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活塞气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9181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2 1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气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三层活塞气缸,包括层叠设置的下缸体、下隔板、中缸体、上隔板和上缸体以及穿设所述下缸体、下隔板、中缸体、上隔板和上缸体并用于驱动阀针伸缩运动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上连接有间隔设置的下活塞、中活塞和上活塞,所述下活塞、中活塞和上活塞分别位于所述上缸体、中缸体和下缸体内并分别将所述上缸体、中缸体和下缸体分为下腔室和上腔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三层活塞气缸,在不增加气压源压力的情况下,即可实现输出更大的驱动力,且结构可靠,应用于针阀式热流道系统时控制阀针的伸缩运动稳定可靠,能够适应大浇口注塑,进而降低注塑时工艺调整的难度。

Three layer piston cylind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he cylinder, in particular to the three layer of the piston cylinder, including stacked cylinder, a lower baffle, in cylinder, the partitions and on the cylinder and the cylinder penetrates, partitions, partitions and in cylinder, cylinder and piston rod for driving on the valve needle telescopic movement, the the piston rod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terval of piston, piston and piston, the piston, piston and piston are respectively positioned on the upper cylinder, the cylinder body and the lower cylinder body and the cylinder body and cylinder and cylinder is divided into upper chamber and the lower chamber. The three layer of the piston cylinder of the utility model, without increasing the pressure source under pressure, can realize the driving force for greater output, and the structure is reliable, scalable motion is applied to valve type hot runner system when the control valve needle is stable and reliable, able to adapt to the large gate injection, thereby reducing the difficulty of adjusting the process of low inj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层活塞气缸
本技术涉及气缸
,尤其涉及三层活塞气缸。
技术介绍
在塑胶制品的生产中,为了控制产品外观质量,必须控制胶料融合的位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常采用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利用油缸或气缸带动阀针动作,控制热嘴胶口的打开和关闭,控制胶口出胶的时间和顺序,以控制胶料末端流动的位置,达到控制不同流向胶料融合的位置,避免或降低料流融合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但在实际使用中,油缸的工作寿命易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容易发生泄漏,会影响正常生产的进行,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为了防止油缸泄漏,需要提高油缸的可靠性,如提高加工精度,采用成本较高的耐高温密封件,因此造成成本上升。而气缸以压缩空气做为工作介质,空气受温度影响较小,另外,相对油缸,气缸的反应速度较快。但是,由于压缩空气的压力比较低,导致气缸输出力比较低,在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气缸比油缸的输出力要小很多倍,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传统结构的单层活塞气缸很容易造成胶口不良,很多时候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层活塞气缸,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应用于针阀式热流道系统的气缸输出力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层活塞气缸,包括层叠设置的下缸体、下隔板、中缸体、上隔板和上缸体以及穿设所述下缸体、下隔板、中缸体、上隔板和上缸体并用于驱动阀针伸缩运动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上连接有间隔设置的下活塞、中活塞和上活塞,所述下活塞、中活塞和上活塞分别位于所述上缸体、中缸体和下缸体内并分别将所述上缸体、中缸体和下缸体分为下腔室和上腔室;所述下缸体开设有第一下进气孔和第二下进气孔,所述中缸体开设有第一中进气孔和第二中进气孔,所述上缸体开设有上进气孔;所述下隔板开设有第一下导气孔和第二下导气孔,所述上隔板开设有第一上导气孔和第二上导气孔;所述第一下进气孔与所述第一下缸体的下腔室和所述第一下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一下导气孔与所述中缸体的下腔室和所述第一中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一中进气孔与所述第一上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一上导气孔与所述上缸体的下腔室连通;所述第二下进气孔与所述第二下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二下导气孔与所述下缸体的上腔室和所述第二中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二中进气孔与所述第二上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二上导气孔与所述中缸体的上腔室和所述上进气孔连通,所述上进气孔与所述上缸体的上腔室连通。优选地,所述下隔板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下导气孔和所述第一下导气孔连通的第一下异形导气槽和第一上异形导气槽;所述第一下异形导气槽与所述下缸体的上腔室连通,所述第一上异形导气槽与所述中缸体的下腔室连通。优选地,所述上隔板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上导气孔和所述第一上导气孔连通的第二下异形导气槽和第二上异形导气槽;所述第二下异形导气槽与所述中缸体的上腔室连通,所述第二上异形导气槽与所述上缸体的下腔室连通。优选地,所述中活塞与所述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下活塞和所述上活塞均与所述活塞杆可拆卸连接。优选地,所述活塞杆上位于所述中活塞的下侧设有间隔布置的下台阶和下环形槽,所述活塞杆上位于所述中活塞的上侧设有间隔部件的上台阶的上环形槽;所述下活塞套接于所述活塞杆上且抵接所述下台阶并通过一下卡簧卡持于所述下环形槽以抵压所述下活塞,所述上活塞套接于所述活塞杆上且抵接所述上台阶并通过一上卡簧卡持于所述上环形槽以抵压所述上活塞。优选地,所述下活塞与所述下缸体和所述活塞杆之间分别设有下外密封圈和下内密封圈;所述中活塞与所述中缸体之间设有中外密封圈;所述上活塞与所述上缸体和所述活塞杆之间分别设有上外密封圈和上内密封圈。优选地,所述活塞杆沿其轴向方向的中部开设有中空孔,所述中空孔内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上适配连接于可上下调节的限位螺丝,所述限位螺丝设有用于挂设所述阀针的T形头部的U形槽。优选地,所述内螺纹上还适配连接于有用于锁紧所述限位螺丝的紧固螺丝。优选地,所述三层活塞气缸还包括定位销和固定螺钉,层叠设置的所述下缸体、下隔板、中缸体、上隔板和上缸体均设有位置对应且连通的定位孔和固定孔,所述定位销穿设所述定位孔以对所述下缸体、下隔板、中缸体、上隔板和上缸体实现定位,所述固定螺钉穿设所述固定孔以对所述下缸体、下隔板、中缸体、上隔板和上缸体实现锁紧。