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滑门线束保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滑门线束保护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电动滑门在使用过程中,车门与车体之间需连接线束以保证车门上各电器部件的正常作业,但因线束的存在,使得电动滑门在开门或关门过程中该线束易与车体或车门之间发生干涉、摩擦,长此以往,线束易遭受磨损而导致功能失效。虽然现有技术针对电动滑门的线束具有一定的保护结构。在实际装配或使用过程中,该保护结构还具有进一步提升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电动滑门线束保护结构,有效地保护线束在电动滑门开或关过程中免受与车体发生干涉、摩擦而导致的功能失效,且生产装配方便快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电动滑门线束保护结构,其包括可固连于车门上的车门端护壳、可固连于车身上的车身端护壳、及连接该车门端护壳、车身端护壳的若干个线束拖链,所述车门端护壳与线束拖链之间、相邻所述线束拖链之间、所述线束拖链与所述车身端护壳之间均由转轴枢接连接,并形成连续的链式结构,且该车门端护壳与线束拖链之间、相邻所述线束拖链之间、所述线束拖链与所述车身端护壳之间均设有用于对其之间相对转动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滑门线束保护结构,包括可固连于车门上的车门端护壳(1)、可固连于车身上的车身端护壳(2)、及连接该车门端护壳(1)、车身端护壳(2)的若干个线束拖链(3),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端护壳(1)与线束拖链(3)之间、相邻所述线束拖链(3)之间、所述线束拖链(3)与所述车身端护壳(2)之间均由转轴(4)枢接连接,并形成连续的链式结构,且该车门端护壳(1)与线束拖链(3)之间、相邻所述线束拖链(3)之间、所述线束拖链(3)与所述车身端护壳(2)之间均设有用于对其之间相对转动进行角度限位的限位副;所述车门端护壳(1)、车身端护壳(2)、线束拖链(3)上均具有能容纳线束且组合可形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滑门线束保护结构,包括可固连于车门上的车门端护壳(1)、可固连于车身上的车身端护壳(2)、及连接该车门端护壳(1)、车身端护壳(2)的若干个线束拖链(3),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端护壳(1)与线束拖链(3)之间、相邻所述线束拖链(3)之间、所述线束拖链(3)与所述车身端护壳(2)之间均由转轴(4)枢接连接,并形成连续的链式结构,且该车门端护壳(1)与线束拖链(3)之间、相邻所述线束拖链(3)之间、所述线束拖链(3)与所述车身端护壳(2)之间均设有用于对其之间相对转动进行角度限位的限位副;所述车门端护壳(1)、车身端护壳(2)、线束拖链(3)上均具有能容纳线束且组合可形成通道的容纳腔(5),在该车门端护壳(1)、车身端护壳(2)、线束拖链(3)上均铰链有可打开所述容纳腔(5)的掀开盖(6),该掀开盖(6)另一端扣设于相应的车门端护壳(1)、车身端护壳(2)或线束拖链(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滑门线束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端护壳(1)、车身端护壳(2)、线束拖链(3)均具有构成所述容纳腔(5)顶壁、底壁的上链板、下链板,该上链板、下链板两侧分别通过一侧挡及所述掀开盖(6)定位连接;所述车门端护壳(1)与线束拖链(3)之间、相邻所述线束拖链(3)之间、所述线束拖链(3)与所述车身端护壳(2)之间均由两所述转轴(4)在其上的上链板之间、下链板之间形成相对转动定位,其中,所述转轴(4)处于靠近所述容纳腔(5)中心位置的上链板、下链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滑门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宇,李莲,雒倩倩,杨磊,
申请(专利权)人:天海雪城汽车电子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