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生成纳米二氧化钛制备抗紫外聚酯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20914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原位生成纳米二氧化钛制备抗紫外聚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如下:首先合成水解速度可控的钛的乙二醇盐,然后对钛的乙二醇盐进行有机稳定化处理,使其水解速度进一步下降,尔后将其均匀分散在二元醇中制成稳定的前驱体浆料,最后与聚酯其他单体进行聚合或者共聚,使得前驱体乙二醇钛在聚合过程中发生水解反应,原位生成粒度分布均匀纳米氧化钛颗粒,生成的纳米氧化钛颗粒与聚酯同时进行原位复合,进而得到具有优良力学、热学性能的抗紫外纳米氧化钛/聚酯复合材料。(*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酯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属于复合材料领域。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加剧、太阳黑子活动频繁以及氟利昂制冷剂的大量使用等因素使人类正面临着日益增强的紫外线辐射,紫外线分为UVC(200~280nm)、UVB(280~320nm)、UVA(320~400nm)三区。UVC被臭氧层吸收,达不到地面,对人体基本无损伤作用。UVB可被皮肤真皮吸收,长久照射会出现红斑、炎症、皮肤老化、严重时会引起皮肤癌。UVA穿透性远比UVB深,可使皮肤黝黑,长期积累将导致皮肤老化。同时,紫外线具有的能量约为314~419KJ/mol,足以破坏聚合物的化学键、引发自动氧化反应,造成塑料、橡胶、涂料树脂等聚合物的老化降解,每年因此而造成的损失巨大。目前,具有抗紫外线耐老化功能的聚酯主要采用添加抗紫外添加剂进行共混熔融方法制备。抗紫外添加剂分为有机、无机两大类。无机紫外线屏蔽剂以其卓越的化学与热稳定性、非迁移性、无味、无毒、无刺激性等特性成为研究与应用热点。经文献检索发现,林大林等人在《合成纤维》2001年5月发表的名称为抗紫外改性聚酯的高速纺长丝实验,该文章提出了一种抗紫外辐射的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即筛选出一种添加量少、紫外线屏蔽效能高的无机添加剂预先细化加工,分散到聚合单体中制备浆液,在半连续聚酯聚合生产装置上生产出质量优良的抗紫外改性聚酯切片,并且进行了POY、FDY与DTY等品种的纺丝实验,切片与纤维各项性能达到普通半消光聚酯水平,采用改性抗紫外聚酯纤维制造的红色或原白色织物对紫外线的透过率小于92%。虽然这一方法采用了无机抗紫外线添加剂,制备的纤维与织物的紫外线屏蔽效果较好,但是并未给出添加剂的种类与名称,同时虽然对添加剂进行了预先细化处理,但由于添加的试剂粒径仍然较大,所以在聚合过程中的添加量必须较多,造成在纺丝过程中组件压力升高,不仅缩短了滤器与组件的使用周期,而且纤维的力学性能仅能与半消光聚酯相当,没有起到增强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本专利技术首先摒弃了在聚酯单体中外加紫外线屏蔽剂进行聚合制备抗紫外聚酯的方法,而是合成了一种水解速度可控的钛的二元醇盐,使其在聚酯聚合过程中原位生成纳米氧化钛的方法原位聚合制备了具有抗紫外线功能的聚酯。本专利技术完全解决了紫外线吸收剂在聚合物中团聚及分散不匀、材料的强度低、耐温性能差等弊病,以及共混熔融纺丝法制备的纤维可纺性与机械性能较差以及抗紫外线性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等问题,同时克服了后整理技术织物手感、透气、服用舒适性和功能耐久性不佳等不足。本专利技术制得的抗紫外聚酯与普通聚酯相比,材料的加工性、力学性能与耐热性能不受影响,抗紫外效果显著长效环保。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抗紫外聚酯的制备方法如下首先合成水解速度可控的钛的乙二醇盐,然后对钛的乙二醇盐进行有机稳定化处理,使其水解速度进一步下降,尔后将其均匀分散在二元醇中制成稳定的前驱体浆料,最后与聚酯其他单体进行聚合或者共聚,使得前驱体乙二醇钛在聚合过程中发生水解反应,原位生成粒度分布均匀纳米氧化钛颗粒,生成的纳米氧化钛颗粒与聚酯同时进行原位复合,进而得到具有优良力学、热学性能的抗紫外纳米氧化钛/聚酯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可用于制备抗紫外纤维、薄膜以及各种耐老化的注塑聚酯制品等。由此复合材料纺丝织造得到的织物的紫外线屏蔽指数大于50,将材料制成薄膜的紫外线屏蔽率大于99%。材料在紫外线照射1000小时后,力学性能下降幅度小于5%。