所需尺寸及形状的线圈,以便电子、电机产品制造厂使用。欲绕制线圈时,如图1a所示,现有的一种线圈卷绕装置是先将一线材的起始端线头91固定于一芯轴A,续于该芯轴A上卷绕线材以构成线圈的卷绕部R,并逐渐增加线圈的轴向高度,以如图1b所示,于线材的起始端线头91与终止端线头92之间形成径向上仅具有单一层线材的线圈。又,为使电子、电机产品的效能提升,使用线圈的电子、电机产品常有高频功率的需求,且一般可选择增加线圈在径向上的线材层数来达成;如图2a所示,由该现有的线圈卷绕装置绕制一具有双层线材的线圈9时,其是依前述步骤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圈绕线方法,用以将一线材卷绕形成在轴向上具有N层线材厚度的一个线圈,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该线圈绕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该线材分为相连接的一个第一部分及一个第二部分,该线材的第一部分具有该线材的一个端头,该线材的第二部分具有该线材的另一个端头;由一个基速绕线模块将该线材的第一部分以X转速卷绕于一个绕线杆;及由一个倍速绕线模块在相对于该绕线杆产生轴向位移的同时,将该线材的第二部分以(N‑1)X转速卷绕于该绕线杆。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7.01 TW 1031227181.一种线圈绕线方法,用以将一线材卷绕形成在轴向上具有N层线材厚度的一个线圈,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该线圈绕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该线材分为相连接的一个第一部分及一个第二部分,该线材的第一部分具有该线材的一个端头,该线材的第二部分具有该线材的另一个端头;由一个基速绕线模块将该线材的第一部分以X转速卷绕于一个绕线杆;及由一个倍速绕线模块在相对于该绕线杆产生轴向位移的同时,将该线材的第二部分以(N-1)X转速卷绕于该绕线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绕线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倍速绕线模块往复地相对于该绕线杆产生轴向位移。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绕线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倍速绕线模块在单一次相对于该绕线杆产生轴向位移的时程内,能与该基速绕线模块分别完成该线圈在轴向上的同一层线材的卷绕作业。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绕线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基速绕线模块包含该绕线杆及一个基速旋转动力源,该绕线杆由该基速旋转动力源驱动旋转,以将该线材的第一部分卷绕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春芳,何肇基,
申请(专利权)人:友源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