优选地,所述三层活塞气缸还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下缸体下方的冷却水块,所述冷却水块的侧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冷却水块的内部还设有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的冷却通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三层活塞气缸,在整体结构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加大气缸的输出力,即在相同气体压力的情况下,三层活塞气缸的输出力是双层活塞气缸输出力的1.49倍,是单层气缸活塞输出力的3.85倍,不增加气压源压力,即可实现输出更大的驱动力,且结构可靠,应用于针阀式热流道系统时控制阀针的伸缩运动稳定可靠,能够适应大浇口注塑,进而降低注塑时工艺调整的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活塞气缸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切视图。图3为沿图1中B-B线的剖切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活塞气缸的三个活塞处于上部位置时的剖切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活塞气缸的三个活塞处于中部位置时的剖切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活塞气缸的三个活塞处于下部位置时的剖切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活塞气缸的中活塞处于第一种运动状态时的剖切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活塞气缸的中活塞处于第二种运动状态时的剖切视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活塞气缸的中活塞处于第三种运动状态时的剖切视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活塞气缸的三个活塞与活塞杆连接的剖切视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活塞气缸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活塞气缸控制阀针关闭浇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活塞气缸控制阀针开启浇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层活塞气缸的气体路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10—下缸体11—第一下进气孔12—第二下进气孔20—下隔板21—第一下导气孔22—第二下导气孔23—第一下异形导气槽24—第一上异形导气槽30—中缸体31—第一中进气孔32—第二中进气孔40—上隔板41—第一上导气孔42—第二上导气孔43—第二下异形导气槽44—第二上异形导气槽50—上缸体51—上进气孔60—活塞杆61—中空孔62—下台阶63—下环形槽64—下卡簧65—上台阶66—上环形槽67—上卡簧70—下活塞71—下外密封圈72—下内密封圈80—中活塞81—中外密封圈90—上活塞91—上外密封圈92—上内密封圈100—限位螺丝110—紧固螺丝120—冷却水块121—进水口122—出水口123—冷却通道130—阀针131—T形头部140—定位销141—定位孔150—固定螺钉151—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三层活塞气缸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层活塞气缸,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设置的下缸体、下隔板、中缸体、上隔板和上缸体以及穿设所述下缸体、下隔板、中缸体、上隔板和上缸体并用于驱动阀针伸缩运动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上连接有间隔设置的下活塞、中活塞和上活塞,所述下活塞、中活塞和上活塞分别位于所述上缸体、中缸体和下缸体内并分别将所述上缸体、中缸体和下缸体分为下腔室和上腔室;所述下缸体开设有第一下进气孔和第二下进气孔,所述中缸体开设有第一中进气孔和第二中进气孔,所述上缸体开设有上进气孔;所述下隔板开设有第一下导气孔和第二下导气孔,所述上隔板开设有第一上导气孔和第二上导气孔;所述第一下进气孔与所述第一下缸体的下腔室和所述第一下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一下导气孔与所述中缸体的下腔室和所述第一中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一中进气孔与所述第一上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一上导气孔与所述上缸体的下腔室连通;所述第二下进气孔与所述第二下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二下导气孔与所述下缸体的上腔室和所述第二中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二中进气孔与所述第二上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二上导气孔与所述中缸体的上腔室和所述上进气孔连通,所述上进气孔与所述上缸体的上腔室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层活塞气缸,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设置的下缸体、下隔板、中缸体、上隔板和上缸体以及穿设所述下缸体、下隔板、中缸体、上隔板和上缸体并用于驱动阀针伸缩运动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上连接有间隔设置的下活塞、中活塞和上活塞,所述下活塞、中活塞和上活塞分别位于所述上缸体、中缸体和下缸体内并分别将所述上缸体、中缸体和下缸体分为下腔室和上腔室;所述下缸体开设有第一下进气孔和第二下进气孔,所述中缸体开设有第一中进气孔和第二中进气孔,所述上缸体开设有上进气孔;所述下隔板开设有第一下导气孔和第二下导气孔,所述上隔板开设有第一上导气孔和第二上导气孔;所述第一下进气孔与所述第一下缸体的下腔室和所述第一下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一下导气孔与所述中缸体的下腔室和所述第一中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一中进气孔与所述第一上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一上导气孔与所述上缸体的下腔室连通;所述第二下进气孔与所述第二下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二下导气孔与所述下缸体的上腔室和所述第二中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二中进气孔与所述第二上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二上导气孔与所述中缸体的上腔室和所述上进气孔连通,所述上进气孔与所述上缸体的上腔室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活塞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隔板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下导气孔和所述第一下导气孔连通的第一下异形导气槽和第一上异形导气槽;所述第一下异形导气槽与所述下缸体的上腔室连通,所述第一上异形导气槽与所述中缸体的下腔室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活塞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板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上导气孔和所述第一上导气孔连通的第二下异形导气槽和第二上异形导气槽;所述第二下异形导气槽与所述中缸体的上腔室连通,所述第二上异形导气槽与所述上缸体的下腔室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活塞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活塞与所述活塞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庆春崔传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