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作进一步的说明,具体步骤如下(1)前驱体钛的乙二醇盐的制备,首先在保护气氛N2下,加入100mL乙二醇于带有蒸馏装置的反应器中,并进行强烈的搅拌,并用冰水浴冷却反应器,将10~20ML四氯化钛缓慢地加入乙二醇中,保持搅拌30分钟后,移开冰水浴,并缓慢地通入干燥的氨气,搅拌30分钟后,溶液中有大量铵盐产生,当溶液pH值呈中性时,停止氨气通入,保持搅拌20分钟。过滤,滤液减压蒸馏,得到大量白色固体物,过滤,用丙酮洗涤固体产物,得到抗水解的钛的乙二醇盐。(2)将上述钛的乙二醇盐分散在二元醇中,固含量为15~30%质量百分数,按水解生成纳米氧化钛的含量计,同时在浆料中加入聚合物有机处理剂或偶联剂对其进行表面有机改性,用量为生成的纳米氧化钛量的2~10%质量百分,然后采用高速分散机将钛的乙二醇/二元醇浆料混合均匀,备用。(3)将上述步骤得到的钛的乙二醇/二元醇浆料与聚酯的另一单体---芳香族二元羧酸在有催化剂与稳定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在聚合过程中原位水解生成的纳米氧化钛含量占聚酯总量的0.3%~3%。根据最终材料应用的不同领域,原位得到不同分子量的纳米氧化钛/聚酯复合材料。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聚合物有机处理剂是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偶联剂是指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以及铝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聚酯的二元醇为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中的一种。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经乙二醇钛在聚酯聚合过程中原位生成的纳米氧化钛可以单独参与聚酯聚合反应,也可以与化纤钛白一同进行聚合反应。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原位聚合制备纳米氧化钛/聚酯复合材料可用在纤维、薄膜与工程塑料等领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首先利用了水解速度可控的钛的乙二醇盐作为生成紫外线屏蔽剂----纳米氧化钛的前驱体,并对其进行有机稳定化改性,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了钛的乙二醇盐的水解速度,保证了其在聚酯聚合过程中可一瓶温水解生成粒径小而分布均匀的纳米氧化钛颗粒,而且经过有机化改性后可以大大降低纳米氧化钛对聚酯降解的催化活性,改善聚酯色相。值得指出的是本专利技术采用在聚合过程中原位生成纳米颗粒的方法,根本解决了纳米氧化钛颗粒在基体中的团聚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纳米均匀分散与复合效果。由此方法得到的纳米氧化钛/聚酯复合材料可用于制备抗紫外纤维、薄膜以及各种耐老化的注塑聚酯制品等。由此复合材料纺丝织造得到的织物的紫外线屏蔽指数大于50,将材料制成薄膜的紫外线屏蔽率大于99%。具体实施例方式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提供以下实施例实施例1在带有搅拌器、蒸馏装置的反应器中,加入100ml乙二醇,并进行强烈搅拌和冰水浴冷却;在保护气氛N2下,缓慢加入10ml四氯化钛,搅拌持续30分钟,移开冷却装置,通过分液漏斗,缓慢通入干燥的氨气,待溶液呈中性时,保持继续搅拌20分钟,静置冷却到常温,过滤,得到易水解的液体;然后移入减压装置中,在真空度为1000Pa,温度为80℃下蒸馏,15分钟后,大量的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冷却到常温,过滤,用丙酮洗涤过滤物,干燥,即得钛的乙二醇盐固体。在2000mL烧杯中加入乙二醇1470克,搅拌下加入30克聚乙烯吡咯烷酮,加热至70℃,待聚乙烯吡咯烷酮完全溶解后,称取上述钛的乙二醇盐固体630克,并在70℃下搅拌反应1小时后,备用。将8000g对苯二甲酸、2630g乙二醇与上述钛的乙二醇盐/乙二醇浆料1960克一同打浆后加入30升聚酯聚合釜中,使用乙二醇锑为缩聚催化剂、磷酸三甲酯为聚合稳定剂,进行聚合反应。通入氮气,使该过程的酯化在0.2Mpa压力下进行,缩聚最后阶段釜内压力应保持在低于80Pa。保持高真空150分钟后出料,得到纳米氧化钛/聚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宏程存康林嵩古宏晨吴亚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