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磁轮无反向间隙永磁非接触前进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74538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9 02:00
双磁轮无反向间隙永磁非接触前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伺服电机、传动单元、驱动轮和铁质导轨;驱动轮通过传动单元与伺服电机相连为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提出新型驱动实现方法及相应装置结构,提高驱动效率,能完全消除传动链中的间隙,降低了运营成本且节能环保,尤其长距离输送时,由于导轨为铁质部件不含有永磁铁部分,低成本的优点愈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显。同时为无尘车间输送系统驱动方式提供了新的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磁轮无反向间隙永磁非接触前进驱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的是双磁轮无反向间隙永磁非接触前进驱动装置,属于机电一体化

技术介绍
由于齿轮齿条机构传动比大,机械效率高,刚度也比较好,而且制造方便,价格低,所以在行程较大的大型机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的双齿轮齿条式传动有摩擦,油污,磨损,发热,噪声等缺点,不适用于无尘,恒温,无噪声等工作空间。并且无法改变齿轮齿条的接触力,磁悬浮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具有可以在无尘,恒温,无噪声等工作空间工作的优点。现有的传动装置中已有磁轮齿条传动,但是现有的磁轮齿条结构存在不能完全消除传动链中的间隙的问题,不能满足要求。本技术能有效地消除磁轮齿条之间的反向间隙,并能较好地调整磁轮和导轨之间驱动力的大小。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双磁轮无反向间隙永磁非接触前进驱动装置,其目的是解决传统双齿轮齿条不能改变接触力,摩擦损耗,寿命低等缺点。并且解决现有的磁轮齿条结构传动链中的反向间隙的问题。技术方案: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双磁轮无反向间隙永磁非接触前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伺服电机、传动单元、驱动轮和铁质导轨;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磁轮无反向间隙永磁非接触前进驱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双磁轮无反向间隙永磁非接触前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伺服电机(5)、传动单元(4)、驱动轮(2)和铁质导轨(1);驱动轮通过传动单元与伺服电机相连为一体,驱动轮圆周表面均匀镶嵌有永磁块(3),铁质导轨(1)设置在驱动轮(2)上方且与驱动轮(2)不接触,铁质导轨(1)为凸齿径向截面呈圆弧状且不带有永磁铁的铁质齿条部件;驱动轮(2)静止时最上方的永磁块(3)与铁质导轨(1)的凸齿位置成一角度α,使导轨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消除驱动轮(2)与圆弧状凸齿的铁制导轨(1)之间的反向间隙,且通过改变伺服电机(5)的位置或调节驱动轮(2)凸齿与铁制导轨(1)凸齿之间的角度α或改变驱动轮(2)与导轨(...

【技术特征摘要】
1.双磁轮无反向间隙永磁非接触前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伺服电机(5)、传动单元(4)、驱动轮(2)和铁质导轨(1);驱动轮通过传动单元与伺服电机相连为一体,驱动轮圆周表面均匀镶嵌有永磁块(3),铁质导轨(1)设置在驱动轮(2)上方且与驱动轮(2)不接触,铁质导轨(1)为凸齿径向截面呈圆弧状且不带有永磁铁的铁质齿条部件;驱动轮(2)静止时最上方的永磁块(3)与铁质导轨(1)的凸齿位置成一角度α,使导轨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消除驱动轮(2)与圆弧状凸齿的铁制导轨(1)之间的反向间隙,且通过改变伺服电机(5)的位置或调节驱动轮(2)凸齿与铁制导轨(1)凸齿之间的角度α或改变驱动轮(2)与导轨(1)的相对位置(L1和L2),在一定范围内调节驱动力阈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磁轮无反向间隙永磁非接触前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导轨凸齿为圆弧形,其凹槽槽宽与凸齿齿宽相同,而导轨宽度与正下方的驱动轮等宽;驱动轮为两个,驱动轮静止时最上方的永磁块与各自所对应的铁质导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凤张琪金俊杰赵文辉韦伟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